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目的的选择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从中国佛经翻译入手,探讨目的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翻译活动的产生及其发展均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和方法在不同历史阶段亦有所不同。在国际化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翻译亦为跨文化交流、理解、沟通的重要活动,其方法和技巧的探讨亦应围绕这个目的展开。  相似文献   

3.
商务英语翻译并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商业活动。任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都需要在交流时克服异国文化的障碍,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对于翻译标准的界定,提出科学的翻译标准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商务英语的翻译应以此为基础,同时要把自身的特殊性与此相结合,把握翻译的多元性、延展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的2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翻译高潮,也是第一个科学翻译高潮。遵循适应性传教路线,来华耶稣会士纷纷投入到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译介活动之中。他们以及与其合作的一些中国士大夫虽然未能建立系统的翻译方法和理论,但是开创了"洋译华述"的翻译模式,而且还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对翻译观和翻译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其翻译策略尝试了目的论翻译法,至今不失其借鉴意义。本文在全方位总结耶稣会士翻译活动的基础上就他们的翻译活动特点、翻译观和翻译策略及其现代意义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都是古代翻译活动的主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有机结合的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争执和演变。这些相似的演变历程反映了翻译的种种困难与矛盾,揭示了与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而又超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系统差别的翻译的本质问题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语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受到不同文化的历史、习俗、思维方式等文化语境的制约。因此,译者要把翻译过程放在宏观的文化语境中去考虑,才能避免翻译中出现文化信息传递障碍,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7.
翻译活动伴随着不同母语的人之间的交流而起源,至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年中,翻译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和流派,不同的翻译学者都对翻译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作为早期翻译的创始人,贺拉斯、杰罗姆和施莱尔马赫均对翻译的标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形成了具体的翻译模式。本文通过对三种不同翻译模式进行历史性研究,分析了三种翻译模式的特点以及其对当前翻译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在旅游资料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其实是在从事一种再创作。要实现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译者可以运用功能派翻译理论做指导,从文本特点、读者接受、文化背景3个方面考虑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把原文的意图及内容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翻译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观象,是实现跨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翻译活动是否在一特定文化中存在,将决定该文化发展、更新和自我适应的能力.任何具体的活动都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指导,翻译活动也不例外.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观点,对其进行总结,可以揭示翻译理论的基本发展导向,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各民族思想交流的工具。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为了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就需要通过翻译。翻译本身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利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翻译的任务在于准确而完整地介绍原作的思想内容,使读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有正确的理解。与此同时,了解翻译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有步骤地、科学地进行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1.
翻译标准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随时代不同因社会文化不同而不同,其内涵是动态的和社会性的,不同国家民族因文化传统和文化地位不同,翻译标准也将不同.翻译的社会标准无疑有利于再现原文反映的民族历史和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翻译活动自夏、商时期起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文章论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翻译理论发展的过程,分析了翻译理论发展的五个阶段的特点,并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做一简单预测。内容主要涉及翻译的定义,翻译在我国的历史及标准,翻译的难处及翻译理论对实践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因此,翻译亦具有模糊性.翻译的模糊性体现在翻译过程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但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翻译目的采取多样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人类翻译活动历史发端的命题中"人类翻译活动史与人类史和\或人类语言史等同论"值得商榷,人类翻译活动历史发端的语言进化条件、文化进化条件、社会发展条件及其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因之,人类翻译活动与"现代人"之前的人类史无关;人类在"原始"文化阶段的低级水平之前没有文化进化条件产生翻译活动;人类翻译活动的历史发端不早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上下;笔译形态活动产生的时间应在公元前3000年之后。  相似文献   

15.
近代翻译对中国现代观念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翻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上是沿着科学技术翻译、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线索而发展.这一阶段纷繁的翻译活动书写了中国现代性源起的轨迹,引发了中国现代性中地球模式、民族协同观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制度转型、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重构、人权观念革新、中国旧文学思想颠覆与新文学形式生成以及现代白话文建立等中国现代性的核心元素和特征.翻译的这一历史渐进性书写,发生在中西占今的交叉坐标体系上,经由全球现代化趋势和中国特定文化本根性共同作用而完成,塑造了中国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16.
国家翻译实践古已有之,其表现形态、实施模式和治理之用在不同政治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唐代的译史、译述、译论表明,贞观时期许多有重大影响的对内、对外翻译事件体现出国家翻译实践特征,国家是翻译活动的主体,通过翻译机构国家化、资源配备集约化、翻译流程协同化、译者身份制度化、翻译产品经典化五种手段,把翻译上升为国家行为,发挥其维护皇权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国家形象的治理功能。贞观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这一时期国家翻译实践的类型、特征和功能进行考察,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制度化翻译与翻译治理的形态和模式,可为当今国家实施翻译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案。  相似文献   

17.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应以实现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目的为首要原则,这为电影片名翻译中译者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从文化适应、信息功能、审美心理三个方面,探讨了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8.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而且这种交流建立在平等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当代翻译理论加深并扩大了对翻译的认识,使我们可以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翻译,认识到文化翻译中的不对称性和翻译实践中所产生的叛逆和扭曲现象,同时也认识到文化借助于翻译所进行的对外传播与征服的目的。传统理论把翻译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置于真空之中,没有看到这种活动受到了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文化交流的变形。翻译的本质并非纯粹的文化交流,而是一种有目的、利己性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9.
旅游翻译的目的是要唤起受众,诱导行动。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旅游翻译应注重突出译文的"呼唤"功能,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灵活应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每次均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晚清翻译译作虽多,却因普遍对原文"不忠"而饱受诟病.不少论者借用西方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只看到中国翻译对于西方翻译的"共性"部分,却忽略了对中国翻译活动中"个性"因素的研究.晚清翻译之所以"不忠",有着其历史必然性,翻译传统在其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译者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都受到翻译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