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芙美子在1936年发表的文章《北支那的记忆》中这样写到:"我是看了阿部知二先生写的小说《燕京》,憧憬着半晴半云的北京城,在关于北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那样迷迷糊糊去的北京.比起北京的自然风貌,更加吸引我的其实是中国人的生活和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  相似文献   

2.
李乃庆 《决策》2014,(9):95-95
《双规》发表后,不少读者写了评论文章,有很多读者来信和电话"探秘"。海口市读者孟宇峰致信《北京文学》:问一下作者李乃庆先生:小说《双规》是怎么构思出来的?官员被双规的经历如此残酷,是凭想象还是有一些真实成份?小说中被双规的副县长第一明有原形吗?主编杨晓升让写四百字的答复在"作家热线"刊登。我写了,但没有告诉他,小说写到结尾处,敲下最后一个字,我伏在电脑前哭了很久:我为第一明哭,也是为那些不该成为老百姓罪人的官员们哭,也为当下严重的腐败现象哭……  相似文献   

3.
《领导文萃》2010,(1):12-14
<正>作家王跃文,"官场小说"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将中国的官场潜规则通过文学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作家于卓以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与王跃文并称为"南王北于"。在新作《首长秘书》中,他首度以人性化视野关注官场,对官场生态的认识由平面  相似文献   

4.
感谢生活     
李乃庆 《决策》2012,(11):95
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里都会有自己的影子,即使在人物形象中找不到,贯穿在作品的灵魂里是掩盖不了的。我说《司马万》里有我的影子。但他毕竟是小说,仅仅是影子而已。2007年初,因为对历史文化有所研究,我从一个做了十年国家级文物单位的管理者被"提拔"到地方志办公室任主任,过去天天忙得焦头烂额,现在一下子清闲起来。因为工作忙,我的小说创作停止了十多年。因为工作闲,又开始了一部早想写而没时间写的书:中国第一部上访题材的长篇小说《无路之路》。2010年8月该书出版了,当月  相似文献   

5.
丁邦文 《决策》2012,(1):95
随着这部小说的问世,我的"秘书三部曲"也算暂告一段落了。《唇齿》、《玉石》、《人事》构成了一个系列,也相当于《中国式秘书》的"精华版"。放眼当今小说创作,官场题材可谓热闹非凡,其中当然不乏精品佳作。但不容置疑的是,很多小说令人读过之后迅速淡忘,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一是有些外行写手胡编乱写,明明不知究竟、  相似文献   

6.
1987年,为修改小说《浴血罗霄》,我随萧克将军回到当年他追随朱毛"闹红"的地方。将军在当地名声颇大,无论到哪里,都有围观者。儿童奔跑追逐,喊着:"萧克,萧克。"陪同的当地官员听了立即制止。将军说:"不碍事,名字就是让人叫的嘛。"  相似文献   

7.
促成澳大利亚领导人北京之行 1971年,我是哈佛大学的老师,又是《大西洋月刊》的特约编辑。澳大利亚反对党工党领袖高夫·惠特拉姆1971年4月在堪培拉让我敦促北京,希望北京方面邀请他进行关于中澳关系的会谈。北京1970年决定停止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转而把订单给了加拿大。  相似文献   

8.
正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27岁出山辅佐刘备,一生鞠躬尽瘁,最终积劳成疾,54岁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是智慧的化身,他"功高不盖主,权重无野心"的高大形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卓越军事才能深入人心,为后世所推崇和称颂。到了明清时期,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使更多的老百姓普遍了解到这位古代杰出的政治人物。《三国演义》中的基本史实是有史料可以佐证的,虽为文学作  相似文献   

9.
档案与文学研究综述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和档案学研究领域中,对档案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尚显不够。自1981年到2007年,档案与文学的研究论文约十多篇,大多发表于档案期刊上,如《书稿档案与文学繁荣》《文学创作与档案材料——兼谈文学档案》《档案与文学》《论档案编研文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档案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小说四大名著:中国档案发展史的“活化石”》等。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档案文学的概念问题、档案与文学的联系问题和档案与文学的共同点问题,但相对于档案基础理论、档案工作业务研究而言,这方面的研究还显得很薄弱,研究层面偏低。现将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51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取得第三次战役的胜利,朝鲜战局大体上稳定下来,毛泽东松了一口气,想离开北京,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集中一段时间来编辑《毛泽东选集》. "搞《毛选》,在北京事情太多,要找个地方,集中精力搞出来." 1951年3月初,毛泽东把负责警卫工作的汪东兴叫来,交待他说:"搞《毛选》,在北京事情...  相似文献   

11.
<正>引言:作家王晓方创作的长篇小说《市长秘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讲述了市长秘书雷默在经历两任腐败领导期间的心路历程,见证了官场的斗争与腐败。小说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日前,擅长写官场小说的作家王晓方接受了《人民论坛》记者的专访,他在从事创作之前曾经亲历过东北著名的腐败大案"慕马大案"。记者:我知道您曾经多年在官场当秘书,请谈一谈这段经历对您之后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蔡如鹏 《领导文萃》2014,(10):111-115
正"中国现在的问题的确更复杂了,但支持改革开放的人比较多,因为老百姓需要更大的改革。"1月11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邓小平时代》一书的作者傅高义来到北京,以"改革年代"为题与中国读者展开对话。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傅高义表示,这一年多来,他一直很关注中国新领导人的动态,"我相信,他们会沿着邓小  相似文献   

13.
"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喧闹未歇,最近,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和《药》在鞍山市艺术剧院演出的小剧场话剧《圈》中也被找到了它们的商品化的"新"形式。《圈》剧依《阿Q正传》改编、演绎,并于其中杂糅了《药》的主要细节。剧中以吴妈和阿Q的情爱故事为主线,鲁迅先生笔下的"吴妈"、"阿Q"等文学形象被彻底改观,吴妈成为一个敢爱敢恨且充满情欲的女人。这与前一段时间在广州的酒吧间上演的吧剧《孔乙己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14.
正王正义,山东泰安人,现任本社副社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在雕刻、书法、文学、武术、新闻、收藏各领域均有建树,获各类奖项百余次,发表文学作品百万字。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杂志等媒体誉为"奇才"。他精于篆刻,将传统小篆的优美线条变革为方折中蕴含苍茫,增加了线条的质感。他创作的《世界历史上有影响的一百人》肖像印1995年获得首都博物馆等单位主办的国际展银奖;2008年,他受邀为29届奥组委批准并列入文化部、体育总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奥林匹克文化节主题活动——《中华奥运梦》体育长卷之"香港卷""澳门卷"镌刻巨印。他将篆刻与油画完美结合并放大,创立了印像油画,完成了中西艺术的合璧。因特色鲜明,《经济》杂志2010年两会期间为其作了深度专访,《人民日报海外版》多次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如《说唐》、《隋唐演义》的描述中,程咬金使用的武器是一柄板斧。打仗时,他遇到不强的对手,三板斧就能奏效。而遇到强手,他耍完三十六路板斧若无法取胜,便拍马而去。商战中有些民营企业,也一窝蜂地采用了"三板斧"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杨绛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翻译家。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原名杨季康,后以笔名杨绛行世。1928年夏,十七岁的杨绛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的前身)。杨绛在东吴大学上了一年学以后,学校让他们分科(即分专业)。杨绛虽不是每门功课一百分,却都平均发展,并不偏科。为选专业,杨绛颇费踌躇,只好带着问题回家求教。“我该学什么?”她问父亲。杨荫杭回答:“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绛心里不踏实:“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开导她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  相似文献   

17.
<正>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很广,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军事、书法、报纸杂志等,总结起来主要有十一大类。他读书很偏,一般常人很少去涉猎的书,他都去读,而且读了之后还去谈。比如说科幻题材的书刊现在比较多,但在1936年,长征刚刚到达陕北,他会见美国记者斯诺的时候,就谈到了一个英国的科幻作家威尔斯,他写了《星球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毛泽东引用威尔斯小说里面的话说"我们买一张车票从地球到月球"。相信在那个时代读过威尔斯的  相似文献   

18.
<正>现在有一些人谈《金》色变,认为《金瓶梅》是一部"黄色小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部作品从总体上看,它不只在中国小说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真实而深刻地暴露了中国社会腐败的一面,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没有另外一部作品可以与它相比的。因此,它尽管一出世就被一些正统文人骂为"坏人心术",长期被列为禁书,但与此同时,一直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当时就有人认为它是"稗官之上乘","读此书而以为淫者秽者,无目者也。"  相似文献   

19.
吴薇 《领导文萃》2013,(7):59-62
他的父亲是蒋经国,祖父是蒋介石,因为是非婚生,他和孪生兄弟驻足在蒋家门外达半个世纪之久,光"敲门"就花了46年……这个人,就是蒋孝严。"虽然我进门的时候,门里面已经空无一人。蒋家的人已经故世了,我爷爷、我父亲。但是我内心还是充满了喜悦,因为从此以后,我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孩子,都不用徘徊在门外。"在自传体《蒋家门外的孩子》一书中,蒋孝严满含深情地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笔     
1992年12月7日,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于光远先生的《笔》,文中提及:"就我见到的毛泽东的手迹来说,他写字不是用毛笔就是用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