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脱离传统"渐进一激进"的讨论模式,从分工演进的视角来解读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本文认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是分工与交易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即不断地以分工深化来推动交易发展,不断地以包括国内交换和国际交换在内的交易扩展来提升专业化深度和分工广度.中国30年改革的重点是改变社会对专业化分工的协调方式;而开放则是一个解除对分工发展的市场规模约束的过程,以及解除限制专业化发展的技术约束的一条途径.30年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发展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解除对分工和交易发展的束缚、实现分工与交易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个中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改革"渐进论"在经济学界日盛,并已演变为学界主流.然而,对中国经济改革"渐进论"的理论方法、现实根据和实践意义所进行的思考却使我们感到,"渐进"未必是对中国经济改革道路的本质认识和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3.
改革和开放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两大基本原因.改革创立了"市场经济+政府推动"的经济体制,这是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活力,而且把效率低下的"官僚政府"变成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开放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发挥了中国最大的人口优势,把沉重的人口包袱变成了最有竞争力的手段.只要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和平崛起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降,凸现出合作、和平、发展以及变革、调整和转型的时代特征.中国现正处于具有双元化特征的社会转型期,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什么是市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什么是政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以及不断解决"改革什么、怎么改;开放什么、怎么开放"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正位于一个重大的转折临界点,涉及到可持续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新机制、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这四大新拐点跨越之日就是可持续改革开放腾飞之时.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十分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没有走"私有化"之路,也没有走"全盘西化"之路,而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坚持全方位开放,并以此作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所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著述活动中阐述了渐进发展的思想。在1917年十月革命过程中,列宁形成和提出了"渐进发展"的理论。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着眼于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正确处理同私有者农民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渐进发展"的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的理论。如将渐进发展与社会稳定相联系,提升了对渐进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提倡"渐进性",将理论变成了工作原则,增强了"渐进发展"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人民在政治民主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取得稳步进展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我国公民权利意识逐渐觉醒,选举的质量不断提升,各级政府更加开放,更加重视民意、民情和民生,大众传媒的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政治权力配置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政治民主化改革对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它维系了社会的稳定,有效保护了公民的产权,使公民享有更多的尊严和选择自由,改善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也使公共政策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具有可调整性,为我国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解决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认识约束和思想解放创造了政治条件.中国政治民主化稳步进展的主要经验,归因于坚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优先性,注重了政府责任和能力的建设,突出了民主政治发展的自主性与平衡性,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来实现民主化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8.
十一届三中金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30年,成绩显著、硕果累累.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改革;开放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流通领域改革开放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流通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流通领域长期存在高度集中而又封闭分割的特征,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内贸与外贸相互隔绝,存在两个管理体制和两种政策环境。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流通领域的体制环境已经面貌一新,开放型现代流通体制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与WTO接轨的商务管理体制已见雏形,商贸服务业的产业延伸促进了体制创新。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以对外开放为先导,以开放促改革;遵循先易后难、边破边立、逐步完善的渐进路径;突破传统商品流通领域框架,建立了容纳更多服务业的新商务体制。改革经验的经济学含义是,选择出口导向的开放战略作为改革突破口具有必然性;商品与服务流通的市场结构与人力资本存在内在联系;扩大非物质产品流通是体制创新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试论经济全球化下改革开放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程度不同的挫折,客观上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深刻的教训.它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对内改革、对外打开国门,大胆吸收和利用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就是在这样一种世界大势和时代要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积极投身于世界经济的大潮中,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盛世"之说为时尚早.许多挑战正摆在我们的面前,有些还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忧患意识必不可少.忧患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大庆社会科学》2021,(6):153-154
王紫潇、陈继红在 《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撰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对"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造福谁"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清晰的逻辑进路.在历史逻辑上,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的确然践行;在现实逻辑上,它是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市场逐利性倾向的实然超越;在理论逻辑上,它是对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应然选择;在实践逻辑上,它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本然印证.故而,从生成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不难发现,"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的形成和确立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形式上它是对"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这一改革主旨的集中表达,在内容上其所彰显的四重逻辑也"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体现出鲜明的发展性、规律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等特征.显然,从逻辑生成的视角起底"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背后的群众力量.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经历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向"系统整体设计推动改革"的转变.伴随这一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与调整,政治领导能力不断增强.在继承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制度优势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因时而转、因势而为,不仅成功推动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创造了管党治党的新思想与新路径,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在回应中国现代性、特别是乡村中国现代性问题时,创造了一个中国式的"整体性"。这一"整体性"的写作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农民发现,在这一"整体性"的道路上,他们没有找到希望找到的东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明星村庄的不断涌现,中国农村改革道路似乎一览无余、前程似锦,又一个"整体性"在形成。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乡村中国的复杂性逐渐被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不仅追踪了乡村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且作家发现了其间隐含的多种矛盾,于是便出现了中国乡村变革不同的讲述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发现,改革开放40余年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提出了挑战,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绩效观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在此基础上反驳了"有意的制度模糊"论,并指出渐进式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制度内生演化规律使然。渐进式制度变迁使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极富弹性,制度弹性又为制度实践过程中的渐进调整和后续改革预留了充足的空间,也大幅降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视角来看,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在不断调整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协同演化机制,这种系统耦合和正反馈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推动政治发展的创新,始终坚持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发展,始终坚持运用渐进改革的方式逐步推进中国政治发展,始终坚持在推进政治发展过程中保持政治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发展的主要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深入推进我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提升我国政治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场取向的渐进改革模式已经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之一。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能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中保持着持续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与渐进主义的改革和发展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渐进主义的改革模式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和方法。学习与探索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改革的渐进变迁思想与方法,对于当前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社会管理与保障体制的演变,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乃至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都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波普尔“渐进的社会工程”的合理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波普尔“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从中提取一些合理因素.第一.波普尔注意到人的主体地位,蛤予人以足够的重视.第二,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渐进的社会工程”与“暴力革命”并不完全冲突.第三,波普尔“渐进的社会工程”从微观角度阐述了社会发展,含有辩证发展的因素,并强调了任何社会理论的不完善性和发展的必然性,指出了社会科学理论永远是个开放的体系.最后,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阐述波普尔的这一理论对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学术史的非政治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玉立 《云梦学刊》2008,29(4):15-17
同以往学术史相比,当代中国30年学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改革意识和开放意识.这是因为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离不开学术界的影响.离不开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贡献,学术在一定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推进了改革开放.但与现时代要求相比,学术上的贡献显得不足,主要表现是学术研究还不能深度介入改革开放,不能深入改革开放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深层结构.这不能说不是改革开放30年学术史的一个弱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用于指称"违宪审查"的相关用语以多样歧异的状态存在,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其中无疑蕴含着违宪审查制度的中国特色及其生成实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中三个主流用语"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和"合宪(性)审查"在历史进程中重要性的递嬗,来审视有关"违宪审查"研究在中国的话语策略及其实践动机,并剖析其所对应的制度变革以及背后的复杂意味.自1982年现行宪法制定时期起,直至20世纪末期,主流学说主要使用"宪法监督"这一用语,一方面去界定自己国家的制度,另一方面又以这一概念作为一种视座去囊括各个西方国家所采用的各种模式的违宪审查制度.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受到国外的影响, "违宪审查"一词逐渐在中国的学术界确立了稳固的主流地位.但违宪审查制度在中国所遭遇的理论与实践之难题,使得有必要刻意隐藏该制度的"牙齿".在此背景之下,"合宪性审查"这一温和的用语就应运而生,并在默契之中逐步扩大着共识.  相似文献   

20.
中印两国均视"中央与地方关系"为重大课题,而向地方放权更成为两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焦点话题.两国都试图在政治架构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渐进模式",并对经济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与调整,而具体思路便是"财政联邦主义"这一共同的分权逻辑.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三:首先,分权具有信息优势;其次,分权有利于形成竞争;最后,分权有助于改革的推进.这一思想是中印两国的改革精英们共同的追求,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他们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主动达到这一目标,将发展经济的权力还给了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