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为代表的一个小说流派,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技巧,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2.
"新感觉派"命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笼统地命名为"新感觉派",这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误读,这种误读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于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事实上,不仅刘呐鸥诸人的创作与日本"新感觉派"差别很大,而且刘、穆与施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把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创作称之为"都市感觉小说",而将施蛰存的创作归于"心理分析小说",这样也许更符合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史实,同时也更有利于文学史的一般描述.  相似文献   

3.
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中国新感党派小说家用现代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小说创作,通过对人的心灵近视或感觉的临摹来表现人生和世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感觉化的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既有刘呐鸥、穆时英那些典型的新感觉主义小说,也有施蛰存的那些心理分析小说,它不同于传统的情节化、典型化的叙事模式,在形式上以新、奇、怪著称。本文力图从叙事的视点、模式、语言来捕捉、体味这种“新感觉”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是在日本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三十年代初进入鼎盛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杜衡,此外还有徐霞村,黑婴等。这些作家大都比较熟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并且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上海的工业文明有着独特的感受,这就决定了新感觉派小说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背景笼罩之下,所表现出的泪异于其它流派的特质:以对中国现代社会独特的人生体验、情感模式、文化意味和艺术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新文学的诸多元素,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5.
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他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把日本新感觉派的小说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相融合 ,使其小说具有一种既同于又异于诗歌意境的新意境。他的小说常常采取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 ,在客观描写的同时 ,非常重视主观感觉的描写 ,在表现形式和技巧上又刻意求新 ,综合运用通感、叠句、意识流乃至电影镜头组切等手法 ,从而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和穆时英分别是中日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大异的表现题材中具有相似的思想情绪,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但又具有不同的情节结构技巧和语言风格,审美特征上都表现出诗化的倾向。本文旨在对比二者的创作,分析其得失,并以之为鉴。  相似文献   

7.
穆时英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开始普罗小说的创作 ,被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但穆时英小说与普罗小说之间存在着差异 ,暗含着穆时英后来向“新感觉派的圣手”转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为现代都市绘态画魂--再论"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不仅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名噪一时,而且也为今天的学术界留下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研究课题。"新感觉派"小说所展开的"有洋场气息和浓郁上海风味"的都市叙事,为中国现代都市进行了生动传神的绘态画魂,使"都市"第一次真正成为现代文学表现领域中的独立的审美对象,并由此彰显出一种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新感觉派"小说陌生奇异的审美风格和对文体形式的大胆创新,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9.
穆时英与中国新感觉派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以1933年前后为界,阐发了穆时英创作的历史变异及其审美特征。本文既注意到中国新感觉派与外国文学的渊源,也看取到这个流派的艺术本土化的特点。在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比照中确定它的独特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与川端康成是中日新感觉派文艺土壤里生长出的两朵奇葩。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试验中转而走向传统,从而取得了不菲的创作成就。他们在新感觉文学实验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各有侧重。川端康成倾向于现代主义的虚无与日本传统物哀美的有机融合;而施蛰存着重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其笔下的传统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以及传统的道具与场景如上元灯、梅雨之夕、古塔、扇等,只是叙事的偶然因素,或者说演绎现代心理的道具。  相似文献   

11.
论施蛰存的东方“心理分析”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主将施蛰存,以异于当时大多数作家的文化视野,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营造了一个独立自由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以穆时英、刘呐鸥等为代表的上海新感觉派作家,受国外文艺的影响和对时代发展的敏锐直觉,为上海这座不同寻常的大都市赋予了现代的生活气息,将非理性主义的欲望叙述推向了高潮。新感觉派小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出了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欲望地形图。  相似文献   

13.
1920年代末的上海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之下出现了以电影手法融入文学创作的"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其小说创作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以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大都市上海的空间景象;以行人视角与特写镜头呈现上海经验的具象文本;以承袭电影并超越电影的视觉洗礼,对繁华上海进行光色的解码。穆时英以其新颖的文学创作手法刷新着人们的上海都市认知,以文字建构上海都市景象。  相似文献   

14.
1920年代末的上海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之下出现了以电影手法融入文学创作的"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其小说创作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以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大都市上海的空间景象;以行人视角与特写镜头呈现上海经验的具象文本;以承袭电影并超越电影的视觉洗礼,对繁华上海进行光色的解码。穆时英以其新颖的文学创作手法刷新着人们的上海都市认知,以文字建构上海都市景象。  相似文献   

15.
论"新海派"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以张爱玲、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作家群宜称为"新海派"作家群,因为他们的小说既表现出鲜明的探索性和先锋性,又溶合着明显的商业性和媚俗性,这正是"海派文化"的特征.当然相对于10年代的"鸳鸯蝴蝶派"和30年代的新感觉派来说,他们又体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超越与综合.具体到每个作家的艺术追求又表现出不同的侧重与个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圣手穆时英,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多层次的美学功能,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方法,同中国大都市社会生活相交融,描绘了一幅幅光怪陆离的时代图景,从而丰富了现代派小说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1920年代末的上海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之下出现了以电影手法融入文学创作的"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其小说创作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以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大都市上海的空间景象;以行人视角与特写镜头呈现上海经验的具象文本;以承袭电影并超越电影的视觉洗礼,对繁华上海进行光色的解码。穆时英以其新颖的文学创作手法刷新着人们的上海都市认知,以文字建构上海都市景象。  相似文献   

18.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文学流派,它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以特有的形式进行现代主义艺术的实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学.在20世纪中国小说流派的发展中占有一个不可予夺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9.
在吸取电影艺术新的表现技法方面,围绕着“意象”营构这一核心,在三、四十年代的海派代表新感觉派及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影像”化叙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存在着从表面外化到渐趋内化、由纯西化向中化嬗变的发展趋势.仅就电影的两大主要表现手段——蒙太奇与长镜头而言,新感觉派比较倾向于前者,而张爱玲则更看重后者,不同取向的背后虽不无时代背景、性别气质等外在因素,但其更为内在的因素却是各自的文化立场.在这一本土化进程中,长镜头尤其是固定长镜头及慢镜头等电影手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代初,弗洛伊德学说在中国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心理学的重要成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人类自身所进行的新探索和新发现,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封建思想及道德观念,无疑都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面对着这种异域文化的强烈冲击,大部分中国主要作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郭沫若、郁达夫等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家对弗格伊德主义深表赞赏,并在不同程度人受到了影响。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作家不仅接受了弗洛伊德主义,并且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曹禺的剧作“有意识地发掘弗洛伊德主题”。即使鲁迅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