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魏开琼 《浙江学刊》2012,(4):197-203
本文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口述史的发展历程,围绕妇女口述史的界定、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论立场、妇女口述史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妇女的个人记忆四个主题呈现当前妇女口述史研究的一个侧面。文章列举了当前妇女口述史在图书出版、项目和课题研究上的情况,指出当前中国妇女口述史研究较多集中在史料学阶段,在以妇女口述史料治史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3.
李宝梁 《社科纵横》2007,22(7):113-114
现代口述史的兴起得益于人类记载历史的手段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人对过往历史和当代所经历事件的一种文化自觉。现代口述史远超出传统历史学范畴,作为一种历史叙事和社会记忆,不仅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更可贵的是通过口述的研究方法,真实记录下不同时代所发生的变化,为后人重温历史,从中分析提取有益的经验或教训提供丰富翔实和可以考证的历史资料。开展口述史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口述史的真实性;要面向民众,多视角地反映各种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历程和规律;尽快建立起口述史工作规范;善于总结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更好的开展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4.
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已被应用于诸多学科,但在文学研究领域,作家口述史研究的独特价值和主要功能尚缺乏明晰的阐述.借鉴学术界影响甚大的集体记忆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透视1960年前后的中国作家邵洵美"狱中嘱托"事件发现:运用集体记忆理论有益于探究社会框架对作家记忆效果和口述方式的规约作用,参考文化记忆理论有助于理解作家口述效应与身份认同机制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5.
十多年前定宜庄曾发表过口述史著作《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近来她又出版了《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并合作主编了《口述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在内地众多涉猎口述史的学人中显示出她特有的实践性.她治史不囿于案头,而多有田野与文献的互动,如她主笔的《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历史文献、人口统计与田野调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即是一例.这里,我们尝试以《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为主写些阅读后的感受,与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主要论及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 ,对众多西方社会学家的有关论点作了评述。与此同时 ,文章还涉及到后实证主义、常人方法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7.
结构性风险与知识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万里 《探求》2003,(1):31-36
当今社会作为一种知识社会,存在着结构性风险,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这种结构性风险的重要来源,因此今天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建构知识社会(特别是科学技术本身)时应该充分估计风险因素或者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面向大众的历史学——口述史学的社会含义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性是口述史学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同时又是该学科内部最为活跃的促动因素。口述史学是一门名符其实的面向大众的科学,其社会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史学研究的大众化趋势和发展动向,体现出一种重返人文的传统。口述史学社会内涵的所及范围相当广泛,它同时也是口述研究的中心内容。在“大众应用”等问题上,口述史学与整个历史科学的研究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10.
张晔 《学术交流》2015,(4):170-174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其社会责任意识在思想意识层面的建构,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密切相联,是对客观存在着的社会责任的反映。高校教师因其社会地位和角色定位,决定了社会责任意识的建构应遵循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的理性认知、遵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启示以及对客观的现实社会生活深切地感悟体察等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闫志刚 《社会》2006,26(1):23-35
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并产生了许多经验研究成果。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异于对社会问题的常识性理解和传统的研究视角。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题不是“有问题的”客观事实或状态,而是这些事实或状态被宣称成为社会问题的活动和过程。经由这些活动和过程,社会问题建构性地存在着。本文通过与传统社会问题理论的比较,着重探讨建构论所进行的社会问题新的理论研究转向及其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时70年,经历了起步、挫折、恢复和腾飞四个历史阶段。在宏大的国家叙事的历史画卷上,如果缺少形色各异的个体补白,所有的历史都将是灰色的。洛阳工业基地和贵州"三线建设"基地的建设者们对当时的工作和生活都保有深刻的记忆,根据他们的回忆可以梳理出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集体记忆的建构逻辑,尤其是历史"既视感"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由此揭示出命运共同体视野下工业化叙事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干内容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这不仅因为在区位结构上乡村占居绝对的多数,而且因为乡村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任何细微变化都显示了现代性因子在乡村社会的扩展。本文作为研究论纲,概述了“经验中国50年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课题研究的视角、内容和方法即以杭州萧山义桥等6个行政或自然村落个案研究为基础,以村民日常生活为研究的视角,以现代性在村落与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与扩展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以“质的研究”和文献分析、村民访谈、社区观察的有机融合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希望通过对村民日常生活世界,诸如上学、做工、当兵、经商、办厂、纠纷、通婚、分家、送礼、拟亲、游戏等50年的追踪描述、解剖、透视,观察村落中居民与社区、市场、城市、国家的互动,阐释乡村中国现代化的变迁、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抒历 《社科纵横》2011,(11):90-92
青年农民工在社会化进程中建构起来的社会支持网与其父辈群体相比,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其摆脱经济困境,更重要的是谋求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自身价值。而社会支持网支持者的缺失,使预期发展未能获得足够的物质、精神支持和认同需求,反而导致现实困境,进一步引发犯罪。因而,需要从多维度构建起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  相似文献   

15.
从学术话语的本质出发,阐释社会学术文化观念和社会建构论思想。把学术文化当作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离散的语言技能,恢复了社会语境对于理解和重构学术文化的重要性。社会建构论认为,学术知识,乃至社会现实本身,是通过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用话语构建的。学术话语并不是客观现实的表征,而是个体之间的对话。学术话语不仅在学术共同体中构建知识,还代表不断地寻求学科的地位和声望。学术话语研究必将对政治、经济语境和国际学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大陆社会工作发展的"标兵"。与此同时,深圳市专业社会工作者流失比较严重,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逐年攀升。伴随着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如何看待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建构过程和遭遇的"重重危机",已成为我们必须追问的问题。本文试图在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下,去探讨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工作机构、同工、居民等各种社会力量,是如何与社会工作者自身一起建构和形塑了社会工作者群体的身份认同,以期通过这些考察与探讨,去了解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现状,并希望从此角度去理解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提出改善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现状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试论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推进,中国公民社会迅速崛起,并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社会不仅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议题,而且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辩证法中,对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向来存在着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分野。本文从媒介发展的角度选取了一些案例,来具体辨析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它们是整体互动的,同时也论证了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自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蕴含的历史超越性要求重新审视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以完善共同富裕理论并为共同富裕实践提供新思路。当下共同富裕实践的主要约束条件是基础结构性张力和主体结构性张力,因此需要推进中国社会建设实践从支持型到建构型的历史转型,为财富增长效率的可持续性和财富分配公平的全面性提供逻辑基础和实践保障。建构型社会建设实践应包括财富增长效率的社会条件体系建设和财富分配公平的社会条件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前者包括稳定投资预期的社会条件建设、稳定消费预期的社会条件建设和稳定出口预期的社会条件建设;后者包括初次分配兼顾公平的社会条件建设、再分配突出公平的社会条件建设和三次分配优先公平的社会条件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外福利污名缘起的追溯,对已有福利污名研究存在的分歧的梳理来提出我国福利污名的研究,同时主要通过对浙江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调查,分析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福利污名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福利污名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