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介绍《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以各自不同的音容笑貌艺术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种次第井然的出场艺术,先闻其声的出场艺术,未见其人的虚出艺术,欲扬先抑、欲赞还讽的出场艺术,值得《红楼梦》阅读者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第四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语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公子。这段文字是写林黛玉见贾宝玉之前的一次心理活动。其中的“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一句令人费解。如果从标点符号考虑,这一句应该不是林黛玉的心里话,但如果从后面的“心中想着”而论,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出场人物的不同的“笑”中,分析了每个人物每次“笑”的不同内涵所显示出的在贾府的身份、地位和性格,以此准确、鲜明地刻划了人物不同的个性,传达了无穷的神韵。  相似文献   

4.
过去常听老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很不解其意,后又看到人们在谈论《红楼梦》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拳头”,颇不解其衷,再后看到观众为宝黛影视形象而“感叹唏嘘,声泪俱下”,自己也在不觉中融入角色。为什么这个小说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又有如此广泛的社会意义呢?细细研究一下,不难看出:作者不是孤立地去描写宝黛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  相似文献   

5.
<正> 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主要指《红楼梦》多层次多侧面地描写人物,极大地表现了人物的真实性。除此之外,在改变“传统的写法”方面,还应该注意到“在典型环境里再现典型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这一突破。  相似文献   

6.
<正>《红楼梦》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力无与伦比,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后世研究和学习的典范。而《林黛玉进贾府》则是此书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在整部小说中,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林黛玉正式踏入了这个封建大家族的生活,开始了她曲折而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贾赦、贾珍之流道德败坏、荒淫无度的腐败生活,真实地镜像了清朝贵族纨绔子弟"假礼假体面"、真败家的虚伪本性。  相似文献   

8.
对贾府原型地点的研究,是红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小说中,贾家在南京有巍峨的老宅,在北京也有敕造的府邸。本人认为:贾府故事可能是以明代靖难功臣荣国公张玉、英国公张辅家族事迹为原型。南京原本有张辅的英国公府,随着永乐迁都,北京不仅也有御赐的英国府第,还有张辅二弟张輗的文安伯府,三弟张軏的太平侯府等建筑,这很可能为贾府的创造提供了原型。而大观园则可能是将位于北京内城东北的英国公家园与位于北京内城西北的英国公新园融合写成。  相似文献   

9.
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这个钟鸣鼎食之府,赫赫扬扬,历经四世,到了宝字辈时,才开始衰败。文章试结合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通过解读《红楼梦》中王熙凤、探春、薛宝钗、秦可卿四位女性家政管理实例,探析贾府衰败在家政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有正面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反面教训,值得借鉴和深思。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扛鼎"起红楼梦世界,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不是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而是林黛玉。作者特意赋予林黛玉许多奇特的禀赋,如"草"、"神女"、"玉石"、"花神"、"帝妃"、"玄珠";"报恩"、"情恋"、"乡愁"、"诗性"、"本真"等,使她成为一个全局化的"结构轴心",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为其"为史作传"的新人学建设提供一个"一而统万"的"阿基米德点"。与之配套的是小说人物的"立体幻影互文结构",它保证了林黛玉"轴心论"的有效实施、贯彻。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新人学"范型的一次辉煌而壮丽的日出!她的神奇之光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美学人学"共契圆舞,交相辉映!她是中国的维纳斯、海伦和贝亚德丽齐;是中国近世人学拯救的人格化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贾府故事原型考(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楼梦>所叙述的贾府故事,可能是以明代永乐时期靖难功臣荣国公张玉、英国公张辅家族事迹为原型.张家一门二国公,一门出两贵妃,家族兴衰发展历程,从重大事件到某些具体细节,均可以与小说的相关描写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2.
王子野《槐下居丛稿》最后一篇《名文未必无讹》,不满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笔者读后颇有同感, 因作此篇,以助张目。这里仅论以下三点。 一、安石原文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非也。 《史记·孟尝君传》:“文(孟尝君)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父]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三王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初版本简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50年代初,适应于高校中文系“中国新文学史”学科建设的需要,出现了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等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读《倪焕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焕之》是叶圣陶于二十年代写的反映小学教师生活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九一六到一九二七年的动荡十年间.这期间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卅"反帝爱国斗争和"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小说不仅艺术地再现了小学教师倪焕之在这些历史剧烈变动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生活道路,而且围绕着这条主线揭示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状况,展现了当时广阔的历史背景.《倪焕之》是我国二十年代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部比较成功的长篇小说.它在中国现  相似文献   

15.
读《复仇》     
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过:“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是鲁迅早期思想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对当时社会的这一病态现象,鲁迅是深恶痛绝的,曾在不少作品中给以愤怒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就在写作本文的前一年,他还这样尖锐地指  相似文献   

16.
读《死火》     
《野草》中有几篇写梦境的作品,各育不同的风格。这一篇《死火》,想象独特,意境鲜明,而且带有几分神话般奇异的色彩。全篇虽然  相似文献   

17.
读《邓选》     
<正>~~  相似文献   

18.
读《立论》     
鲁迅先生在《坟·论睁了眼看》一文中说:“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没有正视的勇气”,他们“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且自以为正路。”《立论》就是通过作品中“我”的一个梦境的描写,对这种不敢正视现实,用  相似文献   

19.
读《题辞》     
我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持编写了《<野草>赏析》一部书稿。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本刊从本期起特辟专栏,陆续选登其中部分文章。——编者  相似文献   

20.
读《死后》     
通过奇幻的梦境,表现作者某种“小感触”,这是《野草》中许多篇章所采用的构思形式。无疑,这能为作者提供极大的艺术天地:天堂地狱,神魔鬼怪,生前死后,都能汇于作者笔端而成为描写对象。当我们欣赏、品评《野草》中此类作品的时候,也就如同进入了神异的艺术世界,在美的享受之中,真切地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小感触”。《死后》就是此类作品中的一篇。《死后》写的是“我”梦见自己死后所经受的一切。本来,死后的种种情况,死者是无法得知的。但本文恰恰是“死者”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的记录。乍看起来,有悖乎情理,可谓“奇哉”。然而作者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