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关于朱元璋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原因,明史研究论著多有涉及。概言之,有三种观点较具代表性:(1)明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皇权以维持统治。(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导致明太祖杀戮功臣,加强皇权。(3)归结于朱元璋本人的性格和心理特点,“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这些解释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未免流于笼统或失之偏颇。明初强化皇权的政治运动并非某种单一历史条件的产物,而是由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巩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有其自身的运动过程,所以,它的阶级特征必然随着历史阶段的不同而在表现上有所差异。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地主阶级内部结构及其社会职能的变化就更加引人注目。但上述问题牵涉到诸多方面,而本文的主旨仅在于说明:第一,专制主义统治的高度加强和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是影响明清地主阶级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二,变化的主要表现是缙绅地主的衰落和经营地主的兴起。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当权阶级,在政  相似文献   

3.
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子,一生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奔走呼号。他梦寐以求的是恢复西周初年奴隶制的黄金时代,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社会中的“圣人”。把他抬高、尊崇的并不是他为之服务的奴隶主,却是取代奴隶主统治的后世封建主。在他生时,穷困潦倒,不为奴隶主所重视(至多鲁哀公称他为“尼父”),到他死后的若干年却时来运转,青云直上。对于这些矛盾现象如何解释?说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当时真正的封建地主阶级还未出现,说他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则后世地主阶级对他尊奉的道理何在?情况虽然复杂,矛盾似难解决,但只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我们研究工作,也还是能够说明的。我认为,孔子是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其思想:一、始终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二、他要奴隶主改变一些统治方法;三、其改良主义主张,客观上符合日后地主阶级的要求。于是封建地主阶级择其所需,把孔子塑造成封建社会的“圣人”。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的巨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在封建社会,无数次农民起义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农民又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农民仍然是一支重要力量。因此,考察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民的变化,不仅能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重要方面。一、当代中国农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建国…  相似文献   

5.
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次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扫除了六国旧贵族的残余势力,使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多少有了一些进步,很鲜明地体现出了农民战争的动力作用。秦末农民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里着重就前一阶段陈涉、吴广领导的起义。进行一些初步试探。一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秦末农民战争,正是这种阶级斗争最高形式的表现。著名领袖之一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跟陈涉在一起耕作的,还有许多“佣者”。所谓“怅恨久  相似文献   

6.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选集》五八八页)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法家作为地主阶级的改革派,由于他们在同地主阶级保守派的斗争中,提出了一条革新路线,一定程度地揭露和反对了当时最腐朽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然  相似文献   

7.
腐败,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糟粕对现实深刻影响的表现,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糟粕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自身演变的反映。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封闭、保守的小生产观念和高度集权的皇权政治思想,自然构成了它的主框架。过去把这种皇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往往归结为农民觉悟低,受地主阶级的欺骗和影响。然而,农民为什么觉悟低,会接受这种欺骗和影响呢?这是有其物质条件和经济原因的。一是在封建社会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从事着个体、分散的劳动;零散的、单独的小规模的经营活动,把其束缚在一个地方,使他们彼此隔绝而不可能理解自己阶级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开展了关于农民战争史问题的讨论。这是一次很有生气的讨论,可惜不久就中断了。当时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农民战争有没有自己的思想武器?某些史学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认为:农民可以拿起锄头作为反抗地主统治的物质武器,却没有反抗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总是以封建的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理由是:第一,封建社会的农民无法摆脱地主阶级的思想支配;第二,农民不可能具有反抗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思想理论活动。直到目前,关于评价李白成的艺术形象时,仍有类似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李殿元 《天府新论》2002,13(5):59-65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里的两大阶级 ,他们之间不仅有斗争、对立关系 ,也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反抗 ,政策调整 ,缓和矛盾 ,彼此转化 ,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研究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所具有的同一性 ,既合乎历史唯物主义 ,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略述宋代人才的区域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唐代中期“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农民起义,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接连不断地严重地削弱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北宋建立以后,又面临着北方辽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威胁,以及国内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迫切要求地主阶级协调内部矛盾,扩大政治基础,加强统治力量。于是,宋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大力提倡教育,用扩大开科取士的办法,广泛吸收各阶层地主阶级分子参予国家政权。这在主观上当然是为了统治的需要,但客观上也不仅发掘和培养了一大批有所作为的人才,而且造就了有宋一代人才辈出的大盛局面,形成封建社会人才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与汉、唐、明、清比较,宋代人才不仅在绝对值上占有显著的优势,而且在密度、比率和年均数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 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是否皇权主义者的问题,是农民战争史研究中至今悬而未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本文仅就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和中外各国的历史实际以及农民阶级皇权主义的产生根源诸问题,谈一点看法,请同志们指正。一、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是皇权主义者”,是经典作家的结论,也是中外各国的历史实际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是皇权主义者”,是经典作家的结论。除了马克思说过法国“农民曾经是波拿巴主义者”;斯大林说过俄国农民“都是皇权主义者:他们反对地主,可是拥护‘好皇帝’”的话以外,恩格斯在驳斥特卡乔夫关于俄国农民是所谓“本能的革命者”等谬论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认为在周秦至隋唐这个时期,中国地主阶级的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基本上是合一的,身份性地主占统治地位是其总的趋势。在宋到鸦片战争爆发这个时期,中国地主阶级两种职能的总趋势是由分到合。宋代,地主阶级两大职能是分离的,明清以降,又逐渐趋于合一。  相似文献   

13.
生产关系中的土地所有制、政治关系中的等级制和社会关系中的宗法制,是封建社会的三个主要特征。所以,封建社会可以概括为土地所有制社会、等级的阶级社会和宗法制社会。这三个主要特征,渗透到地主阶级内部,形成了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的结构,而豪族地主则是其中的一元和一个阶层。对豪族地主的考察,既要分析其地主阶级的共性,也要看到其阶层个性。豪族地主是宗法封建性大地主,有强烈的剥削性。但又是经营性地主,是残酷的压迫者,但又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不具特权身份,是非身份性地主和非统治阶层。这就是豪族地主的两重性。本文着重分析豪族地主两重性中的后者,时间跨度主要在汉唐间。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出现了农民军、明、清三大政治势力之间的争夺,在它们的争夺当中,三种社会矛盾表现得很为突出:一是阶级矛盾;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是民族矛盾。这三种矛盾,哪一个是清初社会主要矛盾?是清史研究中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我的意见是:从清军进关至李自成农民军主力失败为止,这一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满汉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从清军兵锋掉指江南至南明最后一个小朝廷覆灭为止,这一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清朝与南明之间即地主阶级内部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封建社会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和手工业直接结合,生产力水平极低,商品交换极不发达,农民对地主处于人身依附的关系,残酷的超经济的剥削压迫,造成广大农民的贫困和愚昧状态。封建的宗法制度三纲五常等,就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地主阶级就是靠了三纲五常这些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来维持它对农民的统治。封建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指几千年来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种哲学打上浓厚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印记。在封建社会中也有作为异端兴起的唯物主义,但一直被排除于封建正统哲学之外。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是北宋地主阶级中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他在宋神宗时期实行的变法是地主阶级的一次改革自救运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赵宋王朝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长远统治。根本不是如同资产阶级野心家江青所宣扬的那样,是“为了对付外族的侵略,对  相似文献   

17.
在矛盾错综复杂的清初,究竟是哪种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呢?我认为正是当时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下面仅就清初两个阶段的情况做简要论述。第一阶段,即清军入关至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之前。清军入关后,尽管推行了一系列民族压迫的政令,民族矛盾有所激化,但阶级矛盾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颠覆了大顺农民政权的清王朝,恢复了被农民革命所推翻的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它加紧拢络汉族地主而把矛头对准了农民军。它一再宣称入关进京是为故明臣子报君父之仇,“念累世之宿好”的大义行动。它全面继承明制,以明的后继者自居。宣布典章制度“一如前  相似文献   

18.
躬行践履 匡时救弊——陆象山政见、政绩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躬行践履匡时救弊———陆象山政见、政绩评述□许怀林唐宋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与文化高度发展;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出现新的特点,尤其是宋代的农民起义举起了“均平富、等贵贱”的旗帜;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思想,在与佛教的激烈论战中又相互汲取,于...  相似文献   

19.
黎虎 《河北学刊》2022,(5):70-82
皇朝递嬗是社会诸矛盾总爆发的结果,最能凸显的社会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古代皇朝递嬗的三种方式中,被“吏民”起义直接推翻者乃因皇权与“吏民”矛盾所致容易看清,而“禅让”和被强邻并吞这两种方式表面上看似乎是统治者之间矛盾所致,但实质上仍然是由皇权与“吏民”之间矛盾所决定的。南北朝时期,后两种方式尤为集中,无论北周并吞北齐还是南朝宋、齐、梁、陈的“禅让”,其根本原因皆然。北齐由强而弱、北周由弱而强并终于灭齐,源于两者对待“吏民”的态度和政策差异:北齐中后期统治者过度征敛“吏民”,激化了皇权与“吏民”的矛盾,从而削弱动摇了其统治基础和力量,而北周则注意调整、缓和皇权与“吏民”的矛盾,从而强化了其统治基础和力量。南朝宋、齐、梁、陈的“禅让”,均根源于皇朝中后期统治者对“吏民”的过度压迫剥削,从而打破了皇权与“吏民”矛盾统一体的平衡和稳定,旧皇朝内部新起的权势者则采取措施缓和与“吏民”矛盾而赢得“民心”并夺权上位。皇朝递嬗所凸显的南北朝社会的主要矛盾乃是皇权与“吏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实行的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封建专制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所采取的国家组织形式和统治方法,主要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洽;没有民主制度,不仅不让被统治阶级享受民主,连统治阶级内部也无民主之可言;实行威吓主义,用残暴野蛮的方法进行恐怖统治,没有人身权利保障。专制主义浸渗在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也鲜明地反映在封建法制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