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亦即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是在遵循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的。所以,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可以看作是从一般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资本生产过程的研究的一个桥梁。那么,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呢?对这个问题,当前学术界存在着分歧。有一种意见认为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想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
一马克思在“资本的总公式”中,把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揭示出资本流通的形式特征和最一般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说:“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马克思的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什么是总公式的矛盾。当然,这并不是把关于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篇第四章开始,从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入手,分析了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以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资本的本质. 资本总公式G-W-G'(货币-商品-增大的货币)与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商品-货币-商品)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资本总公式中产生了价值增殖“G'=G+_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论》中,考察剩余价值的产生也就是考察剩余价值概念的形成,是从分析资本总公式G—W—G'的矛盾开始的。矛盾是很清楚的。单纯流通就其物质内容来看,是不同种使用价值的交换,是物质变换过程;就其经济形式规定来看,是价值的形式变化,即价值由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和由货币形式变为商品形式的过程。商品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已经存在,流通既不创造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的增殖,只能是等价物的交换。所以,这  相似文献   

5.
<正>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流通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流通时,把它称为“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并论述了它的特殊性。第一,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中,货币是表现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资本家的目的“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第二,商品作为使用价  相似文献   

6.
Ⅵ、资本特有矛盾的个别性——资本与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资本论》一卷考察了资本与劳动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一般的、本质的矛盾;二卷在一卷的基础上把本来意义的流通过程引进来,考察了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体,即单个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也就是考察了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在资本运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三卷在二卷的基础上,把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引进来,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考察了具体的资本形式和利润形式。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具体形式是相互对立的。这里有产业资本家之间,产业资本家与商业资本家之间以及工商业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因此,研究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具体形式,也就是要研究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亦即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是在遵循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的。所以,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可以看作是从一般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资本生产过  相似文献   

8.
当前,经济学界开始重视了对《资本论》第二卷的学习、研究,这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指导我们实行进一步的认真的调整,加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资本论》第二卷,是继第一卷研究资本生产过程之后,专门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所谓资本的流通过程,如果作狭义的理解,是指资本运动处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前后两个流通阶段,即G—w<和w'—G'这两个阶段。但如果作广义的理解,资本流通的过程,就是包括了生产过程在内的资本的整个运动过程,即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形式,它在反复循环中时而采取时而抛弃的不同形式”的整个运动过程。总的说来,我们应从广义上来理解资本流通,即把生产过程与前后两个流通过程统一起来,紧密地联系起未,把握住整个资本的运动过程。但是,为了对资本的三种形态和循环的三个阶段分别作深入的研究,或者要探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土地资本理论是马克思资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土地资本是为改良土地而投入土地并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本。土地资本作为产业资本,运动和增殖是它的本性。土地资本在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代表的是土地经营者的利益。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土地资本积累归承包者还是归土地所有者,需要深入研究。当前土地问题和房地产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矛盾交织而生,土地资本运动规律、运行规则、操作规程值得探讨。建议把"土地资本"概念纳入土地经济学理论体系,用土地资本概念统领土地经济学,以土地产权、土地价值、土地市场、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土地经济发展等为基本概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土地经济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在尼采的思想中存在一些深刻的矛盾:一方面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从而为虚无主义鸣锣开道,另一方面尼采又企图克服虚无主义;一方面尼采的"永恒轮回"可被视为虚无主义产生的根由,另一方面它又可被理解为克服虚无主义的动因.从尼采的问题意识出发考察这些矛盾,发现它们都是一种为了在一个"上帝死了"和理性的神话被打碎的时代重建价值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而资本生产,从实质上说是一种价值生产。公有资本也是如此。公有资本的生产与流通,遵循资本生产与流通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一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与知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此出发,虽然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进路,但二者在关于直觉的价值问题上总体保持一致:直觉是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哲学自然主义的兴起,从能力视角出发的两种理解进路在对直觉认知价值问题上的内在紧张关系逐渐公开化。我们认为,这根本上源于一种价值预设:直觉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借助"理智德性"这一概念,我们重新对直觉进行定位,进而尝试解决这种矛盾。直觉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品格的结合体,是一种提供认知规范的理智德性。从此出发,我们不认同当前实验哲学对直觉的认知价值的否定性态度,它的实质在于哲学的科学化,最终只能使得哲学远离现实的人与生活。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理智德性的直觉,它的认知价值重点不在于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体现为获得关于经验世界的合理信念以及道理,为理解经验世界提供开放的空间。如果如此,直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认知能力和方法的认知价值就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13.
探究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源和实质,必须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文化精神。资本主义是一个二元框架文化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展示了资本统治世界的文化图景。从资本主义的一体化逻辑来看,人与自然的矛盾不过就是资本主义二元逻辑体系的一个侧面,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体现。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是资本中心主义,是资本对自然的支配,是自然被资本化。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由片面地追逐资本增殖的生产方式所造成,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分析综合的方法是《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现象、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基本逻辑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分析与综合作为一个统一的辩证方法来运用。在科学和逻辑的发展史上,分析综合的运用,存在着颇为复杂的情况。有的只强调分析,而不讲综合;有的只讲综合而不讲分析。也有的虽然在实际应用中,既应用了分析方法,也用了综合方法,但在方法论的概括上,却又陷入片面地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的形而上学的泥潭。马克思克服了这种片面性,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统一的辩证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个命题是说,剩余价值的产生,要以等价交换为前提,它不能在买卖中产生,但又必须通过买卖  相似文献   

15.
政治经济学最先是在资本主义部分的“资本积累”章讲到再生产。但该章是研究生产过程,再生产在那里只是作为研究资本积累的背景来观察的。再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它是资本从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又从流通过程回到生产过程,不断重复和更新的资本循环运动过程。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两章就是专门研究再生产的。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第二卷的总标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有两种涵义的流通:一种是商品的卖和买的运动,一种是资本不断通过三个连续阶段的循环运动。所以,再生产的研究对象是流通:既包含第一涵义的流通,也包含第二涵义的流通。研究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企业价值不同于企业要素的价值,企业是一种与市场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仅仅从所有者权益来理解企业的价值是不全面的。企业是要素的组合,要素的不同组合将产生一种区别于要素市场价格的组织资本,企业中这种组织资本的存量状况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和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资金和“资本金”江明在一九九五年九月召开的《新体系政治经济学》第四版编写会议上,该书主编张炳光教授指出,社会主义资金,就是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和流通的价值(货币)形式,它必须摒弃资本的剥削功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又要保持和发挥资本的增殖功...  相似文献   

18.
论劳动力商品的自我增殖--兼评"人力资本"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等于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理论,忽略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中由活劳动所形成的部分,而这个部分可以被理解为劳动力商品的自我增殖.工人工资收入中超出生活资料价值的部分以及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劳动力商品向劳动力资本的转化等现象应该从这个增殖的部分得到理解.对形成劳动力商品的活劳动的研究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贡献,但该理论抹杀了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资本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来看,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包括资本的全部循环的运动,而这种循环运动不断地反复,就形成了资本的周转运动。而各个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构成社会资本的运动。当一些资本家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机器设备材料等生产资料,实现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时,同时又是另一些资本家出售产品,实现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转化的过程。于是,各个单个资本的互相交错运动便汇成一个整体运动,即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这一篇重写了多遍,“马克思善于把多少东西压缩到这个篇幅中去。”(《资本论》第二卷第8页)其主要之点有:  相似文献   

20.
数字劳动是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涌现的新价值源泉,数字资本是参与和支配数字劳动生产的新资本形态。从形式逻辑上看,数字资本是数字技术革命全方位作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形态、商品形式、资本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全过程的综合性结果,作为数字资本价值载体的数字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三元辩证统一的价值结构。数字资本兼具作为智能化人工化生产要素形态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载体的二重属性,数字资本运动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数字生产和数字流通循环往复的持续运动,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增殖复合叠加的双重运动过程。数字资本运动依然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数字资本运动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化数字大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数字异化程度和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自我毁灭宿命做出了历史性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