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学校,学生体育干部是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班里的体育骨干,也是班辅导员在教学及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校学生会、团委、体育协会等组织各项体育竞赛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有的还是学校各种运动代表队的主力队员。他们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加强学校学生体育干部的培养,对促进一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如何培养学校学生体育干部,简要从四个方面谈一点自己十几年来在体育工作教学中的感受,有不妥之处,望同行们给予指正。  相似文献   

2.
正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一所创办10年的现代化学校,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从体育硬件设施及装备的完善到连续多年不断引进体育教师,从抓实体育课堂教学到阳光体育学校的创建,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努力寻求学校体育教育的新高度。特别是近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号召,围绕建设特色的阳光体育校园,全面创先创优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全面整合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抓实课堂,建设特色大课间、丰富体育社团等多措并举,有效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启迪学生智慧,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跳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了实验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统计分析法,通过近两年的实验,结果证明:体育课开展跳绳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练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白其锻炼的价值作用,同时有助于小场地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及促进学生进行自我锻炼,使学生每人至少掌握一项锻炼身体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吉林省10所高等院校的教师及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有偿体育服务,教师也有能力开展有偿体育服务。但场馆设施以及管理人员的缺乏是影响有偿体育服务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场馆资源的软硬件建设,便于有偿体育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闲暇体育也称“余暇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及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概述了高师大学生闲暇体育的内涵,调查了高师大学生闲暇体育的现状,分析了高师大学生闲暇体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高师大学生闲暇优育的意见,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广的闲暇体育,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本文根据作者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状况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结合体育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日本学校事故互助支付制度,介绍了日本学校事故互助支付制度的保险契约及金额、互助保险金、赔偿程序、事故范围、赔付金额及免责等。指出,面对学校伤害事故日益增多的情况,我国也应借鉴日本的做法,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赔付制度,切实保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缓解事故纠纷,以保障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从目前学校体育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长期的法制化的缺失,认为这种缺失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表现为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学生体质不断下降、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价值被贬低,教师心灰意冷,失去了原有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学生伤害事故的认定及赔偿和教师授课时数的不公等问题为例,论述了加强学校体育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了依法治"体"才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对我国学校体育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等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加强学校法制建设,提高师生的法制意识,尽快完善学校体育的各项立法工作,打破传统的观念,从人管到法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配合德育、智育、美育等,用营养、保健、身体锻炼等教后和培养手段,促进学生发育,提高学生身体质量,提高学生育体能力的教育现象。简言之,学校体育是为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体能而实施的学校教育。学校体育能为学生参加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作体力准备,是社会生产的人力投资的重要构成部分。学校体育能为学生将来(或在校期间)在社会体育和与社会体育相结合的卫生活动中受到教育。这些,使学校体育成了由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构成的,决定着民族盛衰的因素之一的国民体育的基础。。学…  相似文献   

1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给学生带来不幸和痛苦,给学校造成管理上的困惑和不安,也是困扰体育教师、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严重问题。基于此,开展对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学校责任的研究与探讨,明确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法律责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有效地防范和处理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消除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公平教育理念,对大学男女生体育教育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男女生体育教育存在体育兴趣、体育项目兴趣、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师对男女学生态度、男女学生对场地设施需求、校园男女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等差异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体育教师性别公平意识教育及学校体育设施规划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育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校体育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态度和提高学生体力、运动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体育学科能力为重点,精选教学内容,实行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模式。而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虽然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迈进,但是该如何进行,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从日本找到为我所用的一些启示或方法,为我国的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对学生体育参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性与使用性要求,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体育学习力作为体育教学的发展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力,是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终身体育意识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此,本文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实践,就学生体育学习力的培养与提升策略展开了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学生体育学习力的提升,做出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体育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行整体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管理,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学校要在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些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体育都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现代学校体育与生活疏离的大背景下,学校忽视了对体育生活化氛围的营造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缺乏对生活化体育的选择,背离了体育对生活的真正意义.因此,体育生活化成为了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等需具备现实生活的内涵、形式和价值,将健康教育、终身教育贯穿其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途径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利用体育的灵活性、多样性、竞争性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影响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而在现实中,体育课普遍存在着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只要教师按教学工作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生就情绪不高。因此我们认为将娱悦身心的快乐体育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之一,应引起体育教师的重视。日本学校盛行“快乐体育”,我国有些学者也提出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锻炼身体,掌握技术技能,学习知识,发  相似文献   

19.
把握规律,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面临重大改革及改革中的重重困难。而改革的根本之路在于按学校体育基本规律办事;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是人体(学生的体质)──锻炼(运动)──人体(增强了的人体),这与其它以人体为中介的规律(如运动竞技规律等)有本质的区别。循着这一规律从学校体育系统内部的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入手,做好与运动竞技、卫生以及文化百科知识的协作互补,必定能最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前言学校体育的任务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抵抗疾病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练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殿练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缎练习惯;提高部分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优良的体育运动后备人才,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李鹏同志曾指示:“为使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育,学校也应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体育人才。”李铁映同志也多次指出学校体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采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贯制的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