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考察唐代和唐以来与岑参及其诗相关的文献资料,论证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而是在唐以后随着时代的推进,读者及研究者对岑诗认识的深化,才最终确立了岑参在中国文学史上“边塞”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3.
论岑参诗歌创造奇象奇境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中求奇"和"想象出奇"是岑参创作边塞诗和山水诗的两种表现方法。他最擅长运用夸张、拟人与比喻。他的诗歌构思新巧,善写奇幻的梦魂。造语奇峻,起句尤奇丽警拔。多用因果句和名词语句,并与杜甫同时创造颜色字置于第一字的奇句,更奇妙的句式是使抽象词与具象词直接联结。他炼字以意胜,常把名词与形容词用作动词,其动词诗眼平字见奇,常字见险,使诗句的意象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4.
山水景物是陆游诗歌的一大主题。陆游赏景时带着强烈的主观情志,每逢会心之处便诗兴勃发,故景无巨细、美丑,皆能入诗。陆游写景经常联想到与景物相关的人文活动,尤以绘画与诗歌为多。经过此种联想,自然景色便接受了人文精神的投射。陆游览景常会思及与之相关的古代人物,故写景诗中的江山风月无不打上人文历史的深刻烙印。此外,陆游的写景诗中也经常闪现今人的身影,景物与诗人自身及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密切相关,故多情思勃郁之佳作。总之,陆游的写景诗具有特别浓厚的人文色彩,这是陆游对古典诗史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岑参两度赴西域公职,写下大量诗篇,他在诗中不仅交代了自己和府主高仙芝、封常清及继任的赵玼(泚)的关系,还多次写到了与自己共事的很多同僚,其涉及幕府人物之多、叙及交往细节之详,在亲历西域的诗人中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6.
在唐代姹紫嫣红的诗坛中 ,边塞诗历来备受推崇 ,而边塞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成的边塞乐舞诗更具有特殊的韵味和魅力。这与唐代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和宽容博大的审美意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阿斯塔那五○六号墓出土的第三十五件文书为交河郡长行坊部分驿馆的马料帐,时间全部为天宝十三年,所涉及人物多为当时安西北庭及朝廷遣使的军政官员。这件文书为研究岑参在北庭的行年、岑参诗中的相关人物和岑参北庭诗中的重要事件,提供了一些可靠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8.
9.
岑界参诗歌,在浓郁的异域情调与夸张色彩中,真实的生活内容与自然景貌或如实反映;或变形展现,在创作主体的敏锐感受中显出神奇的艺术表现力。透过艺术表现能力与技巧的层次。岑参诗歌进而显示出处于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点与结合部的深层的文化意蕴。诗人生性好奇,又长期活动于西域极境的边塞地区,正因这种性格气质与边塞经历,决定了其诗歌的基本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学人之诗"有两重意义,本意是指学人所创作的诗歌,派生意是指不是学人所作但具有学人之诗风格和特征的诗歌.学人之诗体现出学术意识和学术精神,在诗歌创作中引进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常以专门之学人诗,具有质实沉厚的风格.由于人们在实际使用中的随意或"各取所需",使得"学人之诗"这一概念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学人之诗同诗人之诗的审美特征有较大的不同,诗人之诗多体现出艺术之美,学人之诗多体现出学理之美.囿于成见和偏见,学界对学人之诗的研究出现不应有的缺位. 相似文献
11.
严寅春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24(2):66-69
岑参的西部诗歌真实地再现了祖国西部奇丽的风光、淳朴的人情,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本文在对岑参西部风情诗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拟对岑参及以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人做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朝廷命官,云贵总督岑毓英在中法战争中并不完全认同清廷关于完全驱逐法国侵略势力出越南、帮助越南复国的战略目标,而是从实际出发,采取的是切实可行之策.以往学界认为岑毓英在中法战争中的所为系妥协退让,征诸于事实,这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透析我国独特山水审美观入手,详尽阐述了我国山水文化的主要表现内容、特征及其所蕴涵的深邃精神,极大地丰富我国思想文化宝库,对于进一步研究我国山水文化及其思想精神将产生极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诗歌翻译是难度最高的翻译,关键问题在于译文能在多大程度上再现原诗的形式和神韵。要再现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再现诗歌的音韵之美,诗歌的译者必须具备诗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16.
一部中国诗史,被以朝断代并冠以诗词曲等不同的别名,同时又加以正变、雅俗的辨正,于是诗歌每有新变必先遭冷落,而一旦为文人所受容则又落窠臼。其中有对声律的误解和无限夸大,有对文人雅趣的过分追求,有对大众审美的极度蔑视。这不仅表现在创作理论的滞后,更可怕的是对那些难得一见的前瞻理论的漠视与误读,如曹丕的“贵远贱近”论,钟荣与皎然的“声律”论,刘勰的“通变”论,王国维的“文学代胜”论等,严重阻碍了诗歌创作的发展。于是它使诗歌不断在雅俗之间摇摆,引起后人对“复雅尊体”、“当行本色”及诗必盛唐、词必两宋的不断反思,同时也催生了“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革命。一部中国诗史就是在这种音乐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共同推动下,流而不断、变而不变、自下而上不断进行着的革命中写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