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1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正在开罗附近的纳斯尔城主持庆祝中东十月战争胜利八周年的盛大阅兵式。突然,从一辆加农炮车上跳下三个刺客,随着一阵冲锋怆和手榴弹的爆炸声,萨达特总统饮弹倒在血泊之中……几小时后,副总统穆巴拉克左手缠着绑带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用悲痛而庄重的声音宣布,萨达特总统遇刺后抢救无效已经逝世。他呼  相似文献   

2.
穆巴拉克时期埃及的中东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埃及外交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50~70年代初的纳赛尔时期,70~80年代初的萨达特时期及80年代以来的穆巴拉克时期.由于埃及在中东举足轻重,它的中东外交成为这3大时期外交政策的核心.纳赛尔时期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马首”,特别是在阿以问题上,埃及几乎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外交代言人.埃及领导和组织的对以战争几乎成为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3.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统治。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迄今共产生过四位总统。第一位总统纳吉布任期很短,于1954年被解除了总统职务;第二位总统纳赛尔,他是埃及共和国的实际奠基者,1970年9月28日逝世;第三位总统萨达特,于1981年10月6日遇刺身亡;1981年10月13日,经埃及全民投票,  相似文献   

4.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统治.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迄今共产生过四位总统.第一位总统纳吉布任期很短,于1954年被解除了总统职务;第二位总统纳赛尔,他是埃及共和国的实际奠基者,1970年9月28日逝世;第三位总统萨达特,于1981年10月6日遇刺身亡;1981年10月13日,经埃及全民投票,穆巴拉克当选为第四位总统,后又分别于1987年10月12日、1993年10月5日、1999年9月26日三次连任.  相似文献   

5.
1984年10月,埃及政府宣布提高面包等十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取消国家对上述商品的物价补贴,改变长期以来成本高于售价的状况。这个决定一公布,埃及人民普遍表示不满,工业城市卡夫尔达瓦发生了抗议示威和暴力冲突,导致三人死亡,几十人受伤。几小时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收回这一决定。至此,政府为此事而进行了两年多的准备和规划变成了泡影。这是埃及政府在物价补贴问题上的第二次尝试。1977年,已故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就已意识到国家对部分商品的物价补贴延缓了经济发展,决定取消补贴,从而使物价上涨,招致人民反对,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一月大示威。最后政府不得不改变初衷,暂缓取消补贴。  相似文献   

6.
埃及总统夫人苏珊在穆巴拉克任总统的14年中,在埃及和阿拉伯人民中间始终占有独特地位,因为她积极参与人道主义事业和社会工作,选择了一条远离宣扬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苏丹和埃及《一体化计划》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体化计划》的由来 苏丹在尼迈里总统执政期间,与埃及关系有较大发展。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苏丹派兵支援埃及。战后,苏丹和埃及在一些重大内外政策上,尤其在对待前苏联的政策上,出现了许多共通之处。1974年2月11日至22日,尼迈里率领由苏丹外交部长、文化部长、财经部长等高级官员组成庞大代表团,对埃及进行了正式访问。在同萨达特总统的会谈中,尼迈  相似文献   

8.
中阿关系有史以来从未中断,一直很融洽,未曾发生过任何矛盾和分歧。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来到中国,以宽容的宗教和公平的贸易体现了友善和互利的精神,与中国人融为一家,并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而一句“求知不怕远在中国”的阿拉伯格言则表明了中国是文明的国度,知识的宝库。 1955年4月万隆会议期间埃及总统纳赛尔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之间的会晤又揭开了中阿关系的新篇章,从此中国与阿拉伯各国相继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阿建交的联合声明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代表,双方关系均建立在和平共处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基础之上。此后中国历届政府也一贯坚持周恩来总理于1964年访问开罗期间所宣布的处理中阿关系的五项原则,即:1.中国支持阿拉伯各国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2.中国支持阿拉伯各国奉行的中立不结盟政策;3.中国支持阿拉伯人民为赢得统一而选择的道路;4.中国支持阿拉伯各国以和平方式消除分歧,不干涉阿拉伯内部的争端;5.中国尊重阿拉伯各国的独立和主权,不干涉其内政。 对于阿拉伯各国的解放事业,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采取了积极的立场,并竭尽全力地支持阿拉伯的民族独立,树立了世界各国人民精诚合作的光辉典范。1956年10月三国入侵埃及时,中国宣布,数千名志愿者随时准备奔赴埃及抗  相似文献   

9.
埃及90%的土地是沙漠,全国6000万人大都集中在仅占全国土地面积4%的尼罗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开罗、亚历山大等大城市人口密度大,用埃及人自己的话说“已临近爆炸”.当前埃及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与工业建设迅速扩展,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由1805年人均1费丹下降到目前人均0.1费丹.埃及人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只有把目光投向沙漠,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早在50年代纳赛尔总统就提出了,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兴建阿斯旺水坝和水渠,购置喷灌设备,在沙漠地区兴建机械化农场等.但阿以间的敌对状态,使埃及不得不把大量原本可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统统投入到军备上,向沙漠进军的意愿被迫搁置.1979年,埃及总统萨达特顺应潮流,与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协议,为埃及赢得了和平、时间与机遇,把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重新提上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向沙漠进军!”的口号不仅被重新提出,还被赋予新的内容.埃及政府决定在开罗四周的茫茫沙海上兴建卫星城,向沙漠要地,以缓解因人口膨胀给各大城市带来的压力.斋月十日城,便是70年代末埃及政府规划的众多卫星城中的一个.我们初到埃及时,常听埃及友人对开罗人满为患感叹不己.我们问:“不是兴建了那么多卫星城吗?”他们摇着头回答我们说:“卫星城的设想或许  相似文献   

10.
埃及被认为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最坚定的盟友。美国自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以来,每年向埃及提供大量的军事与经济援助。2013年7月3日,埃及民选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被埃及军队废黜。根据联邦法律,美国暂停对埃及的部分援助。本文从“7·3”事件后美国对埃及援助的变化及其特点、影响援助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展现美国对埃及援助政策中的复杂利益和战略考量,根据对历史与现实的分析,预测美国今后对埃援助政策的走势。  相似文献   

11.
1920年,伊拉克爆发了反对英帝国主义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的人民起义,领导起义的是地主、资产阶级上层的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爱国宗教领袖.起义主要在广大农村和游牧区进行,大城市同时开展了政治斗争.知识分子和中下层军官在宣传鼓动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埃及1919年起义的爆发,叙利亚阿拉伯政权的建立,伊朗革命的高涨,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伊拉克人民的反英斗争. 一次大战后,英国背弃“使长期受土耳其压迫的人民获得完全和最终解放”的诺言,利用它  相似文献   

12.
艾尼斯·曼素尔新作问世埃及著名作家艾尼斯·曼素尔曾辍笔数年,最近带着他的又一力作《没有十月战争就没有和平》返回了文坛。这部新作取材十月中东战争,以埃及已故总统萨达特为轴心人物,透露了阿拉伯兄弟国家之间至今鲜为  相似文献   

13.
访埃散记     
阔别埃及九年,又回到尼罗河畔,正应了那句埃及谚语:“喝过尼罗河水的人,一定会回来。”时间短,仅两周,到的城市少,只去了开罗和亚历山大。虽是浮光掠影,却留有深刻的印象:埃及终于摆脱了战争的重负,正致力于发展经济,它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修复。  相似文献   

14.
海湾战争给中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美国加强了它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和主导中东事务的影响力;阿拉伯国家发生分化;战场国家遭巨大破坏;中东诸国军火需求剧增。 一、中美两国新时期的中东政策 战略格局变化了的中东版图客观上促使中美两国为争取下个世纪的主动,调整自己的中东政策。 仅1995年,中东地区有6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应邀访华,他们是两伊副总统、土耳其总统、科威特首相、巴勒斯坦总统及以色列总理,此外还有叙利亚、卡塔尔、巴林、约旦等国的客人;我国领导人罗干出访中东四国:阿拉伯国家驻华大使强调进一步发展阿中友好合作关系;对于拉宾遇刺,《人民日报》1995年11月6日头版载江泽民致魏茨曼和李鹏致佩雷斯的电文及题为《中国政府对拉宾遇害表示震惊和惋惜》的文章。 以上事实均说明,中国政府关注中东地区。“中国主张阿拉伯被占领土应该归还,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利应予以恢复,包括以色列在内的所有中东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应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还主张用和平手段政治解决地区争端,平等地与各中东国家友好交往,促进双边、多边经贸科技合作。即使是在军事武器问题上,中国也“支持穆巴拉克总统提出的关于中东无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区的倡议”,军售坚持“三原则”,即出口武器必须有助于有关国家提  相似文献   

15.
1962年也门伊玛目政权覆灭后,新生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政权推行超越教派的政治模式,导致宰德派被边缘化。为改善族群生存状况,宰德派在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寻求复兴,推动了胡塞武装的形成及其与也门当局历时六年的武装对抗。"阿拉伯之春"发生后,胡塞武装利用也门政权过渡时期出现的权力真空,同前总统萨利赫结盟,对抗哈迪新政府。胡塞武装借助军事扩张,攻占了包括首都萨那在内的也门多个省区。2015年3月起至今,边境安全受到威胁的沙特组建阿拉伯联军对胡塞武装进行军事打击,双方形成了北南对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开罗史话     
埃及首都开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第二任正统哈里发欧麦尔执政时期(634—644),新兴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开始大举对外扩张,639年末,阿拉伯名将阿慕尔率军挺进埃及,翌年1月轻取距现在塞得港不远的法尔玛,打通了前往拜占庭军队在埃及的军事要塞孟菲斯的道路.经7个月的包围,阿拉伯军队于641年4月6日攻破孟菲斯,接着向埃及首府亚历山大进军,迫使拜占庭帝国驻亚历山大总督居鲁士向阿慕尔立约投降,从而结束了拜占庭帝国对埃及的统治,埃及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省.阿慕尔根据欧麦尔的命令,在孟菲斯城外搭帐蓬、建住宅,并把它定为埃及新首府,取  相似文献   

17.
轻松视觉     
《现代交际》2005,(5):38-39
1. 另类的回忆录美国总统退休以后,通常撰写回忆录。卡特的回忆形式倒是有点特别--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图画。这是他2004年创作的作品《和平》,表现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图中是卡特和埃及总统萨达特以及以色列总统贝京会面的场面。尽管卡特的绘画水平有限,但这幅作品在一次慈善拍卖中实出了12.5万美元的高价。  相似文献   

18.
漫话利比亚     
利比亚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利比亚”是指“埃及以西的地方”的总称。本世纪上半叶,它沦为意大利、英、法的殖民地。1951年12月24日独立,建立伊德里斯王朝。1969年9月1日,以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为首的青年军官发动政变,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69年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来,我国在翻译介绍阿拉伯现代小说方面已取得相当可喜的成就,据统计,中长篇小说不下百余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要把这些已经介绍过来的作品统称为“阿拉伯现代小说”是欠妥的,因为其中埃及的文学作品占了绝大多数。所以似应称作“埃及现代小说”更为妥贴。由于翻译介绍方面的这种缺憾,我国读者对阿拉伯现代小说的认识几乎固化,一说起阿拉伯小说,想到的必然是埃及小说,这是误会,也是在此领域里耕耘的翻译工作者的悲哀。最近武汉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由青年学者李荣建翻译的《利比亚现代短篇小说选》,可说是为我国翻译介绍阿拉伯现代小说填补了一个空白,它的问世,对于我国热心于阿拉伯文学的读者,必将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使他们能够进一步加深认识阿拉伯民族的文化底蕴,领略阿拉伯民族的风情风貌。  相似文献   

20.
吸收外国资本的主客观因素 1967年、1973年中东第三,第四次战争给埃及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国内积累极端困难,加上人口的迅速增长,所有这一切曾使埃及的经济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萨达特执政后,打算通过实行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