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敦煌医学卷P.3596,系法人伯希和氏(Pelliot)盗购的敦煌文献之一种,现藏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以伯希和之名编号为P.3596。该卷为一篇古代医方杂抄,原卷存240多行,200余方。马继兴先生在《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等整理本中将其拟名为《不知名医方第九种残卷》。由于原卷抄录文字行草不一,正俗兼行,且有不少讹误字,因而原卷校录中较易发生释读差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几种敦煌医药文献研究专著中,在该卷子的文本释读方面存留的错误较多。为了更准确地传承敦煌医学资料,现专门就该卷子中的文字释读问题展开讨论,根据语言文字基本理论并参以相关文献加以考订。  相似文献   

2.
一据《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中兴书目》记载,唐代于立政撰有《类林》十卷,但原书久已不传。本世纪初敦煌出土了几种《类林》抄本,现分藏于巴黎(P.2635)、伦敦(S.4588、78、79)、列宁格勒(DH.960、6116)。王重民先生在《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类林残卷”条判断P.2635即为于立政本,日本学者川口久雄所断亦同,其依据是卷数一致。1908年沙俄军官科兹洛夫在西夏黑水故城遗址发掘,取走大量西夏文文献,其中便有西夏文《类林》,亦为十卷,保存完整程度远胜于敦煌残卷,且是刊本,字体清晰,印制精  相似文献   

3.
敦煌遗书的数量,一直是敦煌学界极为关注的问题。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并成根据最新资料进行的统计表明,敦煌卷式遗书约47700多件,藏文箧页9648页。 敦煌遗书,是指敦煌地域内出土的文书。李并成把敦煌遗书分为4个组成部分,即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出土文书、莫高窟其它洞(如第464、465  相似文献   

4.
敦煌藏经石室中发现的手写文卷,数以千万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文学写卷,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宗珍贵的希世遗宝。敦煌文学写卷中,那些由民间(包括职业的说书艺人)创作出来的叙事作品,在文学史和民间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著名文卷《韩朋赋》是敦煌叙事文学中的玓(王乐)明珠,它以高昂的反封建精神,强烈的民主和自由的意愿,精美深蕴的艺术魅力,成为民间文学史上的瑰宝。一敦煌《韩朋赋》是一卷完整的长篇叙事诗(或故事诗)。现存的《韩朋赋》写卷,共见六份,它们有的是完整的文卷,有的已成残卷。这些卷子并非出于同一时期,其中最早的大约写在初唐武则天朝,最晚的可能是北宋初年的抄卷。  相似文献   

5.
说《敦煌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实录》是以记载北凉以前敦煌先贤耆旧为主的郡国之书 ,将其作为实录体史书的最早撰述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持。《敦煌实录》的卷数有十卷、二十卷的不同记载 ,其原因已很难考究 ,学者提出的“先为十卷后增为二十卷”的假说毫无根据 ,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6.
利用敦煌本《启颜录》的资料,结合史志、目录记载和《太平广记》引文对《启颜录》的作者、版本源流、成书时间等问题进行再考证,认为录作者确不为侯白,史志及目录所载多卷本是据敦煌本增删而来;并进一步考订出敦煌本结集于贞观十一年六月之后不久,多卷本《启颜录》成书不早于永昌元年。  相似文献   

7.
现在日本藏有为数不少的敦煌写卷,尤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从中国流入的敦煌遗书数量特别多。著名的李盛铎旧藏卷子的真品已经在1935年归于羽田亨之手而目前藏在大阪杏羽书屋。但其他收藏单位称为李盛铎旧藏的敦煌遗书也不乏其例。这些写卷大部分经由商业渠道出售给收藏单位,来源不可置信。来自李家的根据之一便是"德化李氏凡將閣珍藏"印,但此印早受到怀疑,至少存在很多伪印,而且李盛铎本人也从来没用于敦煌写卷真品上。本文以杏羽书屋晚期收藏的写卷以及藤井有邻馆收藏的称为何彥昇旧藏的写卷为例揭穿了伪造写卷的实例。  相似文献   

8.
在煌煌百卷《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唯一一部以收录敦煌佛典为主的是第八十五卷。第八十五卷所收录的这些敦煌文献的重新面世,一方面给佛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另一方面,从汉语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对于研究敦煌俗字、俗语词、俗音以及文献校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因明研究在玄奘的传译和倡导下曾盛极一时,奘门大德依据玄奘口义写下了大量因明文疏,为汉传因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嗣后唐代的因明研究随着慈恩宗的衰落而式微,唐代诸疏亦散佚几尽.然封存于敦煌石室的文轨与净眼等所撰因明论疏的写卷则在洞中安然度过千年,直至20世纪初才被发现,后被斯坦因和伯希和收走,现藏于英国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本文对敦煌出土的七种因明写卷一一作了简介,并分析了敦煌因明写卷出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伯三二一一号文书、伯三四一八号文书均为王梵志诗的一部分(一)伯三二一一号文书的作者为王梵志刘铭恕在《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斯五四四一2王梵志诗集卷中”一条后曾作如下说明: 《敦煌掇琐》所抄伯希和三二一一号之无名长诗卷,证以此卷,知亦为梵志诗卷中。刘铭恕的意见是对的。检斯五四四一2号文书开端有“王梵志诗集卷中”、“王梵志诗集卷中”、“王梵志诗集卷中”完全重复的三句,它们是全诗的标题。据此,斯五四四一2号文书为王梵志诗无疑。而伯三二一一号文书的前十四首诗,除个别字因抄误外,内容与斯五四  相似文献   

11.
敦煌出土的藏文文献涉及医算的写卷Pel.Tib.1044和Pel.Chin.3288中都载有"人神"喇(bla)禁忌的内容。前者只是原则性地提到人神禁忌,后者不仅讲了原则,还罗列了每月30日的人神禁忌。对这两个写本做转录、翻译和必要说明,并与敦煌汉文写卷中的人神禁忌内容做比较,对汉、藏文人神禁忌的异同、藏文人神禁忌学说的可能来源以及藏文写卷的历史年代等问题进行研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辞赋研究     
主持人语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约达四五万卷的敦煌文献,敦煌学就成为20世纪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的辞赋遗书,也引起了赋学研究界的关注,成为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敦煌赋现存有28篇,包括见诸《文选》的赋篇、唐人文赋和通俗故事赋三类。就敦煌赋文献的整理而言,2  相似文献   

13.
不负国宝襄进学术──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与唐史研究荣新江的研究领域包括隋唐五代史、中西交通史、敦煌吐鲁番文献、西域史地等方面,与他的年龄相比,似乎有些庞杂,这大概和他多年来沉潜在所谓“敦煌学”中有关。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大量中古时代的文书写卷,为...  相似文献   

14.
敦煌歌辞、敦煌词、民间词与文人词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敦煌写卷歌辞称呼的不一致,反映了学术界和词学界对这一研究对象的概念及内涵的体认与界定上的分歧与模糊。本文对敦煌写卷歌辞从名称、概念、内涵到作者及作品重新进行了一番梳理、界定和考辨,认为“敦煌歌辞”、“敦煌曲”与“敦煌词”或“敦煌曲子词”有别,“敦煌词”也不能等同于“民间词”,“民间词”与“文人词”既有区别又相联系,并就敦煌歌辞中的文人作品进行了更全面更明确的清理、推断与考辨。  相似文献   

15.
敦煌蒙书写本多为7-10世纪的文献,表现出雕版印刷术之前的写本学特征.根据装帧特点,敦煌蒙书写本有册子本、卷子本两种形式;以抄写为图书复制手段,因而这类文献具有“抄手众,写本数量多”“几个文献合抄同一写卷”“抄手水平不一,抄写质量也良莠不齐”等方面的特点;以读者(主要是学郎)传抄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又有“题名有异,篇卷不一”“异文迭出”“作者身份不明确”等写本学原生态特征.也正因如此,敦煌蒙书在文献学、出版史上也有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敦煌本《文选注》包括两部分。一为日本东京细川氏永青文库藏一轴敦煌本《文选注》写卷,该文库1965年4月影印出版,并附有神田喜一郎的《解说》。该卷存236行,仅有注文内容,没有《文选》原文。据内容可知乃为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部曲文》,钟会《檄蜀文》和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之注文。另一为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一轴与永青文库所藏非常相似的敦煌本《文选注》写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收录。该卷存220行,也仅有注文内容,没有《文选》原文。据内容可知乃为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丘希范《与陈伯之书》,刘孝标《重答刘袜陵沼书》,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孔德璋《北山移文》之注文。敦煌本《文选注》为今天的文选学、训诂学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敦煌本《文选注》的释读,特别是对其俗字、疑难疑义的字词的准确释读与考辨,将有助于学术界更好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料进行专题研究。这里仅就敦煌本《文选注》中几则疑难疑义字词试作考辨,以补学者对敦煌本《文选注》释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分藏于法国与英国的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55、IOLTib J 744属一卷之裂,可以直接缀合。缀合后的P.T.1055+IOLTib J 744《十二钱卜法》是以汉文本为底本、根据吐蕃传统社会习俗编译而成,其成书时间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汉、藏文《十二钱卜法》的综合分析与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建构吐蕃统治时期苯教与佛教共存于敦煌吐蕃移民社会生活之中的真实历史面向,改变学界以往多关注敦煌吐蕃移民佛教信仰的片面性,而且能够有力展明该时期的敦煌汉、蕃关系已产生了紧密联系和文化融合,从而为进入归义军时代的敦煌蕃、汉族群最终走向民族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由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主编的《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集)最近出版了。这是继《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一集)(均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又一丰硕成果。收入本集的论文17篇,30余万字,图片20余幅。论文作者均为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其中有从事敦煌学研究二三十年的教授,也有近年来专攻敦煌学的中青年学者。他们以其深厚的学力和科学的态度,辨识新旧出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内容,并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解释论证历史现象,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现就本书的主要内容简略评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敦煌是历史上著名的甘肃河西四郡之一,又名“沙州”。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现属酒泉地区。东邻安西,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依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傍罗布泊南戈壁荒漠。曾经是以“雪山为城,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的戈壁绿州(清·道光《敦煌县志》)。境内水草繁茂,资源丰富,盛产粮棉瓜果,为甘肃富庶的县区之一。敦煌在历史上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郡后,便逐渐发展为中西国际交  相似文献   

20.
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著名敦煌学研究家姜亮夫教授编撰的《莫高窟年表》,最近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问世。亮夫先生早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从王国维学文字声韵之学。三十年代中期游学欧陆,在长达二年半的时间里,遍读巴黎、伦敦、柏林等地所藏敦煌经卷。其间曾受友人王重民之约,摄制韵书卷子,后成《瀛涯敦煌韵辑》二十四卷。归国后,又在通检斯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