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围绕“概念—识别与测量—利用”的奥运遗产理论研究框架,国外关于奥运遗产的研究从政治、经济以及旅游等不同研究维度,立足于政府及居民两个不同视角,初步形成了“理论构建—评估应用—实证研究”的研究体系架构。奥运遗产的相关研究还需要重点关注奥运遗产杠杆效应的理论研究,关注社会可持续遗产、冬奥会遗产以及无形遗产等主题领域,同时通过延长遗产测量的时间维度,加强实证研究等方式规范对奥运遗产的测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际遗产旅游研究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内容全面,视角多样。我国遗产旅游研究自1999年开始,10年来紧密追踪实践,初步具有了多学科、综合性特点。国外学者在研究专题上突出了市场营销和旅游业行业研究的特色,而国内的研究突出了遗产旅游立法与管理研究的特色。这不仅表现出了不同的研究特色,还从深层次上反映了遗产旅游发展的不同政策背景和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对21世纪国内外的遗产旅游研究的内容、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可对我国遗产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关于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革命和世界范围的工业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的加快,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也处于濒危的状况。工业遗产保护在最先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国家首先受到重视,并逐渐引起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工业遗产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重要领域。但我国的相关研究却刚刚起步,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已确定了工业遗产的内涵、价值及评估标准。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中有许多具有文化意义的遗存,应在确定保护方略、进行先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开展我国的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是遗产保护领域中新兴的热点,其内涵丰富、对象多元,与所在基层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密切相关。以安徽泾县査济古村落土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为例,现有的文物保护模式已不能有效回应实践中的各类矛盾。建筑遗产保护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矛盾的背后,是对乡土建筑遗产核心价值欠缺针对性的把握及由此衍生的各种冲突。当前需在理论研究等方面加强补位,为乡土建筑遗产基层保护提供理论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建筑遗产利益相关者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保护工作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建筑遗产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行为.本文从产权完备程度对建筑遗产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对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在建筑遗产保护过程中的行为分析发现,由于各建筑遗产利益相关者保护立足点不同,与建筑遗产关联度越高的利益相关者越关注建筑遗产的使用价值以及经济利益分配,与建筑遗产关联度越低的利益相关者则更为关注遗产的非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产业遗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遗产通常指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产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机械设备、土木建筑、矿山铁道、公共服务设施等遗址、遗物及其关联遗产,是技术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产业遗产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技术信息,能够折射出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是创造了历史的产业文明成就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全部人生,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物,是技术史研究的活化石。近年来,国际技术史学界越来越关注产业遗产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日本在产业考古学研究、产业遗产调查与数据库的建立、产业遗产的分类以及在保护和利用中遇到的问题等研究成果,对中国的产业遗产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对国内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相关研究成果渐趋多元化,作者群及研究机构呈集中与分散并存的格局;研究议题主要包括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对遗产的影响、遗产旅游参与及利益分享机制、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等。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聚焦农业文化遗产与系列国家战略的契合点,探索多学科跨学科介入,强化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基础问题的关注,关注多种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等。  相似文献   

8.
历时23年的申遗路程见证了中国世界遗产质和量的累积变化,在对中国世界遗产多年的历时分析与地理分布表象的数量分析基础上,思考人类遗产意识的演变。时空视角下的遗产认知活动能动性地反映出人类认识遗产的路径,具体表现为特定阶段的遗产关注重点和类型,由文化遗产过渡至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进而纳入自然遗产,形态视野之下文化景观成为遗产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业繁荣和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我国多条跨区域、跨文化、跨古今的大型廊道遗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廊道遗产视角出发,以滇、藏、川茶马古道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廊道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逻辑选择进行探讨,进而提出三条保护与开发实施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剖析茶马古道廊道遗产保护开发价值与思路,提出具体措施,以期助力茶马古道现代复兴与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遗产在近年来成为一个热点,不仅政府层面在积极申遗,而且许多社会力量也加入遗产的申请、保护与重新定义之中,使得遗产在中国呈现出一种井喷状态。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解分析,并对遗产概念进行一种基于中国经验的反思成为当下研究的关注点。文章以与遗产相关的博物馆中物品作为切入点,首先梳理物品在中国传统中的意义及其所激发的情感归属感,然后着眼于当代中国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遗产实践的分析,以期对遗产与博物馆概念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遗产的界定为遗产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游戏规则,使得不同的遗产主体拥有对话交流的平台,但遗产文本的多元化、存在形式的多样化、传承方式的多渠道化,使得遗产在不同时空中的表述视角不同。该文从遗产的原真性、遗产记忆、静态遗产与活态遗产以及遗产旅游等方面入手,探寻作为文化表现符号之一的遗产在不同时空中的表述与文化...  相似文献   

12.
遗产、遗产运动、遗产体系、遗产学都是同一知识和话语领域老而新的问题。"老"者,遗产本身足以明之;"新"者,指遗产在现代遗产运动的背景下发展成为一门学问,且被赋予特殊语境中的"话语"特征。不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是特殊文化体系的表述性、展演性产物。因此,探索文化遗产体系也就成为现代遗产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文章就遗产、遗产体系与遗产诸问题提出一些见解,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的概念从其由世界教科文组织创设并推广以来就贯穿着空间的维度。人类学关于空间的研究不仅注重空间的客观存在,更注重空间的主体经验,特别是空间生产的权力及实践机制。从人类学的空间视角反思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申遗”实践,可以发现外部观察者和传承主体在遗产定位上存在观念冲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回归传承主体的本土视角。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民族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各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精神财富。分析了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特点、保护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问题,在大众旅游兴盛的今天,成为遗产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遗产保护来说,人们追求的是遗产的原真性,即特定人群在既定的时间、空间里按照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而进行的文化事项;对于遗产旅游来说,由于时间错位,空间位移,旅游者看到的多是遗产制造与遗产表演,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舞台表演的遗产成为一种"超真实"性遗产,而可能会被接受为"原真性"的遗产,从而完成"传统的发明",遗产的原真性因遗产的动态发展而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活态景观展示的遗产资源,古村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以保护促发展和以发展促保护逐渐成为古村镇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对古村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了近年来古村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动态,为更合理更深层次进行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人本寓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实践活动的公共产物。从非物质文化到通过社会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最经济、可持续的方式来延续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根据文化的人本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并不直接体现于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属性上,而是体现在与日常生活以及外在客观力量的关联互动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赖于国家在场提供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而国家也必须迎合文化符号的运作规律,特别是日常生活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场域的必要存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主体间的自觉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连续性和创造力,从而也能克服国家在场的客观性缺陷以及文化主体可能缺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基础。他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他的现代批评意识和观念,他所运用的现代批评原则和方法,都成了一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今天开展中国文学研究的楷模。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化进程迅速的中国社会,遗产无论从文化、政治亦或经济方面讨论都具有重要性。在对文化遗产的众多研究中,关注点多集中在应用层面,特别是对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这一悖论的探讨,而对遗产的来源和特征等基本属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征等基本属性来看两者的相通性和差异性,通过回顾从提出"物质文化遗产"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这一历史转变,重新审视当代的遗产运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保护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学术界对世界遗产的研究渐趋活跃,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有些方面的研究有不足之处:一是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之间的研究较多,而其他类型的遗产如世界自然遗产、文化景观等研究相对较少;二是自然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价值认识和遗产资源保护两个层面,其他方面如遗产资源利用等问题涉及较少;三是针对遗产资源遭到破坏的状况,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