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古舟子咏>中,柯勒律治通过对传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在同一象征物中重塑一种对立统一的新型二元结构,从而构建其"天(上帝)-地(自然)-人"的有机自然,并结合其文学创作实践,形成柯式的"作者-文本-读者"为一体的"文学有机论".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统治与征服的生态伦理危机,批判了危机背后的强权意识形态,强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及人类不同性别、种族和阶级平等发展的新型生态伦理社会.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齐物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确立了自然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万物的统一性,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这些对于我国目前发展过程中所提倡的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价值,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全面、长期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以美国短篇小说<最危险的游戏>为文本,以生态文学批评为理论基础探讨文学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最高法则;人类只是大自然构成中的一部分,对自然的主宰不能推广成为人类中心主义原则;人类中心主义不但会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更会带来人性的毁灭进而导致杀戮和死亡.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目光局限于物质形态,而忽略了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内容,从而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通过梳理藏族生态民俗和生活禁忌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加以论述.藏族丰富的生态民俗文化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提供了一套可供参照和借鉴的价值体系,吁请人们走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前者强烈的功利主义特征经历史证明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诉求;后者却是人类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自然中心主义会束缚人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人类只有追求一种与自然在博弈中的双赢--中性博弈,才能导致生态整体主义范式的建构和巩固.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它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以生态科技作为物质基础,实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是人类文明进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及持续发展的伦理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造福于人类社会,达到自然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它涵盖着运用“和谐”这一自然规律范畴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责任”这一社会规律概念来理顺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从而解决人类对生态与社会两大系统中的关系认识及其行为准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异化。贝娄在小说中呼唤通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实现人对自然的"浪漫式回归"、人与自然的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进行过深入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理念。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资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健康长远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新理论成果,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重构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要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将增进人民福祉放在突出位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发展全局,将法治作为全员参与的刚性约束,能够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双向互济,并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本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及重构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现实和时代背景提出的重要命题,同时是从历史上人服从于自然的黄色文明、人与自然相抗衡的黑色文明发展而来的革命性超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绿色文明新范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自然生产力为理论前提,基于人的劳动需要本质谋求人类利益,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整体目标.以人类利益为最高价值旨趣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现路径上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引领,以共同参与凝聚整体合力,以生态成果共享为保障原则.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实际,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对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作了继承和创新.毛泽东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注是多元的,包括人口有计划地再生产、水患治理的人文关怀以及森林资源对人类高质量生存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则从科学和法制的角度着手于生态伦理建设;江泽民通过近半个世纪新中国的建设实践从"促进"的角度关注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的综合发展新理念,以人为本,将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置于其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生态伦理的视角来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党的领导人如此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一种实践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柯勒律治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之一,人们普遍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浓厚而深刻的道德主题.但是如果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他的<老水手行>可以发现诗歌中体现了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老水手行>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可以代表其生态观.  相似文献   

16.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要确立科学的生态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而构建和谐社会这必然要求我们走生态文明之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和谐环境伦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文明形态,与之相应也出现了敬畏自然、依从自然的环境伦理和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伦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与之相适应的是和谐环境伦理.和谐环境伦理克服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虽然双向但不对称的缺陷,是一种双向对称的和谐伦理.它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正在将人类社会导向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大众传播语境中发端于文艺审美与生态文化建构相互诉求关系的生态文艺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深化、形式创新及受众接受等三个层面探查生态文化大众传播"议程设置"下生态文艺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生态问题,归结到底是人的问题.在传统的生态文化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以人为本",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观念对立,强化着人类存在的反生态本质,从而导致生态的反向发展;二、"物我共生",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消灭主体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所以,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与伦理问题.自然,两种不同的生态文化伦理,必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后果,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和谐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内的"生态和谐"这一时代主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高度重视和深度反思,因为从"社会和谐"到"自然和谐"的生态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基础.就此意义而言,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意义的和谐社会.在当代,生态环境因素与自然资源要素极大地渗透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水准及其价值走向.本文从生态哲学维度,就和谐社会构建的生态和谐思想渊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三个层面进行逻辑梳理与文献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