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游与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优秀代表。鲁迅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源远流长,并有一个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过程,给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鲁迅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努力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研究鲁迅,不仅应当研究鲁迅自身思想与创作的发展的轨迹,还要重视我国历代乡邦先贤特别是绍兴先贤对他的影响。显然,在给鲁迅以强烈影响的众多优秀作家中,陆游是突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夏承焘在开拓现代词学研究新领域的同时,以极大精力投入教书育人之中,门下人才辈出,其教育理念的价值不亚于词学研究。在其任教生涯中,夏承焘秉持"南面教之,北面师之"的理念,既善于慧眼识英才,发现学生的独特才能,又能与学生平等相待,甚至主动俯身问学;既倾心教学,也注重育人;既充分利用课堂,也关注学生在课堂之外乃至步入社会后的学业、生活。夏承焘的教育理念,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史研究的再出发和中华文化的传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志和《渔歌子》所咏西塞山的属地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陆游《入蜀记》认为是在湖北黄石,并非臆测之词。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展开系列考证。张志和最初是浪迹楚地,经过西塞山,同时代陈少游的有关记述可以证明。晚唐罗隐、北宋苏轼及其门人对西塞山的唱和,也表明其真实属地。西塞山被挪至浙江湖州,主要始于南宋吴兴籍名臣倪思。在江南文化优越感驱使下,一些文人和方志纷纷附和。  相似文献   

4.
5.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素有“收菊作枕”的习惯,他在《剑甫诗稿》中写道:“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陆游的《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诗亦云:“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晚年时,陆游又写了一首《老态》诗,诗中曰:“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可见菊花不只是观赏名花,还可填制枕头,健身疗疾?  相似文献   

6.
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在他传世的诗文中,保存有关于成都武侯祠的珍贵史料。本文从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一、关于成都武侯祠的见闻;二、与成都武侯祠相关的见闻;三、关于诸葛亮的评论;四、关于其他三国人物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陆游与三山故居王致涌,陈永建陆游一生走南闯北,足迹几乎遍及半个中国,然而居住时间最久的却是山阴三山(现绍兴县东浦镇塘湾村),前后差不多近三十年,占他有生之年的三分之一。纵观放翁的《剑南诗稿》,凡85卷,9300多首,其中写于这30年的诗作超过6000...  相似文献   

8.
以学者兼诗人身份的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大都有过一段特殊的经历,那就是他们曾投身于一个原本与他们相隔较远的农村.从历史的眼光看,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经历了长时间城市书斋生活乃至留洋之后,又重新回到自己童年的伊甸园,自然会有一番亲切的感受,尤其是处于社会大变革年代,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式在广大中国农村出现,更有一种天广地阔、耳目一新之感.夏承焘,作为学者兼诗人的典型一员,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也来到了农村.他在农村,除了实现时代所赋予的脱胎换骨、改造思想的要求以外,还将农村作为他文学实践的精神园地,创作了一首又一首的农村诗和农村词,尝试以旧体诗词这一传统的文学样式表现新中国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推陈出新,别开生面,这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并且获得可喜的成绩.因此,本文试就夏承焘在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农村诗和农村词作一粗浅的探讨,求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9.
正夏承焘抗战前曾独游莫干山。待1959年夏,他偕妻、友、学生赴莫干山疗养,重到剑池,前踪了不记省矣。两周里,他写讫论文《西湖与宋词》,实际来山的第二天就完成了初稿,之后反复修改。某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改《西湖与宋词》毕,得一万六千字,须删省。可见治学严谨,处事视小为大。该文后发表在《杭州大学学报》1959年第3期,落款一九五九年八月十八日,莫干山。此番山中小住,连日亭前看日出月出,光景日日不同,又登塔山看日落,觉唐人夕阳无限好句太衰飒,人生应如落日有辉煌灿烂之结局,夜半醒,玩窗月,竟致夜不得睡,哦成《望江南》词十首。  相似文献   

10.
在屹立江心的焦山上有不少富于文献和艺术价值的古代碑刻,其中有一处摩崖石刻至今保存完整,那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焦山题名》.它位置在西麓登山道旁的崖石上,全文是:“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  相似文献   

11.
陆游和陶渊明两位不同时代的诗人,因相似的田园生活以及陆游对陶渊明的仰慕和崇敬,使他们的田园诗具有许多的一致性,但由于二位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不同,使得他们的诗作又各具特点。作者通过比较,寻找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2.
陆游词话     
陆游为中国古代大诗人之一。其存诗九千余首,为最高产之大家。其诗名大震,词名为诗名所掩。其存词一百三十余阕,数量亦颇可观,其词风独具一格,且颇多感人至深、脍炙人口之作,亦堪称名家。兹选佳什数阕,略为评点,与同好者共赏。 1 陆游《钗头凤》上阕从其自身角度写来。“红酥手”三句,因唐琬“遣遗酒肴”(语见周密《齐东野语》),遂唤起昔日同游之回忆,唐琬亲致醇酒之情景,历历在目。“红酥手,黄滕酒”为眼前之景,“满城春色宫墙柳”为远望之景,从三句光色之明丽、眩人眼目、令人神迷,可知其于此桩欢乐往事印象颇深。“东风”两句潜词颇多,由前三句之春心飞旋转向情怀索寞。东风不啻带来“满城春色”,而花开又被东风吹落;陆游与唐琬的婚姻之花凋谢,有如为东风所摧残。故而谓“东风恶,欢情薄”。“欢情薄”与首三句之深情脉脉相反相成。其中已隐含封建家长专制所造成之婚姻悲剧。接  相似文献   

13.
夏承焘早年从事词的考据之学,中年以后转入词的批评之学.他的考据成果如<唐宋词人年谱>、<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唐宋词论丛>等著作,代表了20 世纪人谱牒之学、白石词乐之学与声韵之学的最高成就.他的批评成果如<月轮山词论丛>和<词学论札>所收录的相关文章,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考据之学到批评之学,体现了夏承焘在研究方法上由"词内看词"到"词外看词"的重要转变.他的"词内看词,,表现为对词的字、句、声、韵、调、体式、版本等的校勘和考订;他的"词外看词"则表现为诗词之比较、词文之对读、词作与词论之互参,以及由作者的时代、环境、遭遇、个性、政治倾向、生活态度、文学观念,考察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现形式与风格等等."词内看词"与"词外看词"各有优点和局限,夏承焘的过人之处是能把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15.
唐代诗人自觉地运用咏物这一诗体,托物寄兴,针砭时弊,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姜斋诗话》王夫之)。“咏物诗,唐人最夥者,莫逾杜陵。杜陵诸诗,五律十七。然观其诗皆词在个中,意超象外,有不即不  相似文献   

16.
陆游四题     
一、名字来历献疑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其实两说均难置信。秦观生于1049年(仁宗皇祐元年),死  相似文献   

17.
陆游在南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陸游在南郑前綫不足一年,但是这不足一年的生活对于他的一生起了最大的影响。在到达南郑以前,他有报国的热忱,和誓死杀敌的志願,但是他請纓无路,无可奈何。到达南郑以后,他找到了努力的机会,在这里可以滿足他的热忱,完成他的志願。但是他在南郑的时間太短了,前后仅仅八个月,他又怎样能貫彻他的希望呢?在他离开南郑的时候,他又帶着永远不能实現的期待而去,作为此后三十七年詩歌創作中最突出的主题。因此我們对于他在南郑的生活必須了解,同样也必須了解当时在南郑負着主要軍  相似文献   

18.
陆游在四川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中年后曾到四川作官,度过了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乾道五年(1169),他四十五岁,受任通判夔州(今四川奉节),因久病不堪远行,次年方离开家乡山阴,“离吴入楚上巴峡”,(《古藤杖歌》)溯江入蜀。至淳熙五年(1178),他五十四岁,始奉诏离蜀东归。其间除半年多时间在陕南作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外,绝大部分时间都于蜀中度过。前后八年的“蜀栈秦关”生活,留给诗人的记忆是永不磨灭的。  相似文献   

19.
陆游生平没有理论专著,其诗论见解主要保存在诗文、序跋,笔记中。本文试择几端,就其论诗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陆游晚年在论诗时曾云:诗岂易言哉!……同此世也,而盛衰异;同此人也,而壮老殊。一卷之诗有淳漓,一篇之诗有善病;至于一联一句,而有可玩者,有可疵者;有一读再读至十百读,乃见其妙者;有初悦可人意,熟味之使人不满者。诗中甘苦,岂是初通诗法者所能道哉!  相似文献   

20.
在评论宋诗的时候,钱钟书先生有两段很精辟的话。他说:“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又说:“据唐宋两代的诗词看来,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