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新世纪、新阶段如何进一步有效地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了分析和探讨。首先回顾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然后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之处及其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白区工作受到“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干扰。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白区工作走上正确轨道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瓦窑堡会议是党的白区工作开始转变的重要标志,刘少奇发表《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等文章,标志白区工作实现了基本转变,1937年5月17日,党的白区工作会议的召开,白区工作才实现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存在着经济意识转型的问题。经济意识是经济活动的反映,并通过支配主体的经济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意识分为刚性经济意识和柔性经济意识。在经济哲学意义上探讨转型时期的经济意识冲突,寻求解决冲突的路向,从而实现经济意识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对西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定性,外部强烈的合作愿望,国家对西部的政策倾斜等都为西部经济起飞提供机遇。西部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把握机遇;国家应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利于增加西部投入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有利于西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以缩小东西部差距。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统计管理体制必须从内部改革。建立分散的统计管理体制,增强统计部门的抗干扰能力,以利于其充分独立地行使统计职责  相似文献   

6.
该文分析了两个根本转变对研究生德育目标和规格产生深层影响的具体表现,并从思想认识、思想教育、运作方式、队伍建设等角度提出了要求。这些对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之根本。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的科学的大爱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有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双重意义。社会主义大爱精神能不能付诸实践,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付诸实践,不仅要取决于大爱精神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要取决于当前中国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肯定和坚持了13年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功政策的同时,按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和“四新”的要求,在制定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和8项措施时,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政策。  相似文献   

9.
共和国建立伊始 ,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 ,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 ,已开始探索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这一重大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经过认真思辩之后 ,终于作出“一化三改”两个并举的转变战略。历史已经证明 ,这个战略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又一次成功的实践。在这个具体实践过程中当然也有偏差和不足。探析转变过程中的这些经验教训 ,旨在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中受到教益 ,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0.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九五”计划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宁波市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应以转变发展思路为前提,转变对领导干部、经济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考核方式为突破口,搞好企业机制、投资结构和经济发展支撑点的转变,切实做到宁波市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上有新的建树。  相似文献   

1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求真务实,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思想路线创新带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突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突破的实现,在于提出了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民主政治。这四个基本理论,构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突破与创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刻反思的理论结果,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到列宁提出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思想,再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全面分析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基础上,冲破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束缚,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来的.这种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并且不断加快。从要素禀赋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刚性,提出破除国际产业转移障碍的对策,即:国际产业承接国的政府和企业应该着力培养制度环境,使内部市场经济趋向良性循环,降低产业转移刚性和障碍,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进行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动态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系统的理论性、丰富的实践性和明确的应用性的基础上,探讨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就教学目的、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具体要求,培养符合社会不同行业和领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一国的核心价值观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制约,核心价值观对该国的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主导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或集团成员的统一意志和美好愿望的表达,对该国家或地区制定有关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提供现实的依据,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利益调节和利益整合机制,把分散的、异质的、多元化的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进行整合,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认同与经济认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简新华教授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 坚持不懈地跟踪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难点问题, 努力创新, 提出了诸多在学术界有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确立市场经济是一种体制性的范畴;明确市场经济要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明确市场经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的观念;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9.
20.
理论界过去在马克思制度理论与诺斯制度理论的比较中,侧重二者的差异研究,往往把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尽管他们研究主题的差异决定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视野出发,可以发现二者在方法论和研究基础上存在着融通的必要性。第一,研究方法论融通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研究中,马克思和诺斯都注重制度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现实分析方法。第二,研究基础融通的必要性。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是诺斯制度理论的3块基石,而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之所以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最有说服力,正是因为它包括了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着重分析社会基本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宏观性、长期性,诺斯着重研究在现存制度前提下的制度、组织结构及其效率问题,补充和完善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实证性分析框架.使制度变迁理论更接近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