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曲曲词的意境美是创作主体借助意象组合的修辞手段体现的。昆曲曲词的意象组合方式有助于源语受众体验曲词意境之美,而曲词译文的意象组合方式有助于译语受众体验曲词意境之美。通过自译的版本来检验交际性对等与经验主义审美的融合在曲词意象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这一原则使原文的意境美与译文的意境美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和谐生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从求异与杂合两种译介途径进行论证。求异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体验差异性的同时体味原诗的艺术魅力,丰富译语文化;杂合乃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汉语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巧妙地将古诗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以便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蕴和意境,传达原诗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和谐生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从求异与杂合两种译介途径进行论证。求异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体验差异性的同时体味原诗的艺术魅力,丰富译语文化;杂合乃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汉语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巧妙地将古诗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以便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蕴和意境,传达原诗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Vermeer和Nord等人的目的论翻译观通过对翻译参与者和文本意图性的分析和解释 ,有力地说明了原文与译文差异的原因。在此视角内 ,通过比较和描写 ,可以归纳出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意图性在英译中大致可以采取“变译式”翻译和“不变式”翻译两种策略。古诗意象的翻译需要译者较强的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两首古诗英译文的分析 ,阐述了古诗汉译英中艺术性创造和创造的想象手法的运用 ,并强调了这两种翻译方法在翻译言简意赅 ,意象朦胧 ,含蓄蕴藉的汉语古典诗歌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鸟兽鱼虫等动物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用来表达诗人乐愁等情愫。而动物意象的翻译需要译者匠心独运,以向译语读者再现中国文化中鸟兽鱼虫意象诗歌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的意象理论与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理所当然地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谁能想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  相似文献   

8.
传译诗人的情志是诗歌翻译中译者关注的重点,按照格式塔同构理论,译者在翻译汉语古诗时,应解读原诗音韵、节奏和意象所蕴涵的情感,通过发挥译入语优势将此情感移植到译文中去,以期唤起译入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相同程度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本体。早在明代,胡应麟就已经意识到了《古诗十九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微妙的、甚至是重复出现的意象。本文从意象的角度出发,探求《古诗十九首》生命主题的深刻历史内涵以及其艺术魅力的源泉。生命永恒、生命短暂、生命死亡这一组生命意象中融入了游子们对生命悲剧的感伤与无奈。无法求得生命长久的游子们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从而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爱恋、追求与肯定,形成了对生命各个角度的思考。生命意象群与人生短暂的主题浑然一体,使《古诗十九首》达到了“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泣鬼神,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的审美意象关注真切实在、平淡朴素的现实世界,择取即目所见、细而微的现实事物,注重具有敏锐的时序感的审美意象,继承了《诗经》的现世性、楚辞和汉赋唯美性的特点,并将《离骚》中的生命不继、流年易逝的感慨发挥地蕴藉、深刻,形成了它自身显著的特点和变化。这种变化是汉末文人的审美趣味嬗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由于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历史渊源及联想意义的差异,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语系的人来说体现的是不同的意象.本文从双关修辞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红楼梦>判词和其英译文在意象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诗人庞德翻译过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他利用现代英语诗歌的形式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创造性阐释,译文自然流畅,韵味十足。本文从意象再现的角度,分析庞德对中国古诗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及其效果,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兴不同于比,而且由于兴的存在,使意象获得了独立性,也就获得了无可比拟的丰富性。这些意象从《诗经》开始即已存在,经历史发展,终于形成中国古诗独特的意象语言系统。  相似文献   

14.
古诗地名意象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基于读者反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诗中的地名是一种文化意象。文章用读者反应论来对古诗地名意象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地名意象翻译的基本方法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认为应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从接受美学视角解读古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接受美学为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译者要给译文读者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译者应该关注"意向读者"的期待视界。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不同的意象决定了不同的语言编码,不同的语言编码体现了不同的意象。这一现象对同一意象的不同编码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意象识读。通过分析李白“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译本,认为译者对原诗意象编码时应尽力与其焦点调整相吻合,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最贴近的意象识读。  相似文献   

17.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了以庞佳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意象主义和中国古诗在诗学和创作手法上的契合点。受道家美学影响,中国古诗简洁蕴籍,以当下具体的画面突破时空限制追求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在表现形式上,由于汉语意合和汉字象形的特点,中国古诗在意象的并置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西方现代意象主义也追求简洁和以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顿悟,受中国古诗影响他们竭力使用意象并置的蒙太奇手法。  相似文献   

18.
在对翟理斯、阿瑟·韦利和艾米·洛威尔的《落叶哀蝉曲》原语文本中的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该诗歌翻译者的英译过程中“罗袂”、“玉墀”、“虚房”、“落叶”和“重扃”五个意象的独特翻译,加以讨论,概括其中的意象传递特征,并且通过分析庞德的《刘彻》,讨论了汉语古诗英译中意象传递应顺应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9.
意境迁移在散文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格式塔意象和意境具有相似的美学成分,且二者都是由个体意象组成,这使得格式塔意象模型得以运用于意境传译。意境传递过程为:原文本中的意境─心理审美意境─目标文本中的意境。从意境模型中可得出结论:意境是检验个体意象翻译的标准。在不损害整体意境的前提下,个别意象的微观调整可使译文"最接近,最自然"。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中,中国古诗是比较难译的。如何能够将古诗译得准确优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不仅要弄清诗歌的表意、深层结构,而且还要把握作者的意思,写作时的背景,以及古诗的神韵等等。本文在诗的可译性、理解与曲解的界限、达旨问题、意象与情趣等方面作了粗浅的论述,对古诗翻译作了简单的剖析,以此使译者借鉴前人的经验,摒弃不当的翻译,将古诗译得更好、更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