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技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动力,构建和谐技术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本文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构建和谐技术观的初步设想,并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农业发展为例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2.
技术、技术思想与技术观概念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技术的定义有三类 :较权威辞书中的定义、学术共同体的定义、某些哲学家思想家的自行定义。前一类有较强的世俗性 ,后二类有较强的哲理性。技术观是对技术的总体认识与评价 ,而技术思想是对技术的系统化、条理化的观念 ,是在一定的技术观指导下的理性认知过程的结晶 ,是概念与实践性的统一 ,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明确表达的理论形态。国家技术观会指导国家总体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理论界个人的技术思想被国家领导人物接受 ,会影响国家技术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1949. 10—1956. 12),是中国共产党技术观确立与发展的时期。在对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上、技术与人才的关系上、技术与政治的关系上、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上、对新兴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断和观点,并形成了若干历史特征。这些特征是社会主义类型的技术观、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成为国家技术观的主导。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青年使命观思想与中国历代领袖对青年使命的论述为理论基础,洞察国内外新形势,深刻指出新时代青年要勇于承担政治使命、民族使命和世界使命,进一步丰富了青年使命观思想.深入学习新时代青年使命观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使命观思想是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外交行为时刻反映着这种思想。文章考察了美国重要的外交活动及其外交政策,认为,使命观思想直接影响着美国外交行为的选择,它是美国对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以扩张主义为基调的美国现实主义外交行为;同时,它还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美国的新干涉主义提供现实借口。  相似文献   

6.
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的技术研究是人类学产生之后的事情,且与人类学各理论流派的兴衰相一致。技术人类学在当代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蒂姆·英格尔德、皮埃尔·莱蒙里尔、布赖恩·普法芬伯格等人。他们的工作使得技术人类学逐渐由学术边缘走向学术中心,但是,技术人类学要想走进学术的中心,还必须解决好以下理论难题:第一,如何构建统一规范的技术人类学理论框架;第二,努力获得学术界的认知认同和职业认同;第三,在利用语境论和系统论的同时,如何洗清循环论证的嫌疑。  相似文献   

7.
近代技术体系不仅要求人们认识、遵循它的自然属性,更要求人们认识、遵循它的社会属性。福泽谕吉在继承日本幕府末期佐久间象山"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脱亚入欧"的技术观呈现了技术的如下的社会属性:技术本质的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倾向;技术伦理的功利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技术与社会关系上的技术多维主义倾向。日本在引进西方技术时,不仅吸收近代技术的自然属性,也接纳近代技术的社会属性,故能在制度上、体制上吸收近代技术的精华,这成为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发展观底蕴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济发展的史实和经济发展的理论都曾背弃了人的“原本的生活世界” ,造成在现实生活方面 ,经济发展表现为对物质财富的过度攀比和对人的需要的多元性的忽视 ,把人类的福利狭隘地理解为物质享受 ;在经济理论方面 ,发展表现为单纯强调GDP的增长 ,忽视人类安身立命的社会、生态、资源所构成的环境 ,忽视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导向淹没了人的主体意识 ,人的需要被限制在经济与技术理性中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技术观是某一时期人们对技术的总体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归结为对技术活动有效性与合理性相互契合关系的不同看法.技术观的演变经历了顺应型技术观与征服型技术观,我们要重构的是和谐型技术观,和谐型技术观强调以人为本、以技为用,强调通过人、技术、自然、科学、社会之间的协调均衡、共存共进以实现体现它们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中国技术观的形成过程中,权力的集中使政治精英拥有权力话语;学术研究的不充分使学术共同体在论证、诠释、放大精英技术观的层面上发挥着社会作用;而公众对政治既敏感又不积极参与的态度及其科学素质的低下,使其在国家技术观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十分微弱.由于中国技术观自上而下的形成过程,在新中国技术观的研究中,精英途径居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1.
古典名著《淮南子》在生命观上的成就达到了秦汉时代的最高水平。它不但首次提出了完整的生命三要素理论及其功能运作模式,而且其"神主形从"的生命建构原则实现了与现代哲学人类学的理论契合;它不但提出了"以内乐外"的德性生活方式,而且其"尊天保真"的生命理想诉求在真正形而上的层面上诠释了生命的深层蕴涵。  相似文献   

12.
从德语技术概念的历史视角看,马克思的技术概念不仅包括了技术的论断,而且还涵盖了工艺学的界定.马克思认为,工艺学与技术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整体,工艺学是核心内涵,技术是外延指称.因此,马克思的技术概念应是一个兼并工艺学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综合性概念,是关于实际劳动过程的、蕴含社会效应的科学研究,这对当前的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如何实现煤炭行业的科学发展是事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我国煤炭开采在安全、环境和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煤炭科学开采的理念,并对煤炭科学开采的理念及其技术框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汉语表达中的言意差异意域,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及修辞作用,理解言意差异意域的方法有单向排斥、单向补充、双向互补、单向排斥补充、双向排斥补充。  相似文献   

15.
文化概念的定义虽然异常驳杂,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借助对于经典定义的分析而发现沿袭其中的策略,即通过选择文化的代表性项目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以确证特定社群或民族的独特性,由此构成文化概念的代表性意涵。文化的代表性意涵曾经主要用于社群、民族的差异与区隔,但是随着世界文化遗产概念的建立与发展,代表性意涵既是社群、民族在文化上的独特性得到承认的依据,也是社群、民族之间的文化共享得以落实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礼"命"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仁"和"礼"之间是双向互含的关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命"是仁礼能否合一的关键.孔子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立足于仁,着眼于礼,礼是一种手段,仁礼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仁"礼"命"的关系影响了儒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德是指人的品格和境界,儒佛道三家都有自己丰富的德论,而且它们都不是就事论事平面化地来谈论德,而是将德看作是有着深刻的宇宙或人性背景的。儒佛道三家除了所讲的德的内容各不相同外,在解释德的来源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其中儒家所讲的德是比德,即天人合一源自于天的德;佛教所讲的德是性德,即众生于本性中具足的源自于性的德;道家所讲的德则是道德,即道人合一源自于道的德。  相似文献   

18.
词义的变化是英汉新词的一个重要来源,它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的变化。词义的改变给该词的理解和释义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将这些新义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分析和反复推敲,才能确定词的准确意义,正确把握词的联想意义,体会词的含蓄意义,从而选择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手法来达到翻译对等。  相似文献   

19.
六朝文艺批评中的遒,不能一概解释为劲健.遒概念在文艺批评中的流行,是受到当时士族品评人物的影响.士族以遒品评人物,乃其本义急迫的引申,但这种引申因为门阀士族的好尚趣味,其重点不在生命力强度的刚健雄劲,而在其精神向度的高蹈远扬.这种用法进入到文学批评,遒在劲健义之外,又有卓拔义,后者应用尤为广泛,因其最能代表魏晋名士风度,故又引申出美好之义.三义可单独使用,有时不能兼容,但因其都根于急迫之本义,表征艺术家生命力在作品中的流动贯通,故又经常纠缠结合在一起使用.除此之外,由遒本有的终义又引申出一种特别的用法,即表示作家风格之大成,不与前三义相混.六朝以后名士风流渐次沦歇,遒之四义在隋唐虽然还有沿用,但最终只有劲健义保留下来,如以此一义反观六朝文艺批评,则扞格难通处自不在少.理清六朝时期遒的这四种含义,有助于我们对当时文艺批评中遒的真实理论内涵、其实际批评的具体作家作品风格、与遒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如风骨等,作出更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0.
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社会、伦理问题。技术乐观主义者对技术带给人类的益处进行了肯定;悲观主义者认为技术对于有意义于人类的关系造成了损害;情景主义者认为技术结果取决于技术设计和使用的社会环境。对于技术,我们应做出辩证、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是陷入某种偏激的立场。立足于正确的思维路径来认识和发展技术将弥合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分歧,使得情景主义的内涵更为完善,才能真正地为人类开辟由技术创造美好生活、迈向光明前景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