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徽州崇尚风水之俗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风水最早出现于西北黄土高原,本来是一种合理选择居住地址的民间科学,同每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相联系,后来人们由于受到崇祖与孝道观念的影响,逐渐将这种科技运用到所谓的阴宅风水上来,变成选择墓地的手段,笼罩上一层迷信色彩,这种历史的惰性至今仍在部分地区的一些人中发生作用。为了破除旧观念,树立新风尚,应当对风水这种民间广泛流行的社会现象作一历史的考察。本文以徽州地区为范围,从历史的角度作一简要的考察,是否妥当,敬请同行师友指教。历史上的徽州素有崇尚风水的习俗,据宋·罗愿《新安志》云:“安土”重迁犹愈于他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徽州宗族尤其重视"祖宗藏魄之所"的坟茔。这种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墓地为祖先崇拜的现实表述,更是由于其为家族利益的一种特殊载体。墓地在精神和现实世界的双重属性以及选址上的特殊性,造成民间社会出现大量以墓地为中心的诉讼。既有异姓宗族间的诉讼,也有同一宗族内部不同支派之间的诉讼。诉讼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侵占、盗害墓地及与墓地"吉壤"相关的风水。徽州宗族对涉墓诉讼非常重视,阖族参与的现象十分普遍,并在各自家谱中记载诉讼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宗族财产权利合法性的证明。墓地诉讼反映了清代徽州社会的宗族观念、风水观念、民间习俗以及地权争夺与权利冲突等。  相似文献   

3.
明中叶以后的徽州社会流行奢靡之风,因为追逐财富和迷信风水而加剧了乡村民众之间的争讼,徽州成为"健讼"之区。为一事争讼数年不已、不胜不休的风气,影响了民风,加重了民众负担。徽州官府通过严饬乡约、规定状纸的文本格式、规范诉讼程序、整治诉讼过程中的钻营和官府内部的不良行为、推行和息合同等措施治理健讼行为。徽州宗族则利用族规家法约束因葬地风水、宗族财产、主仆关系、伪造土地房屋交易契约等引起诉讼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徽州古村落的建筑特色 ,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的瞩目。本文从徽学史料及徽州古村落实例出发 ,对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进行了解析 ,对村庄的选址、水口的营建、民居的特点以及禁忌的镇符等做了论述 ,并提出徽州古村落的建造受到了风水学的很大影响 ,在很多方面留下了风水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在徽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分布着许多造型古朴、特色鲜明的古民居村落。这些村落在选址之初,往往对周边地理环境非常注重,而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又与当地的人文思想、宗族观念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说,当地的地形、气候、水体、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因素,与宗族制度、朱子理学、风水理论、徽商经济这些人文环境因素一起,共同影响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徽州古民居村落。  相似文献   

6.
徽州宗谱家法是谱牒资料的重要内容 ,它是徽州宗族社会的民间法规行为 ,是宗族成员行动的规范 ,对宗族成员的行为起约束作用。提倡植树护林 ,是徽州宗谱家法资料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表现了徽州宗族追求林木绿化景观的景观生态思想 ,倡导植树绿化的行为和禁止毁林的护林行为 ,并在客观上培养了徽州人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惯 ,产生了巨大的植树护林效应和约束力量。该文认为产生徽州地区宗族植树护林行为的重要原因是 ,山林经济地位特殊、毁林严重、风水意识盛行及宗族经营山林。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的现代社会里 ,徽州宗谱家法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徽州,人们的风水观念极其浓厚,官方对风水观念的正统性表达与官绅的实践也相背离.在清代光绪十八年发生的绩溪县登原司马墓"盗葬案"中,风水和坟业纠缠在一起,形成整体的历史实践.而以往关于风水的象征论和坟山的法律社会史研究,都无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11世纪以后的藏文文献记载中,文成公主形象的突出特点是擅长风水之术。这一形象涵义深刻,实际上反映了吐蕃时期以来中原地区风水、占卜和历算知识体系在西藏得到广泛传播的事实。文成公主被塑造为擅长风水的形象,一方面反映中原地区风水、占卜、历算等知识在西藏受到普遍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文成公主在藏人眼中被视为中原文化的象征和总代表。从这一意义说,文成公主擅长风水形象的形成乃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在西藏佛教僧人和知识精英的文化观念中,藏地的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既蕴含着藏文史家的中原观,又显示出他们对中原文化的高度认可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徽文化中徽州雕刻的艺术美令世人瞩目。徽州雕刻包括徽州地区的木雕、石雕和砖雕等民间工艺,它们广泛应用在徽州地区各村落的门套、屋顶和柱础等古建筑装饰上,使其建筑极具艺术之美。徽州雕刻是明清时期崛起的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特色。徽州雕刻在艺术风格上注重张力、构图饱满、图像抽象、雍容华丽,焕发出健康向上的气息,表现了徽州人对美好生活向往。  相似文献   

10.
天井作为徽州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在徽派建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美学参考价值。本文就从徽州民居中的精髓———天井入手,通过对天井的功能,空间格局,地面铺装,景观陈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风水观、民俗观等方面由表及里的阐述,挖掘徽州民居建筑中蕴藏着的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引导我们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和激发对独具特...  相似文献   

11.
保护生态环境是清代徽州社会的主要行为之一,主要表现在对林木、水源、动物和土壤的保护。清代徽州社会保护生态的组织包括宗族、乡约、会社、寺院、官方和个体等,保护生态的举措主要有封山育林、严厉禁止采矿及垦种和捕鱼、植树兴林和祭祀神灵。究其原因,是与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生产和生活资源的大力需求、风水意识的盛行有关。在客观上培育了徽州保护生态的习惯,产生了很大的约束力量和社会效力。  相似文献   

12.
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徽州园林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它的美植根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反过来它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也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园林具有成熟的文人写意山水园的特征,注重风水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观,处处有着理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宋时期,徽州士人多以水土论风俗,认为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徽州人勤劳、刚烈的民风特点。这种论说虽然更容易彰显徽州的独特之处,但并不隐含与其他地方的对比,也很难将徽州的士人与天下的士人和士人文化连接在一起。到了元代,徽州士人开始强调自己儒学的一面,认为徽州是程朱之学的正宗,因而是天下的楷模;徽州与天下各地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羊群里的领头羊。元明之际,徽州士人推出徽州为"东南邹鲁"之说,徽州因此超越了别的地方,但是这种超越并不意味着徽州与别的地方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特性呈现在共性之中。明代中叶,徽州士人又以祠堂、宗族等为一地之标识。此后直到清末,徽州人对于自己乡土的论说大体稳定,主要以"东南邹鲁"与祠堂、宗族并举。以宗族论徽州和以道学论徽州,都是强调徽州在追求共同的目标方面比别的地方做得更好,都是在共性之内界定个性。在这种强调"地方"之"特"但不强调"地方"之"独"的论说中,其他"地方"被认为和本地在社会道德的理想上以及士大夫努力的方向上大致相同。晚期帝制时代的中国,在士大夫的空间想象中,每一个其他的地方都应该是如同本地一样,包含了相同的社会秩序与道德理想,而所有的"地方"都应该是"天下"的缩写。徽州的个案提示我们,其实在帝制晚期,中国士人对于天下的想象更接近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人。  相似文献   

14.
在古老而悠久的徽州文化中,徽州民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徽州地区的一名音乐专业工作者,深入徽州各地开展田野调查,了解徽州民歌的生存现状和有关民间歌手的情况,并对徽州民歌的境况从历史背景和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呼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徽州民歌,使得徽州民歌永远屹立于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5.
汉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大量南迁。黄巾起义后,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孙吴政权平定山越,客观上开发了丹杨(今徽州)地区。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士人渡江南下,徽州因四周重峦叠嶂,自古少遇兵燹,成为战乱时期人们理想的避乱之地。汉晋间迁入徽州的中原世族,对徽州宗族重视族谱的修撰、保持儒家道德伦理准则与生活方式及严密的宗法观念等风俗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徽州楹联包括历史名人为徽州风景和建筑的题联以及悬挂于民居、祠堂、亭台等徽州特有古建筑上的楹联.徽州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徽州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信息.徽州楹联多用典故、拟人、夸张、叠字、隐喻、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文人对徽州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体现文人高雅的情操和宁静淡泊的精神追求.徽州楹联还具有表现徽人对儒学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体现徽人耕读传家、勤俭节约的民风、反映宗族社会的忠孝观、反映"家馨"与"善治"的思想、对于"和谐"理念的继承等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7.
皖·南·雨     
程海奇 《社区》2009,(14):34-35
每每看到窗外的细雨,雨中执伞的行人和耳闻细雨滴打窗户之声。就把我的心思一下子拉到了皖南绩溪。想起了梦魂牵绕的古徽州,那一幕幕,一幅幅淳朴秀丽的江南景色,犹如在眼前似昨日之见. 假如你能到徽州,那你一定能想起唐朝诗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妙佳句,会让你进入画一样的世界,而你便是那画中之人。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相关联。相比明清时期其他几个节烈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发达的理学教育之熏陶和强大宗族力量之控制,是明清徽州节烈现象的突出成因。  相似文献   

19.
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两个层面研究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 成:(1) 建筑学层面,分析徽州建筑的组织结构。徽州建筑经历了千年的锤炼、积淀,不 仅建筑形式被提纯,其内部组织也高度结构化。文章在田野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徽州 建筑单体的基本要素及组成规则。(2) 徽州建筑形态构成中,基于文化价值观的秩序。着 重分析了徽州建筑的儒学基因和风水观念的影响。上述两个相关联又有明显区别的价值层面 ,构成了徽州建筑单体形态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的徽州是一个高移民社会,以徽商为主体的旅外徽州人与故乡始终保持着良性互动的关系。民国时期,旅外徽州人面对家乡社会的衰落,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和使命感,他们通过组织同乡团体,创办刊物,发表各种改良言论,为革新徽州面貌进行舆论动员。这些刊物以建设新徽州为使命,高度关注徽州的教育和烟赌等社会问题。虽然在现实条件的制约下,旅外徽州人的很多改良建议流于形式,但是对徽州新思想文化的孕育与传播仍然起到了一定作用。某种程度上,旅外徽州人在用一种批判的态度表达对乡土的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