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对日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方针下执行的一条对日投降卖国政策。早在“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即一再电令东北当局和张学良对日军的挑衅“宜隐忍自重”,“我方应于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对于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命令,张学良不仅在口头上表示服从,而且在行动中绝对执行,命令东北军遇日军挑衅,不抵抗或躲进兵营,并收缴士兵军械,存于库房,甚至在获悉日军要发劝事变后亦未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张学良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一方面是受蒋介石“不抗日”的影响。张学良在“抗日须全国一致”的思想支配下,担心在政府不抗日情况下,东北军假如违令抗日,孤  相似文献   

2.
澄清行政抵抗权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并通过完善立法对行政抵抗权进行规范,对于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意义重大。从字面上看,“抵抗”与“和谐”格格不入,事实上存在着内在的契合。目前我国行政抵抗权立法状况是全国性单行立法和地方统一行政抵抗权立法相结合,存在单行立法覆盖面小实施效果差,地方立法效力等级低适用范围有限的缺陷。建议借鉴法治发达国家经验,在行政程序法中统一规定行政抵抗权,以弥补当前立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袁素莲 《齐鲁学刊》2000,7(4):115-121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 ,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经历了由“不抵抗、不交涉” ;“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 ;“媚日外交”到态度比较强硬、被迫抵抗的曲折复杂的转变过程。这一对日政策的转变 ,具有进步性。它不仅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有利于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局面的早日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 ,也使南京国民政府停留在口头上、计划上的抗战准备得以逐步实施。但是 ,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是不彻底的 ,仍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青年毛泽东的“观念造成文明”的命题,是在承认人类历史生活的客观性的同时,强调“观念”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人类追求理想的势力,不同观念的人们的相互“抵抗”,使人类历史生活成为“为奋追理想而抵抗魔障的历史生活”,揭示了人类历史生活的本质。这对他日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形成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国家职能向现代转型,国家政权在不断渗透扩张的过程中与不符合其体制的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公共卫生是近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站在“传统”对立面的现代公共卫生事业与代表传统医学的社会有着“行政化”与“弥散”的冲突.被“制度化”的社会新旧杂然相陈,“刚性”的“制度化”无时无刻都处于社会“不抵抗”的抵抗之中.民国江西公共卫生建设体现了该特征.国家与社会的冲突由激烈到逐渐归复平静,最终的沉淀是双方控制与制约、渗透与制衡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中岛敦与日本战时文学“艺术抵抗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战时文学的作者们,或迎合战争,或反对战争,或无视战争,情况各异。对前两类,研究者颇多,对后者,关注者则较少。在当时情景下,反战固然可贵,无视战争也是一种抵抗,也是与日本军国主义文学的一种公开的不合作。这一类作家被称为“艺术抵抗派”,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岛敦。中岛敦有着日本同时代知识阶层共有的苦闷和烦恼,并把它升华到了命运的高度。从中岛敦等人身上了解到他们为摆脱命运价值的尝试和抵抗,这些正是研究中岛敦及以其为代表的“艺术抵抗派”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抵抗权是一种公法上的“自力救济”,有其法理基础,在制度设计和实践中也有必要。我国有必要突破抵抗权的具体授权而赋予相对人一般的抵抗权。可以一种内部的行政程序,使相对人的抵抗权不致被强大的行政权吞噬,也能避免相对人滥用抵抗权而阻碍行政权的行使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非暴力反抗与良心拒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暴力反抗(civil disobedience)也译为“市民的不服从”。非暴力反抗一语的另一种英文表述是“nonviolentaction”。在使用英语语言的学者中,有的学者主张以“civil disobedience”表示非暴力反抗的理论,如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1971年);有的学者倾向于用“nonviolent action”表达非暴力反抗主张,如G·夏普的《非暴力反抗的政治学》(1973年)。这两种英文表述方法之间是有一些区别的。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后者突出了抵抗行为的“非暴力”的性质。而在前者,并不完全排除在一定限度内使用暴力手段的可能性,尽管它所要表达的主张也是强调非暴力抵抗。 在日本学者中,一般将civl disobedience译为“市民的不服从”;而将nonviolent action译为“非暴力抵抗”。 在英文中,非暴力反抗还有其他不同的表达方法,如nonviolent risistance、dissent等。  相似文献   

9.
非殖民化思想是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不同 ,赛义德强调“宏大叙事”并未过时 ,“解放政治”在文化霸权主义的语境下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赛义德把东方民族的非殖民化诉诸文化抵抗和民族主义等形式。本文对非殖民化中的文化抵抗和民族主义及其关系作了较详尽地阐述 ,以进一步深化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期,我国东南沿海重镇定海、镇海、宁波及吴淞口相继失陷后,1842年7月15日,英国侵略军的舰队开到镇江江面。在侵略者进犯镇江时,曾遭到中国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革命导师思格斯曾高度赞扬了这次抗英斗争,说“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这次抵抗中表现最英勇的是当时由山东青州(今益都) 调去的“青州兵”。为了纪念抗英志士,当地人民于次年在青州和镇江两地同时立了两幢“忠  相似文献   

11.
扁桃体是人体淋巴系统的一部分,它对人体既有功也有过,可谓“功过兼存”,应正确对待。 首先,扁桃体是呼吸道防御病菌、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产生抗体和干扰素等物质,从而帮助人体抵抗病菌的侵袭,这是它的功。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又以日本天津驻屯军为骨干,以日租界为依托,驱使汉奸便衣队,武装策动了“天津事变”。驻天津的中国武装奋勇抵抗,给敌人以迎头痛击,遏制了日寇的侵略阴谋。这是“九·一八”之后日寇在关内首次遇到的有组织的抵抗。青年时期的解方受张学良将军之命,在天津襄助中枢,运筹谋划,顽强作战,初露头角。时年二十三岁。  相似文献   

13.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是竹内好写作《鲁迅》时的重要参考文献。“竹内鲁迅”的一些批评意见虽然受到李长之的影响,却又有别于中国鲁迅研究的正统观念,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回心”、“挣扎”、“抵抗”的鲁迅形象。它们影响了20世纪日本的鲁迅研究,也为中国的鲁迅研究提供了来自异域的文化批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地域文学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藻 《天府新论》2004,(5):127-130
地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地域文学形成的原因是 ,环境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消涨 ,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时代的本土性与外来性的互补。地域文学的本质原因和本体特征为 ,时空不同结构体的“二律背反”。地域文学是“民族情结”的宣泄口和抵抗后殖民文化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5.
著名爱国将领蔡廷锴及其十九路军在海内外均享有很高声誉,在蔡廷锴将军的一生中,曾走过一条从“拥蒋反共”到“抗日反蒋”以至“联共抗日反蒋”的曲折道路,那么,造成其政治态度转变的深刻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正是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促成了其政治态度的转变,而松沪抗战则是其从“拥蒋反共”走向“抗日反蒋”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为保护华侨权益而作的努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遵宪去世四十余年后,美洲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先生曾指出,黄遵宪是中国历来驻美外交官中唯一能做保护华侨工作的人。司徒先生谈到当时旅美华侨联合起来抵抗旧金山的“拉房”事件时,曾说:“谈到抵抗,使我想起当时的领事黄公度,他虽作清政府的官,但还有良心。”当时美国当局常在夜里拉人,“黄公度没有别的办法,就告诉各堂负责人说:被拉走的人,你们要保留他们的职业,不要开除他们。这批被拉走的人,因为出狱后工作有保障,不致失业,就不要化钱赎自由;对‘拉房’采取了消极抵抗的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引起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各地学生纷纷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并由对外抵抗的诉求延伸到开放民众运动等对内的诉求,由对内的诉求发展到将矛头明确指向政府。形式也由温和的请愿变为激烈的示威。国民政府最初采取的是外宽内紧,慰勉劝阻的对策,后随着学运的不断升级,而改为武力驱散。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基本上还是一种“有限强制”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一) 在抗战期间,宋庆龄一贯主张成立并坚持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她的这种思想是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的。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五年底,是宋庆龄接受和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阶段。一九三三年四、五月,宋庆龄一再要求国民党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为联合抗日创设条件。翌年四月,又毅然联名发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由于是她呼吁或领衔,就不能不对国民党“剿共”和不抵抗政策产生很大的压力。宋庆龄“完全赞成”《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决议,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19.
举世公认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复杂的作家。在他生前和谢世之后的一段时期里,当时俄国对他的评论也是十分复杂的。有人故意把托尔斯泰的弱点,即把他的“笃信基督”、“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不以暴力抵抗邪恶”捧若瑰宝,有人则因为看到了托尔斯泰的弱点而根本不承认他的力量和长处。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