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忙』     
“忙 ”,是 时下 使 用 频率 极 高 的一 个 字, 是几 乎每 个 人 都挂 在 嘴 边的 口 头禅 。不 信你 去 问问 ,十 个活 人九 个“忙 ”,剩 下一 个 正 忙着 找 事 去“忙 ”。两 人 见面 ,尚 未寒 暄 ,“ 忙 已 出 口:“最 近 忙不 忙?”“ 忙啊 !“ 忙 什 么 呢 ? ”“ 瞎 忙 ! ” 好 一 个“ 忙 ”字 ,内 涵 无 限 ,外 延 无 边 。 于是 ,便 有 了“ 宵 衣 旰 食 ”、“ 日 理 万机 ”等 雅 词 来 形 容 公 仆 们 。 一 般 来说 ,“ 忙 ”就 是 意 味 着 干 活 多 ,但 事实 上 也不 一定 。 比如 ,跑 项目 就 是 一桩 令 人 不得 不 …  相似文献   

2.
说『忽悠』     
“忽悠”一词的由来,笔者没有作深入的研究。它由方言的本意派生出来的新意,本人愚见,是指对人情和事物状态予以渲染,或有意给予夸大,使其状态有所失真,通常比喻人对人、尤其下级对上级阿谀奉承,以博得领导的关注和赏识,从而达到个人目的。“忽悠”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有“戴高帽”型的,即有的人当面“忽悠”,称领导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多么多么高,组织和协调能力怎么怎么强,如何想大事、办大事、为群众做好事;有“挠痒痒”型的,即领导喜欢什么说什么,得意啥就来啥,把领导“忽悠”得乐呵呵的,浑身舒服极了;有“上套”型的,即领导不…  相似文献   

3.
说『让』     
有两则有关“让”的故事令人很感动,使人提升认识,净化心灵。一则是战国时期的“将相和”。讲的是蔺相如不惧声威煊赫的秦王,却甘受本国大将廉颇的羞辱,最后廉颇被他先公后私的远见卓识和宽宏博大的胸怀所感动,上门负荆请罪的感人故事。另一则是“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讲的是清代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建房时因三尺地与邻里发生争执,写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家里撑腰。张廷玉给家人回书一封:“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的和睦礼让之意,立即让出三尺地。这里的“让”表现出了一位达官贵人豁达大度、宽容谦让的美德,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三角形有内心、外心、垂心、重心和旁心等多个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掌握和区分它们是重要的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一心一意,区别对待.本文通过讲解一道典型例题,希望达到一道例题,各心学会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事儿?事儿就是工作,事儿就是困难和问题。对待事儿的态度和方式,表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由于职业关系,一说到事儿,我们便想到干部,想到干部在事儿上应有的表现。工作上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看准事儿、能干事儿、少出事儿、不碍事儿。看准事儿,就是正确决策。一件事该不该干,对全局有什么影响,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好处,这是决策的依据,不能急功近利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也不能因不跳就能摘得到桃子而不努力争取。看准事儿,既反映了一个干部的为“官”宗旨,又反映了一个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下属和群众中具有亲和力,是每一位领导干部梦寐以求的.作为领导干部,与下属和群众交流及沟通采用最多的也是最普通的方式,是语言.那么,领导干部如何通过语言,"说"出自己的亲和力呢?  相似文献   

7.
《决策探索》2005,(2):23
浙江:公务员连续两年被投诉三次将被辞退 <现代金报>消息1年内被群众有效投诉3次,降职!连续两年被有效投诉3次,辞退!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剖析个人存在的问题,摆在第一位的、最常见的字眼,莫过于“学习不够深入、扎实”之类;领导干部犯了错误,在剖析犯错误的原因时,头一条也几乎都是“放松了理论学习”等。学无止境。领导干部通过学然后知不足,反躬自省,自揭其短,令人油然起敬。但也不容否认,一些领导拿“学习”说事时,常常言不由衷、心态不一。一是这个问题“你有我有大家有”,不只是我的“沉疴”,许多干部也有此“痼疾”,说起来无伤大雅。二是问题虽然不止一个,但其他的不敢实话实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只有“学习”的问题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出来作“挡箭牌”。三是这…  相似文献   

9.
10.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句话十分明白地告诉我们:只有躬身实践、亲力亲为.才能摸透实情.懂得这一点不难.但要真正做到却不易.  相似文献   

11.
12.
总的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机关大都能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执行上级的工作部署和各项规章制度。但不容忽视的是,也有一些单位和同志"拿着令箭当鸡毛",在贯彻执行上级的命令、指示和规定时讲条件、打折扣、搞变通。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3.
《叔向贺贫》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卿大夫韩起为自己 “忧贫”,叔向却向他“贺贫”,并明白地指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 为官者如不“忧德”而“忧贫”是非常危险的。自古忧贫丧德,则必作法自毙。反之,如果是忧己之德、忧民之贫,则是一个领导干部思想境界高的表现。但我们这里所讲的是一些为官……  相似文献   

14.
"拿鸡毛当令箭"与"把令箭当鸡毛"是现实工作中的两种常见现象."拿鸡毛当令箭",意思是指以不重要甚至很轻微的东西充硬头货,用来唬人.此种情境下一般意味着某些人或小团体通过种种手段将"鸡毛"变成了"令箭",用来谋取个人私利或小团体利益.比如很多人在机关待腻了,想下去走走、放松放松,可是并不直接说,而是用"调研"、"检查验收"之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事实上,现阶段很多"调研"、"检查验收"已经成了基层的严重负担,由此可见将"鸡毛"变成"令箭"的确害人不浅.要杜绝"拿鸡毛当令箭"的情况,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5.
“个别酝酿”方法,是新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践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实行党内民主的重要环节,反映了领导方法的科学性和领导工作实践的客观要求。当前个别酝酿的落实还存在不少不规范之处,其质量亟待提高。实践中个别酝酿存在的几种偏差偏差之一:个别酝酿=个别人酝酿。一些领导干部酝酿的范围过于狭窄,只局限于班子成员中的个别人,而不注意听取班子中大多数人的意见,个别酝酿变成了个别人酝酿。更有甚者,将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见强加给党委会,以会前酝酿代替会议讨论,酝酿的过程变成决定的过程,使“会议决定”这一党委决策的惟一合法形式成为摆…  相似文献   

16.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美谈。正是有了这“三顾”,才有了蜀汉政权,并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刘备求贤的精神和用人的胆识令人赞叹不已。可为什么蜀国在三国之中却最先灭亡呢?究其根源,又恰恰是因为刘备入川后在用人上的狭隘性与其“三顾茅庐”时判若两人,所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益州人才不能为其所用,致使孔明虽六出祁山,终难酬一统天下之壮志。三国时代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三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最能够延揽并正确使用人才,谁就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你死我活的较量中赢得优势,夺取成…  相似文献   

17.
时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了或多或少、或真或假、或明或暗的“关怀”。“关怀”是件好事,本来无可厚非,但若“关怀”过了头,“关怀”变了味,“关怀”跑了调,成了强迫命令,成了劳民伤财,成了巧取豪夺,这样的“关怀”便背离了我们的初衷,背离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对关怀”,农民有享受“关怀”权,也有拒绝“关怀”权。农民种的良田,硕果盈枝,眼看就要收获,一夜之间却被圈占,美其名曰:城镇化,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农民住的房子,风雨无忧,本来安居乐业,一觉醒来却要拆除,美其名曰:建别墅,统一搞…  相似文献   

18.
一位乡长为自己算了一笔账:每个月三分之一时间用于吃喝接待,三分之一时间用于开会、陪同检查考核,三分之一时间用于正常工作-- 过去,身居城里的机关干部常常抱怨应酬多,既影响了工作和学习,又把自己折腾得精疲力竭.  相似文献   

19.
"说课"和"上课"是时下观摩课堂教学的两种常用形式,其利弊和功效各有千秋.我有幸参加了几次新课程背景下的"说课"竞赛及研讨活动,受益颇深.在此略作整理,祈望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干部考察工作实践中发现,部分青年干部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良表现。这些不良表现已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障碍。笔者归纳出几种带有普遍性的“常见病”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广大青年干部有所帮助。急功近利型。少数青年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