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李自成》到《白鹿原》,史诗性创作经历了从以政治为主体的国家民族话语建构到以文化为主体的传统话语建构过程.当下,全球文化、商品经济多重力量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处于消解状态,这使得史诗性创作空有宏大的叙事规模却无法建构起属于这一时代的文化主体,从而呈现出"反史诗"的写作状态.这种"反史诗"的状态要持续多久?之后的史诗性创作将以何种面貌出现?  相似文献   

2.
印度文化有四大特征 :“梵我合一”、“三位一体”的泛神论观念 ,“种姓”等级制度 ,“轮回转世”信仰 ,“法、利、欲、解脱”和谐统一的人生道德观。印度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两大史诗和四大特征陆续萌发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曹禺先生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既有以侍萍、愫芳为代表的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传统型中国女性,也有以蘩漪和陈白露为代表的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充满现代气息的异类女性形象,正是在这类女性形象身上,寄予了作者对女性境遇的深切体验和对女性命运的深沉思考,展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4.
西方史诗从最早荷马的<奥德赛>、维吉尔的<埃涅阿斯>、但丁的<神曲>,到弥尔顿的<失乐园>,从描写地府,扩展到地狱、炼狱和天堂,有一种内在的传承关系和不断的发展变化,好似一条小溪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前流淌,靠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融入的文化,逐渐变成了气势磅礴的滔滔江河.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在《莎乐美》中,塑造了奔放热情,具备浓厚唯美主义色彩的莎乐美形象。以田汉为代表的中国剧作家,将莎乐美改造为艺术的代言人,与传统和因袭决裂。中文话剧《莎乐美》成为新罗曼主义精神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标志,开启了中国唯美主义的先锋。与此同时,作为“文学研究会”一员的李建吾的作品,更多受到辛格等人的影响,描写下层妇女的苦难生活,突出“母亲们”面对艰辛命运的抗争,集中刻画民众的生活状况。从莎乐美到流泪的母亲的转变,反映出中国文学在借镜爱尔兰文学形象的同时,注重自身的民族性,与时代氛围、话语主体相契合,把女性声音逐渐纳入民族国家的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塑造得过于偏激,可以说是走上了两个无法交汇的极端:或是赋予女性一个冰清玉洁、端庄高贵的形象,甚至将其推到女神的高度;或是把女性塑造成红颜祸水、恶妇淫妇的形象,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使得女性失去了本身固有的色彩和气质。这种极端化的女性角色定位,是男权社会男性话语权的必然呈现和男权意识的自然反映。女性解放不仅仅意味着"男女平权",女性解放和女性自身的思想观念、经济的解放以及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分不开,它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男女两性的平等和谐发展,从而促进人类自身的解放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的、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李清照的词,分析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李清照善于运用明白浅俗的语言,抒发清新的思绪;炼句精巧、平淡入调,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借物隐括身世,倾吐女性在动荡时代的悲苦和无奈。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女剧作家以女性特有的方式建构文本,在日常生活中设置多重的人物关系网络,对女性内心冲突的透视细腻真实;在充满象征意味和传奇色彩的文本中,寄予女作家浪漫与古典的情怀,实现对女性自身的审美观照和对男权文化的深刻审视。女性悲剧的创作源于女作家强烈的女性意识、问题意识和悲剧意识,从而获得了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田沁鑫的戏剧<生死场>在人物形象、主题意蕴和结构等方面对小说原作都进行了改编,它回归了被认为是对小说误读的"抗日救亡"主题,而这种误读,恰恰是基于当代话剧缺乏精神内核的创作现状而做出的有意识选择.作者希望突破话剧创作过于个人化的局限,建立艺术性和现实性兼具的"新主流戏剧",但这一尝试在戏剧文本内部造成一定分裂性,使意识形态价值和个人的建构立场都遭遇了双向的价值消解.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初期文学的英雄史诗是脱胎于古代神话,并继承古代神话的艺术遗产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英雄史诗在保持了古代神话的特性、传统艺术的同时,便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成长起来。 从内容决定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形式的发展这种普遍意义上讲,古代神话作为原始社会现实生活概括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现实生活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哈萨克史诗《英雄阿尔卡勒克》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写了一系列描写记乙中故土女性的作品《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等。在这三部作品中,她塑造了三个身份不同,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即王葡萄、田苏菲、朱小环。从大时代背景下描写小人物的生存轨迹,她们性格率真与生命顽韧,在动荡年代不向命运屈服;在遥远的历史背景、扭曲的生存环境中展现美好人性。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史诗从最早荷马的<奥德赛>、维吉尔的<埃涅阿斯>、但丁的<神曲>,到弥尔顿的<失乐园>,从描写地府,扩展到地狱、炼狱和天堂,有一种内在的传承关系和不断的发展变化,好似一条小溪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前流淌,靠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融入的文化,逐渐变成了气势磅礴的滔滔江河.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刻上了种族、阶级、性别和身份的烙印。同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一样,黑人戏剧作品也把身份认同、种族主义、边缘化作为创作主题。本文根据西方后学批评理论对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进行尝试性解读,分析了黑人女性戏剧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荒诞派戏剧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思想 ,导致其戏剧形式的反传统倾向。与以叙事为主要手段的西方传统戏剧相比 ,荒诞派戏剧接受了抒情文学的方法 ,借用诗的技巧展示梦魇的形象。同叙事体戏剧的组织性、技术性和逻辑性相区别 ,间接性、含蓄性、象征性成为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生的创世史诗群落,是世界罕见的文化奇观.创世史诗产生的基础之一是创世神话,然而,在世界很多国家地区或民族那里,为什么并未在创世神话的基础上形成创世史诗呢?除创世神话之外,创世史诗的形成还有其必备的基础条件及其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作家。她对普通凡人和现实人生有深刻的理解,体恤凡人在新旧交替时代生存的艰难;她自我定位为一介小市民,对市井生活有亲切的认同和热爱,并由此产生对凡人的同情和怜悯。她睿智地洞察人生的本质是追求安稳和谐的生活,由于这追求的难以实现,才显现出人生的苍凉和无奈,对此她感到无限的惨伤。她对女性的生存处境有深切的了解,并因此产生深深的悲悯。  相似文献   

18.
“三功能”学说提出之后,杜梅齐尔致力于在印欧传统中寻找三功能模式,以检验其有效性。以杜梅齐尔《摩诃婆罗多》个案研究的方法为考察重点,从史诗与吠陀神话的关系、史诗与古代印欧语族神话的关系两个方面入手,考察杜梅齐尔在以《摩诃婆罗多》为对象的个案研究中,如何运用“比较”与“结构”两种方法分析和探讨史诗与神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蒙古族史诗英雄江格尔和西方史诗英雄贝奥武夫都是理想的英雄人物化身。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为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有着相同之处。两个英雄人物形象都具有英雄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随身携带的作战装备、英雄卓越的能力三个方面的特质。同时结合原型批评理论,深入细致地解读史诗英雄人物并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了解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人性共通特质,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创了"生活戏剧".他充分调用民间语言反映生活本身,注重语言的个性特征,以此表现人物之间微妙的心理冲突和人物自身心理变化.他将周围环境的外在效果与人物内心活动相糅合,展现隐秘的女性心理.使观众产生身体的、情感的、理智的反响所完成的递进,并从这些递进中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