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选本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批评形态。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批评家的文学批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想的变化轨迹。研究唐后期唐诗选本可以明了唐后期唐诗观念流变的路向和诗歌审美倾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选本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批评形态。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批评家的文学批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想的变化轨迹。研究唐前期唐诗选本可以明了唐前期文学思想流变的路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唐诗选学角度 ,评论黄瑞云先生选注的《诗苑英华·唐诗卷》,认为选注者打破前人“诗必盛唐”的观念 ,在新选本中强调中唐的地位 ,从选目的分配上更显示出唐诗的实绩。作者对唐诗的注释准确 ,考校严谨 ,评析精当。本书不仅是黄氏长期以来唐诗研究的总结 ,而且集中体现了选者的唐诗观  相似文献   

4.
唐人选唐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当代人的眼光来关注和研究唐诗,因而与唐诗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其中,唐人选唐诗与唐诗的流传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一方面,唐诗的广泛流传是唐人选唐诗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唐人选唐诗又进一步影响和促进了唐诗的流传.  相似文献   

5.
明初诗学批评家高棅编选的《唐诗品汇》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唐诗选本,也是以评选结合方式来体现自己诗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的诗论著作。尤其是其唐诗分期理论,在广泛吸收唐末以来唐诗分期学说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了四唐分期说,显示了唐诗分期的批评史意义,对明代唐诗学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管世铭是清朝的八股文名家和唐诗学家,其《韫山堂时文》和《韫山堂诗集》在清代中期的制艺界和诗学界都占有一席之地,而他的《读雪山房唐诗钞》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读雪山房唐诗钞》是诗人长期创作和涵咏的结晶,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于诗人诗歌的选择、诗体的研究评论等方面皆有独到之处,在唐诗学史上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也为后人学习唐诗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选本。  相似文献   

7.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抄>编选有唐一代诗歌菁华,标举诗歌风格的创新立异,梳理各体诗的源流正变,论诗方法独特,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是一部慧眼独具的唐诗选本.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文苑英华》与“唐人选唐诗”十三种选本选录唐诗的比较,可具体微观地把握唐至宋初唐诗学的演进特点。发现宋初选唐诗更突出题材意识,题材有日常生活化倾向;宋人对唐诗选录态度更具包容性,这有利于唐诗精华的全面吸收;更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对唐代诗人的接受较唐人而言变化也较大。  相似文献   

9.
孙季良,盛唐时期河南洛阳偃师人。他是名儒尹知章的门生,又与著名诗人张说、贺知章等人同列"开元十八学士"。孙季良的传世诗文作品极少,在整个唐代文学史上湮没无闻,但在唐诗选本史上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他编选的《正声集》是第一个唐人选唐诗的诗歌选本,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他还擅长书法,并且参与了唐代大型官修类书《唐六典》和《初学记》的修撰。  相似文献   

10.
“唐人选唐诗”录王昌龄诗歌作品的情况反映出唐代不同时期人们对王昌龄诗歌接受态度及其在唐代诗坛地位的升降变迁。总体而言 ,昌龄因其五言古诗对盛唐诗风的开拓之功而受到当时选家普遍重视 ,有“诗家夫子”之称 ,中唐以后选家则独重昌龄七言绝句 ,虽以“七绝圣手”誉之 ,但其诗歌地位已非显著。文章同时指出 ,作为古代诗歌批评的一种特殊形态 ,唐诗选本所蕴含的诗学价值应受到重视 ,成为唐诗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诗话中的唐诗研究呈现出梯度拓展与上升的轨迹,围绕对诗人诗作的论评形成了不少集中点,透视出宋人对不同唐诗传统认识与把握的变化;北宋文人序跋书信中的唐诗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唐诗历史发展的观照和论评,二是对唐诗人的不同推重、批评及对其各自创作特征的剖析;北宋诗选中的唐诗研究则集中体现在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中。上述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生发、同构并进,共同推动了宋代唐诗学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唐末至今 ,论者对晚唐诗大多持否定态度。反思这种带有明显历史惯性的批评现象 ,不难发现 ,不是晚唐诗缺乏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而是其出现的异于此前诗坛的人生哲学、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艺术思维和艺术风格 ,不仅使那些视文学为伦理、政治奴婢的封建文学观念批评者难以认同 ,也使那些对思想文化史发展缺乏认识和分析的批评者 ,难以理解出现在晚唐诗中的种种变化 ,因而导致千余年来的批评失误  相似文献   

13.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依循中国人的思想模式对盛唐诗歌进行了全新的研究。首先,他从时间、地域及诗歌自身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类,重写了八世纪盛唐的文学发展史;其次,从作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当时的审美标准对作者进行了重新评定;最后运用细读法对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宋人对待唐诗的态度着手,对宋代唐诗学在宋代各期的不同表现以及宋代唐诗学的演进轨迹作了详细的探讨,主要从诗话的流传、宋人的选唐诗、宋人对唐诗别集的整理等角度作出了深入的论证,并在宋代唐诗学的层面分布与演进轨迹的棵索中去分析和总结宋代唐诗学的总体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为避免重蹈前朝覆亡的道路,唐王朝统治者加强了思想统治,初唐史家时宫体诗的批判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批判的缘由:一是蔽于方域之见;二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的儒家古训,认为宫体诗是淫靡之音,有害政治,进而警示君王要以勤于国政为本,不可沉溺于文章著速;三是调整文学发展方向的需要;四是转变士风的手段.探讨他们批判宫体诗的动机,对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宫体诗以及全方位的揭示文学发展过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隐逸是唐末诗人的生存状态之一 ,由于时代不同 ,他们的隐逸方式也各具特色 ,在隐逸中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隐逸对唐末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使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重修《晋书》,是唐朝官方于贞观20年(646年)组织的一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关于这次活动出现的原因,陈寅恪认为是唐廷企图通过篡改晋史,“尊扬皇室,证明先世之渊源”,李培栋认为是“由于一系列政治事件对太宗的刺激”,太宗要借修史为自己辩解、向大臣发出劝诫和获得内心慰解.实际上,这两种解释均难成立.唐朝之所以重修《晋书》,是因为此前诸家“晋书”在内容、体裁、史学观、史料采择等方面存在各种缺陷,不能适应唐初的政治形势和时代要求.正是因此,据唐人李延寿记载,早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可能已经出现过《晋书》的修撰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