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马尔库什的文化现代性批判主要聚焦于以科学和艺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他认为,文化现代性的内核仍旧是启蒙,而启蒙本身包含着理性和想象的对立和互补。马尔库什对现代性和后现代的理解既不同于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现代性的拥护者,也不同于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在马尔库什看来,文化现代性是悖论的,一方面它呈现为一股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又继续发挥着整合分裂的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价值和价值观的功能。在当代,伴随着“作者已死”“艺术终结”“理论终结”的声音,现代知识话语被席卷进反本质主义或泛本质主义的“后理论”语境中,现代人生活在既有规范和标准逐渐失效的多元化、异质性的时代。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马尔库什对现代文化一般特征的描述及其内涵的深刻辨析,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作为一种现代意识,体现了人们对理性、独立性和自由的追求。当我们把这种追求与男性精神相比较时,会发现现代性与男性精神不谋而合!但另一方面,在现代性遭遇困境时,男性精神也随之面临困局。可以说,现代性蕴涵了男性精神的终结。  相似文献   

3.
方芳 《兰州学刊》2008,3(1):40-42
随着现代性的深入发展,人们日益感受到现代性的两面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从卢梭、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以至到后现代主义,都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分析、批判和解构。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消除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文明进步应建立在符合人性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相反,应尽量消除在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所造成的对人性的压抑及各种各样的人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的对话维度与独白维度--对布伯现代性理论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伯引进一种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支撑的现代性理论,区分现代性的"我-它"关系维度与"我-你"关系维度、现代性的行动层级与观念层级、现代性的对话维度与独白维度.以此反观西方现代性的问题在于第一,"我-它"关系维度的过度发展,遮蔽了"我-你"对话关系的维度;第二,现代性的独白维度占据上风,遮蔽了现代性的对话维度的可能性发展;第三,人们只在观念层级上讨论现代性,忽视了现代性的行动层级.  相似文献   

5.
狭义“现代性”张扬理性、主体性,相信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工具理性、科学主义、世俗化等成为人们追逐的现实目标。“乌托邦”是人们超越于给定的现实社会,对终极性社会理想的一种构想,表达着人们的追求和期待。传统社会主义由于没能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困境与冲突,使现代化步履艰难;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现代性的生成、工具理性的张扬,使乌托邦面临一种“现代性”困境,遮蔽了乌托邦的内在价值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价值虚无主义是内在于现代化进程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问题,追寻现代文明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价值虚无主义,只是特定内涵转换为神性价值襁褓的失效与社会主体尚未发育成熟的混乱。其社会文化根源不仅在于传统社会一体化价值供给方式的失效,也在于中国社会独特的现代化路径抉择,产生了传统、现代、后现代因素相互交织,传统、后现代"挤压"现代的复杂格局。因此,扬弃价值虚无主义只能以"主体"的理性构建获致现代性,以"实体"的精神构建超越现代性,从而实现规范价值的底线共识、程序正义的共同信念、终极价值的多元共契。  相似文献   

7.
文章旨在通过与传统社会相对照,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粗线条地勾勒出现代性的轮廓。从时间的维度来考察现代性,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变"。现代性所推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器物以及人们的观念这三个方面。从空间维度上来看,现代性以排山倒海般的力量创造了"通"的奇迹。在扫除了空间障碍之后,如何处理平等与差异问题成了现代性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当下的现代性存在着一个巨大缺陷——不均衡,不均衡表现在现实的歧视与思想的压抑和奴化两方面。不均衡是一个两面的雅努斯,它既诱发了人们质疑现代性,又召唤现代性进行续写。审美现代性的批判、对话和反思原则有助于逐渐消除这种不均衡性,使现代性趋向更完善和更健全。第三世界人民和其他弱势群体将真正地成为续写现代性的主体之一,现代性将真正地成为全人类平等对话的场所。  相似文献   

9.
论文在对学术界"现代学"领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对现代性的深层内涵进行了界定:现代性作为"世俗化、去宗教化的历史进程",它是现代文化的生成语境。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现代性进程的一个新阶段。它本质上是对前一时期人们"世俗化、去宗教化"不彻底性的克服。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个内涵丰富、歧义丛生的概念,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解释和厘定,使得这一个概念既充满张力又富有弹性,进而为人们展示了现代性可供探讨的广阔空间.那么,究竟何为"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现代性的讨论主要是从对现代化发展过程的深刻反省中提出来的;即现代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并不完全是福祉.而是有相当程度的灾难.马克思在批判现代性和探求现代性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人的现实命运进行理性批判和人文关怀的理论姿态.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哲学视野下,现代性无论是在社会存在还是在社会意识层面,都呈现出尖锐的矛盾。就现代性诸矛盾现象的深刻本质或其哲学基础而言,乃是近代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马克思的现代性哲学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哲学思维方式的彻底颠覆,对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在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必须克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方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普遍、高度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李金和 《齐鲁学刊》2008,3(1):80-83
性善论、性恶论和人性可塑论等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因强调对德性的追求而导向圣人人格,然而圣人人格的设计既带有单一化、模式化的色彩,也让常人无法企及。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西方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因其理性主义特征,致使工具理性张扬而使人们迷失了自我。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哲学伦理学的研究范式转向日常生活,建构和培育具有大众化取向的现代性平民人格。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概念不应当是现代文明的另一个指称,它所指谓的只是现代文明的内涵或曰文化。其涵义有三个层次:现代文明的质的规定性;现代文明的价值理想;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国现代性建构作为问题,内孕着两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一,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统一问题;其二,现代性与中国性的统一问题。本文着重讨论第二个问题。现代性与中国性之统一的要义乃是后发现代性建构与后(期)现代性建构的统一问题。后发现代性意味着中国性向普世性的现代性开放,后(期)现代性则意味着现代性向特殊的中国性汲取滋养,以创化中国性与现代性相融汇的文化传统(不是传统文化)之河。中国现代性建构,从中国性角度看,在文化的生活方式层面之指标序列上,主要要致力的是:非普世性的亲友社群与超越文化;普世性问题却很可能是非普世性解决的全球化与生态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视角来透视和检讨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命运,无论对于深化辩证法研究,还是推动中国现代性课题的探讨,都是十分重要的理论生长点。辩证法在近代思想史上是作为现代性论证的人文解放叙事而产生的。辩证法传入中国以后,它与中国现代性建构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内在关联,辩证法解释模式在当代中国哲学中的演化,表现着人们对于中国现代性建构认识的变化与深入。但面向未来,批判性地反思辩证法与中国现代性建构中所蕴含的总体性逻辑,是辩证法研究必然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和追求,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奋斗,凝聚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夙愿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包含着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基本路线、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和战略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这条道路既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知识女性角色选择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代知识女性绝大多数集双重角色于一身 ,这种价值取向是在长期反复的历史比较中确立的 ,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继承借鉴与创新突破的产物。同时 ,在理想与现实 ,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等多重矛盾的作用下 ,知识女性的这种取向在实践中又呈现出十分复杂、矛盾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同时带来了人的分裂和异化,也因此产生了和谐人格的构建吁求。西方"和谐人格"思想源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中国人和谐人格塑型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国人现实人格发展的理想目标;中国人"和谐人格"的构建需要在中西现代性语境比较之中,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与文化传统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