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民的公共精神为公民有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了价值规范,为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从我国公民呼唤公共精神出发,指出公民的公共精神对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提出了构建当代公民公共精神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BBS、网络博客、移动博客、播客、维基技术等公民媒体的出现与发展,认为公民媒体不仅是对传统大众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一种颠覆,也使得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扩大,公民媒体为中国公共领域建构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但距哈贝马斯心目中的理想的公共领域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需要培育网民理性精神,养成宽容、超越的气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网民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行政伦理学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探讨中,公共精神是一个深受重视的议题。公共精神在长期的发展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作为政治参与美德的公共精神和注重保护个人权利的公共精神之间存在张力,现代公共精神必须在两者间取得协调。  相似文献   

4.
论基于公民美德和个人权利的公共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行政伦理学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探讨中,公共精神是一个深受重视的议题。公共精神在长期的发展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作为政治参与美德的公共精神和注重保护个人权利的公共精神之间存在张力,现代公共精神必须在两者间取得协调。  相似文献   

5.
公民精神是现代化的主要指标,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而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当前的公民精神水平远远滞后于现代化的需要。通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阐述,指出网络公共领域作为理想公共领域,有助于培育公民自由独立平等的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自我、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具备批判精神等公民精神,进而提出完善网络公共领域、提升其对公民精神培育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具有批判精神和监督功能的弹性第三空间,在两者之间建构良性互动的公共领域是非常必的。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背景下,通过建构现代公共领域,以此为切人点培育公民精神、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基础。这一过程的实现,既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也推动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通过建立政府管理与公民参与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使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善治功能,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构建网络公共领域,成为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使得公民性格正在成为一个新型的热点,实际上公共组织的发展源于公民性格指导下的公民行为。公民性格是公民对于自我主体价值的认识及在这种认识下所展现的行为方式,是推动公民行为的最终力量。任何形式的公共组织都是具有公民性格的公民个人组成的,其行为的开展必然受到公民性格的影响和支配,公民性格从静态、动态、生态和心态都将影响到组织的发展。积极加强对公民性格的探索,能够从深层次探寻组织发展的机制,构建高效的公共组织,进而去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之一,但这种精神却不会像"理性人"的利益观念一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形成。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为涵化公共精神提供了平台。它对于公民的责任意识、法治精神、公德意识、参与意识和志愿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孕育、熏染功能,而这些意识和观念正是公共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公民公共精神基本建构维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严重缺乏已成为一个既定事实,公民对公共性和公共东西的界定和认识越来越模糊.这一方面与我国的市民社会发展不充分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封建传统文化里的忽视公德有关.  相似文献   

10.
公共精神是指公民个体或社群在现代公共生活形态中所具有的超越自身狭隘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既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重建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需要。青年大学生作为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人群,却普遍存在公民知识不足、公民技能缺乏、公民品性有待修炼等问题。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应着力促进自觉反思,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激发问题意识,厘清学生的公共价值观念;加强多元整合,促进学生的公共精神建构;拓宽公共空间,加强学生的民主实践锻炼。  相似文献   

11.
公共健康是一个群体性的健康问题。传染病、生活方式和环境卫生都是影响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和生活方式病的产生以及环境卫生的优化都需要公民的责任自觉。依靠公民的责任自觉可以尽量地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公共健康问题,这不仅可以提高所有公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无形中为政府节省大批的公共健康治理成本。从健康利益与责任的公平分配来看,公民的责任自觉是实现健康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孙楠 《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31(2):15-21,34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公民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公民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价值支撑,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助力,其高低直接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效.我国公民精神现状不太理想,本文通过分析公民精神缺失背后的原因,探究培育与提升公民精神的对策,以提升我国公民精神的发展水平,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现代公民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看,主要是具有公共精神和参与意识,具有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应该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健全民主制度,振兴教育特别是公民教育等途径塑造良好的、合格的公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新公共行政理论诞生。在该理论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要让行政从传统的管理走上政策建议的道路。书中涉及的三个核心概念是政府责任、社会公平与公民精神。政府的责任受到公共的思想推动,并以治理的形式实现;社会公平是衡量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自由裁量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与价值促使了公民精神的形成,公民精神与公共行政精神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5.
公共理性是有限理性、渐进理性,作为导向制度正义与政策正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尺度,其核心功能在于塑成权力的合法性与利益的协调性。它表达的是公正理念,倡导的是社会合作,追求的是协商民主,运行的是共赢思维,发展的是公共治理的逻辑。作为公共领域的核心精神,公共理性精神是和谐公共空间成长与良善公共生活营造所必需的一系列精神观念、文化要素与心理习惯。践行公共理性精神,就意味着在公共管理中充分彰显公共价值、以公共的视野和思维逻辑进行治理,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达致公共生活的民主化与效能化。  相似文献   

16.
17.
培育公共精神、凝练核心价值已构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共识,相应的伦理诉求多趋向于制度、秩序或规范重建,而制度、秩序与规范的有效性必须以执行者的道德正义为前提,"人—制度"的逻辑悖论又极易催生伦理正义诉求的价值陷阱。难题破解必须诉求于伦理生活中自由而自觉的道德主体,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与知识分子群体因知行合一的独特气质构成当前中国社会正义生成的伦理引擎,成为人民大众主体意识觉醒的"起搏器"。其发生与发展依赖伦理生活中的两种力量:一是以公共事件为契机的公共精神教育;二是政府主导的伦理正义体系。其中,先进群体是前提,公共事件是媒介,政府主导的价值体系是保证。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公民精神涵涉国家层面的责任担当精神、社会层面的诚信与体让精神以及个人层面的自治精神。当前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契机、大学生活的适宜土壤和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精神准备,都为大学生公民精神建构提供了便利条件。高等院校应努力构筑教育合力,加强对教师及管理者的公民精神教育及榜样示范要求,给予大学生各种实践机会,以锤炼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理论,以《现代快报》等大众媒体为例,探讨在培养公民意识过程中媒体与知识分子的作用,以及媒体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公民精神的培育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公民精神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但它表达了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受中国传统道德功利性倾向及道德教育知识化传授的影响,引发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危机,而公民精神的培育所昭示的教育理念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机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