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尤晓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3-117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着力于当代中国人生存境遇的改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诉求与科学诉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当代演绎. 相似文献
2.
覃志红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7-19
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宣传教育薄弱、理论研究不足和学科建设十分紧迫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当代阐释》一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的梳理,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当代形态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马文保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2):45-47,59
物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概念的科学理解。对列宁的物质定义作出实事求是的当代阐释,不仅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而且有利于在当代条件下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4.
叶继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2):59-63
鲁迅“立人”思想的提出基于20世纪中国处转型时期的非常时刻,其目的在于通过国民个体素质的改造实现民族文化新质的形成。鲁迅人学思想辩证地论述了个体与群体、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新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形成了与鲁迅人学思想的世纪对话。重温鲁迅的人学思想对语文学科的建设和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义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1):12-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这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深度挖掘与当代阐释.马克思、恩格斯从现代生产实践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问题,并主张通过生产方式变革加以解决,形成了深刻的生态思想.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当代阐释的一种有益尝试,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生态问题提供了启示与参考.应当构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新型生态文明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倡导绿色的新型消费和生活观念,从而贡献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方同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6):35-39
人们一般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一种价值命题。"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价值观念、实践理念和思维方式三方面的融合与统一,是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只有当价值观念和实践理念固化为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思维途径和操作方式的时候,才可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当代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毅哲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260-262
作为科学发展观实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是时代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里,它代表着不同的阶级理想和阶级内容。现时代的“以人为本”是以“现实的、社会的人”为本;以“现实的、社会的人”为本的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现时代的“以人民为本”最主要的是以“人民的生存境遇”为本。“本”是根基、原则和目标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赵兴洪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273-274,283
以人为本,是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对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与超越,是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原理,顺应当今时代潮流和当代中国实际,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文章认为深入挖掘"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内涵,是形成和完善人本理论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总之,当前深入研究"以人为本"思想有着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竭长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7-40
马克思历史思维的存在论基础是能动的现实生活,理解这一基础的关键在于将感性原则与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在方法论层面,马克思历史思维主要包含现实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条件性原则。理论研究中的从观念、范畴和原则出发的考察方法以及本质主义和抽象人道主义等态度与方法是与马克思历史思维相背离的。 相似文献
10.
王慧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1):16-19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中性智慧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性智慧作为一种和谐的思维方式,不仅在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这种生成性的智慧在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也彰显着思想上的纲领性作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儒家中性智慧作出较为系统的阐释,认识、理解并运用中性智慧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文化以及当代和谐社会,真正对传统思想的精华做到富有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更好地实现中性智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善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1):90-93
随着计划经济的瓦解和市场经济的深度推进,利益结构和观念结构日益多元化,这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明显加剧,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始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本文主张,只有实现从合法性辩护到合理性辩护、从封闭式研究向开放式研究、从文本本位到实践本位等三个转向,马克思主义才能通过吸纳整合一切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强化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从而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陈庆祝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03-106
当代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传统 ,延续了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范式变革。为了保持对新时期文学的阐释有效性 ,当代文论较多地引进西方文论 ,从而形成了异于中国传统文论的新的范式。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当代文论生成语境和不同范式的文论与文学间的互证互释规律的分析 ,检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之可能性 ,提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当代文学的存在状态是当代文论话语策略的根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的实现路径,认为惟有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路径,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周良武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109-112
人的行为动机有财富和非财富两个方面,如何进行选择,制度是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它能改变人们为其偏好所付出的代价,从而减少抉择成本。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涉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接受者三个重要环节,充满着践行成本、宣讲成本和理解成本。必须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和保障,以减少或消除这些成本,从而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快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霍广田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要命题之后,学术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深刻分析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深入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行模式,掌握模式产生的作用以及基本原理,以便运用这些推动理论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王新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1):10-16
马克思主义兼具对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对资本的逻辑进行批判的双重功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创造性的制度实验相一致的当代中国正义理论建构的基础和核心。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考虑过如何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正义性进行规范和辩护,所以,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便需要对两个问题作出回答:第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从其产生之初就以否定市场经济制度和批判资本的逻辑为目标的理论,是否可能包含关于市场经济制度之正义性的正义理论?第二,如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以科学认知的方式揭示社会历史之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其中是否可能包含作为规范理论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肖向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5):97-102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对于未来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文化革命,作为一个具有不断再生功能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潮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历史与现实、超越他者与自身的方式完成了它沟通历史、链接世界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9.
王有斌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1081-1086
改善民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当前农民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鲜明直接的体现。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解决农民的具体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牢固树立民生至上执政理念,竭力解决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全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莫兰认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作为"破碎的政治"是肤浅的人本政治,真正的人本政治应该不仅关注人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且关注人的生活的意义,因此是实践操作的多样性和指导思想的统一性的辩证结合。关于人本政治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莫兰提出作为人本政治的首倡者的马克思只是立足于人的社会生产关系说明了人的社会性,还需要补充以弗洛伊德对人的本性的说明,再加上实现人本政治的手段——爱情、科学,共构成人本政治学的四个根基。在人本政治实施的时间上,要注意当前的、中期的、长远的政治的三个时段的区别和连接,把解决好社会当前面临的基本问题、引导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时期内的进步目标和实现根本改造人类社会的革命任务联接起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