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动态"与"静态"是所有人类语言中都具有的两大语义语法范畴,它是外部世界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人类语言中投射的结果;动态范畴是绝对的,静态范畴是相对的,静态范畴是动态范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两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动态范畴不等同于体范畴,应对"动态范畴"作广义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了"是一个典型的动态标记;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汉语中一些非连续性语义成分间的相互限制选择关系作出通俗、简明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李春光 《学术交流》2012,(8):161-163
"目的论"和"信达雅"分别是中西翻译史上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两者在理论背景、翻译原则、学术价值等方面存在一些相同点,在追求忠实性、通顺性、读者接受性等方面也有相似性,但在翻译行为上却有很有很大差别,这源于"信达雅"与"目的论"对原则等级的态度不同。"目的论"与"信达雅"的共通之处再次鉴证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生命力,中西方的理论碰撞与对比分析也会带给理论研究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魏晋“言意之辨”的前期学术语境即是“经”与“道”两种诗学本体论的傅立与冲突。本文把“言”与“意”的冲突归属到两种本体论范畴“经”与“道”的傅立上,认为“言”就是“立言”,即崇尚在儒家诗学命定的终极本体──“经”的范畴上“立言”,“意”就是“立意”,即崇尚在道家诗学命定的终极本体──“道”的范畴上“立意”。在修辞学意义上,“经”与“道”均是超感性的抽象能指,是生命主体在本体论意义上设定的两个外延最大而内涵最小且具有恒定意义的本体范畴。“经”是一个遮蔽的本体范畴,而“道”是一个敞开的本体范畴。西方古典诗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理论和思维形式上对应于儒家诗学的经学中心主义,而不是道家诗学的体“道”本体论。道家诗学的本体在敞开中没构筑起一个中心主义,因此道家诗学理论的直觉体验没有形成一种封闭而剥夺他者思想自由的权力话语。而儒家诗学的本体论建构者以语言游戏在本体──“经”的范畴上遮蔽了这个世界,在剥夺芸芸众生的意志自由中把思想统治者个人的“唯我自由”写真在本体论的语境表象上。  相似文献   

4.
信息结构中有两个重要的次范畴:对比焦点和对比话题,这两个次范畴由于形式与功能上的相似性,经常容易发生混淆.徐烈炯、刘丹青提出了一种焦点范畴--"话题焦点",但这种范畴实际上是一种"对比话题",而并非是焦点的一种.对比焦点与对比话题虽然都是表达对比功能,都可以携带重音,但二者在句法表现和话语功能上仍存在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5.
尚慧萍 《社科纵横》2014,(10):141-143
"意趣"是诗论中广泛使用的审美范畴,在宋代被引入词学批评中,在张炎《词源》中与"清空"、"骚雅"并列成为三大词学范畴,丰富了我们对词体的理解和对词作创作的认识。"意趣"范畴在词学中的内涵主要指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不同凡响的胸襟怀抱,着眼在词作立意的清新脱俗、宏远澹宕。它在词论中的形成是词诗化的理论体现。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7,(3):127-134
在批判的现代性/后现代性话语、图像学与艺术史研究以及"文化研究"三种理论语境共同影响之下,视觉文化中诸多概念界定模糊。就视觉性这一核心概念而言,它同时具有"象征价值"和"形式价值",并具有"世界图画"的文化表征功能,它发端于艺术史上视觉理论的开创时期,经过艺术史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以及形式研究与图像研究的方法论转换,并在批评理论作为阐释工具的介入之下,逐渐融入文化研究潮流,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范畴。视觉文化研究中视觉性概念被实体化,其"形式价值"以及方法论功能被忽视,导致关于视觉性概念的某些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7,(3):120-126
莫言散文中关于故乡的描写,形成了其独特的"故乡意象",而"饥饿"与"匮乏"是这一意象的核心内质,如同生长于作家心灵的"胎记",始终贯穿于其文学创作,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呈不同姿态,反复纳入写作视野、取材范围与表现范畴,构成了莫言绝大多数作品的审美特质,亦成为探求莫言创作历程,观照与研究其文学创作独特性的最佳视角之一。  相似文献   

8.
邓安丽 《唐都学刊》2000,16(4):85-89
雅俗之辨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议题之一。对包括柳永词在内的任何艺术形式的雅俗之辨的首要前提要求论者指出雅与俗范畴的真正涵义及其所持的价值尺度,以此为基础方可勾画出所论艺术形式雅俗的真实图景。雅俗关系的历史特征是传统与嬗变的对立统一。因此能否在新的审美价值论基础上建立审视人类文化与艺术成果的新标准将成为对雅俗价值进行现代阐释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9.
“言志”与“模仿”是中西传统文艺学中遥相对应的两个主导性命题。它们分别起源于中西诗学发轫期的先秦与古希腊。本文力图从双方所处的文学创作、价值观念、世界图式的不同背景:来解释这种差异现象。文章认为,双方文学作品中主客体关系、美学追求、作品实现方式的不同,双方社会价值体系中知识与道德所处的不同序列,以及双方在世界观上分别信奉两分世界与“天人合一”的传统等,构成了各自在文艺学根本问题上提出不同命题的文化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9,(2):153-161
在福柯看来,博尔赫斯所谓的"中国百科全书"扰乱了"词"与"物"的关系",中国"由此成为西方思想的界限,成为西方思想无法触及的异托邦,造成了"词"不及"物"的运作,这促使他反思西方自16世纪以来知识型的演变过程,促使他深入研究知识与理论在西方理性中得以形成的可能性条件与假设,因而他由之绕道"中国"返回西方"未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法国汉学家朱利安的汉学研究与中西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要化解这一难题,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应从我国改革的实际出发,在"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前提下,引入适度的"按需分配"机制。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突破5万亿元,已经具备了适度的"按需分配"的能力。只要各级政府下决心扭转国民收入向政府倾斜的局面,适度"按需分配"机制就能够逐步建立起来。坚持适度"按需分配"原则,就是要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劳动报酬的合理性,在二次分配中努力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在三次分配中应不断提升社会的公平度。适度"按需分配"不是提倡平均主义,而是要解决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是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兴"是源于以祭坛为中心的原始艺术活动,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类型,因此它具有原型的历史意义.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表现出中国文化思、诗交融的特点.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是礼乐背景下的一种用诗方式,是"感发志意"和"引譬连类"的思想拓展方式,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延伸路线.古典诗学是建立在"兴于诗"的理论基础上的,从文学发生的感兴出发,到艺术表现的兴象思想反映的兴寄和审美欣赏的兴味,都反映着兴的诗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谪仙"成为李白的社会角色既是当时所形成的"谪仙"形象与李白客观条件相契合的结果,更是李白主动投入其中并积极扮演的结果."谪仙"角色为建功立业的仕途雄心提供了合理化、使命化,长安三年和其后的二十余年李自在扮演"谪仙"角色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实现仕途雄心的机会,成为影响他命运的主要因素,也使得李白这一个体在当时和后世成为一个极具文化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14.
According to Marxism, fairness or equity is concrete, evolving, and practice-based, and has as its ultimate aim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ll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man. Xi Jinping Thought on Fairness and Justice underscores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improving work styles, innovating the social governance model, and making social welfare and people's full and free development the point of departure and ultimate goal, in a fresh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approach to equit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Guided by this approach,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break free of the traditional regimen, shifting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from bureaucratic management to shared governance and from the traditional rule of man to the rule of law. Through institutional measures and observance of the basic laws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we can build a new type of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among government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cademics and student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In this way, all participants will find their proper place and realize their full potential, thus activating and enhancing the innovative capacity of higher education. Only thus wil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be able to modernize their governance systems and capacity.  相似文献   

15.
王玉峰 《求是学刊》2007,34(5):32-35
尼采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彻底的相对主义者和视角主义者。但是,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首先是他用来批判以往独断论哲学家的一个工具,也即通过指出哲学家偏见背后的"权力意志"来说明哲学的虚伪性,对真理之相对性的揭示只是尼采"权力意志"学说的次要目的。  相似文献   

16.
张彦彦 《社会》2003,(6):14-16
学科建设 误差的概念是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L.Bowley在二十世纪初首先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人们发现,在实际的社会调查研究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差。一般来讲,根据形态来分,“我们将统计中的误差分为两类: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刘坚武,1994:60)其中登记性误差是指在统计的设计、调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事实或错误登记事实而发生的误  相似文献   

17.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客.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种具有普遍含义的社会价值逐渐缩小为一种具有特定主体与对象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忠君"遂成为"忠"观念的首要内容,"忠君"观念呈现出绝对化倾向.同时,忠孝关系也成为战国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在二者的优先性问题上经历了从孝先于忠到忠先于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周能俊 《阅江学刊》2012,4(1):74-79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两次出现"天狗"谣言,引起大规模恐慌。该谣言所指的"天狗"在汉唐时期被认为是大凶与灾难的象征,具有神秘性与耸动性。从形成的过程看,"天狗"谣言在南朝梁陈时期即已大规模流行。从社会学与伦理学角度分析,唐前期的两次"天狗"谣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盛世下潜在政治危机的担忧,也体现了当时以阴阳五行为主的主流学术思想、以佛道为首的宗教神秘主义、包括谣言在内的封建迷信等社会思想对于大众的深刻影响。谣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考察谣言为研究社会环境和大众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赵立  史云谋 《学术交流》2002,(4):114-116
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综观人类历史说明,思维活跃、思想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思维方式的变革、思想解放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雷宏振 《唐都学刊》2000,16(1):47-49
从市场经济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作了内涵上的解析.认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实践只是对这一理论的时代性应用,而远远未能包含该理论的本质内容.从市场经济的视角看,按劳分配理论本身就体现着达到最优化分配的市场原则.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这一原则的分配方法,必然要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来进行.通过对马克思以后的经济学家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思想的分析,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