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萨出荣贵 《现代妇女》2013,(11):268-268
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说书乌力格尔是东蒙古地区传承下来的口头传统,艺人乃是传统文化的灵魂。笔者试图针对具体的民间说书艺人采访,利用田野调查方法力图对东蒙古民间说书艺人的习得方式、传承机制和艺人的现状等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詹雅靖 《职业》2013,(4):82-84
据了解,目前手工灯笼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每年往往没到传统佳节以前,手工艺人们数月来制作的灯笼就会被预订一空。零售价在10元到20元左右的灯笼,熟练的艺人每天可以制作上百只,中秋节、元宵节之前,通常能够赶制出万余只灯笼,这样计算下来,年收入也相当可观。由此可见,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完全可以将手工灯笼艺人作为一份稳定的职业,并以此将中国民间手艺和文化知识更好、更系统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贝叶文化?
  “贝叶文化”(Palm-leaf culture)是亚洲一项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广义上理解,它是对以“贝叶经”为主要载体的佛教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其范围当覆盖从佛教缘起地印度,北及阿富汗、中国、日本列岛、朝鲜半岛、蒙古,南到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但由于佛教北传方向的国家和地区没有或已佚失刻写贝叶经的习俗,故“贝叶文化”在狭义上常被认为是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尼泊尔、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南部,以及中国云南等流传巴利语系佛教的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文化形态。这些国家和地区至今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刻写、制作、使用贝叶经的传统和习俗,因此被视为亚洲的“贝叶文化圈”。  相似文献   

4.
云南陇川县弄彦村是一个传统的傣族村寨,村寨有着丰富的傣族文化历史,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试图了解傣族村寨的日常生活,并更深入地了解傣族村寨社区教育以及其影响,包括内心伦理道德的教育、维护村寨和谐建构的思想、传承傣族优秀文化三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傣族织锦技艺是我国少数民族傣族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采用参与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实地调研傣族织锦的两个国家级传承人和传习所所在地曼乱典村和曼龙岗村,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傣族织锦技艺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并结合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傣族织锦技艺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傣族织锦技艺是傣族文化的精髓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滇东北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为主要探索内容,对芦笙这一富有苗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器乐进行了扼要介绍、对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人王杰锋的调查、对滇东北苗族芦笙传承现状、制作技及在芦笙舞蹈中的运用。笔者期望通过本文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滇东北苗族芦笙,使芦笙这一传统民族器乐能够长久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7.
董印红 《现代妇女》2010,(11):49-53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女性才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在近二、三十年才得到迅速、全面的发展,使傣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对傣族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傣族女性在教育这一问题上与男性具有平等权利,更大的变化恐怕是深层的东西,即傣族的心理、传统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一个社会要保持发展的活力和趋势,就必须教育、发展和鼓励其中的女性。女性资源的发展必须靠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来实现。实现的过程除相应的政策支持、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外,如何改变女性的教育观念,是改善女性以及傣族整体教育状况的前提。而女性教育观念的改变与发展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傣族女性观念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一方面现代文化发展带来的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影响着女性教育观念的变化,两种文化在女性教育观念影响与变迁中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会通发展。  相似文献   

8.
傣族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文化体系中文学艺术的核心。在傣族的文化中,它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融入了其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傣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具象、生动的表现。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由于其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宗教文化特点,使得傣族的文化品格和生活方式中充盈着审美意蕴和审美文化内涵。不仅在文学艺术上,而且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文化中的审美品质和审美文化特征。本文拟就傣族在社会生活当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9.
周帅 《职业》2023,(14):18-20
本文针对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党和国家传承保护与发展红色文化的要求,结合红色文创产业的发展需求,协同企业专家、文博专家共同探索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引领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并进行了积极实践和有效推广。  相似文献   

10.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的世代乐土和家园,景洪勐龙镇景乃村是其中一个传统的傣族村落,村寨保有很多传统的傣族文化和习俗。通过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研,了解了现代化进程中傣族村落的世俗教育形态,由此作为了解现代化冲击下傣族教育形态变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景乃村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景龙村委会,是一个富庶的傣族村落,处于城镇化的前沿。实践证明,采用田野调查法了解景乃村社会及其社会音乐教育的基本状况和教育影响,了解社会变迁与社会音乐教育的相互作用,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大团结都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目前共有25万余人。这里的傣族人民大部分自称“泐”,除此之外与西双版纳傣族相同的“傣泐”还广泛地分布于思茅、缅甸东北部及泰国北部等地区。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在西双版纳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灿的民族文化,很多方面成为这个民族的精髓与象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傣族的民族文化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临着新的选择。这种选择关系到傣族的未来发展。本文拟研究本世纪50年代以来西  相似文献   

13.
刺绣是我国民间工艺技术中具有文化价值的传承,其发展历史和艺术成就都是不可估量的。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刺绣技术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在色彩、图形以及针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妥善的保留和完善。历史中对刺绣的各种记载为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理念提供了思想源泉。现阶段将刺绣技术完美地融合于现代的服装设计,丰富了民族文化的传承道路。  相似文献   

14.
蒸饼烩菜     
储建中 《老年世界》2006,(13):25-25
先谈蒸饼。据历史记载。蒙元时期是一个中国各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大繁荣的时期,这使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唐宋以来传承的社会精神风貌都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显示了独特的时代特征。具体说,在民俗文化上.蒙古族和西域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使其迅速传到了白原和江南汉族地区.  相似文献   

15.
齐骥 《城市观察》2013,23(1):96-10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实质是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中过程。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线性的“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更是多元的“文化创新”的展过程,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记忆的存留和文化历史的延续。大北郊作为以金属器加工制作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和生产者集聚的生活社区,其成型、变迁和发展,是基于文化自觉的城镇化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6.
国外的第一张印刷广告是英国的第—个出版商为宣传宗教内容的书籍而印制的,于1473年印成并广泛张贴于伦敦街头。这张广告大约比北宋的刘家针铺广告晚三四百年。中国的老广告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它记载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轨迹,也再现了逝去的世风民俗……  相似文献   

17.
文化作为民族教育研究的基础问题,在民族杂杂居地区的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要合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有效的文化传承模式,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本文从教育内容选择的意义和原则,教育内容体系的统一性与多样化对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文化传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宁县皮影戏作为一种以民间艺术形式存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民俗研究价值。因传承后继无人、传承方式落后以及传承内容老旧,使得会宁县皮影戏的发展步履维艰。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当前会宁县皮影戏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会宁皮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 护和传承。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活化文化的代表。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保护不可或缺,文化强国建设 中,非遗传承与发展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鞍山的文化强市发展中,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是著名的文化大省,乡土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量。乡土文化是考核一个城市文化传承、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的基点。本文对乡土文化品牌的内容和必要性进行了剖析,并就乡土文化品牌创新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