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代文献中记录的与孔子相关的"巧女"故事,大致有《孔子与浣女》、《孔子与采桑娘》及《孔子遇路妇》等三种;近年完成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记录了多种与孔子相关的"巧女"故事。这些传说讲述了发生于孔子与智慧女性之间的故事,故事中的女性主人公表现出过人的才智,为孔子钦佩、赞许。孔子传说中的"巧女"故事,由于传播的时间久、范围广,所以积淀着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文化观念。就其表现的主题看,上层社会思想家通过其宣扬礼教思想;社会中下层则借以肯定或赞扬女性的智慧;进入现代社会后,普通群众讲述的该类故事则在肯定女性智慧和劳动者自身价值的同时,还有了批评或贬抑孔子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尚毅 《中州学刊》2004,(3):126-128
民间巧女故事一直流传于中国各民族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男尊女卑传统里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巧女故事数量多,内容上也可分为多种类型;并且在艺术特色上,不同民族、不同内容类型的巧女故事却有着多方面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女性直销从业人员的追踪研究,在理性与非理性的视角下分析社会变迁中女直销员的职业选择与流动。研究发现:直销行业中的文化场域对女直销员有很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对她们的非理性选择有重要影响;女直销员之间的微观关系是直销运作模式的宏观体现;她们的职业流动与选择的动机没有直接关系,但与目的有直接关系,从理性或非理性到理性是其职业流动的逻辑;直销的场域、运作中的熟人关系和女性就业本身的弱势地位共同建构了她们职业流动的困境,使其很难实现经济理性和价值理性上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大学期间是女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和完善时期 ,在这一时期她们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和道德修养 ,还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 ,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学业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 ,根据女大学生所处的生理、心理变化的交叉时期的特点 ,采取有针性对措施提高她们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兴趣 ,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试论贫困女大学生帮扶体系的构建——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绍梅  李艳 《学术探索》2007,(1):141-144
贫困大学生已成为当今高校的一大突出问题,亟待有效解决。贫困女大学生作为贫困生中的一部分,有其特殊性,她们通常表现得更为脆弱、封闭,并且缺少勤工助学的公平机会,她们的贫困可从社会环境、家庭经济、教育体制以及个人方面去溯其根源。为了实现我国“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工作目标,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本人应形成合力,建立起一套有针对性、长效的扶持体系,帮助她们顺利完成学业、发展成才。  相似文献   

6.
王东 《中州学刊》2006,(5):208-210
长征中的女红军以特殊的革命意志,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了壮丽一页。她们不仅是英勇的战士,而且是红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在鼓舞士气、宣传群众,在救死扶伤、给养筹运的各种后勤工作中,她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作为同龄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对爱情的不同体验、不同选择,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与成才,更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社会风气的导向,甚至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文章以福州大学城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的三个年级各100名女生为调查对象,分了其恋爱观、婚育观。其恋爱观、婚育观理性、现实,趋于成熟;理想化的成份渐渐褪去。对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理性思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中的女大学生多为“90后”,她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想,但由于受到我国长期以来“男尊女卑”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认识难免出现偏差.文章围绕“迷”与“乱”二字,从平等意识、差异意识、协调意识三个层面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进行了探析,提出了重构女大学生性别意识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今的两部长篇小说《喜欢紫色的女人》和《紫色梦幻》,既能独立成集,又互为姊妹篇,故事铺陈一脉相承,紧紧围绕着肖平、肖娅姊妹的情感纠葛脉络展开,以特定的网络生活为切入点,从女性神经的细微处,探寻网络时代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解析和诠释,歌颂凝重庄严的婚姻圣殿,含蓄委婉地劝诫在情感中处于彷徨和游移的人们,用人性中的阳光和正义向读者敞开了一处鲜花盛开的院落。作者在作品中力求再现网络时代原汁原味的女性心理,还原她们丰富变幻的情感世界,寄托了厚重的人文思想,为文学创作中对特定时代女性心理的探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唐朝女冠诗人是唐朝社会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她们生活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但政治开明以及道教兴盛的特殊环境让她们获得了较多的自由,从而使她们创作出不同于男性诗人和一般女性诗人的诗作,在文学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4):124-131
唐代晚婚是一种社会意识,通过分析社会实际及墓志中女性的婚姻实态,可将当时女性晚婚年龄定为24岁及以上。墓志中的这些晚婚女大多出身良好、家境优越、知书达理、身体无恙,所嫁理想。皇室女晚嫁主要因宫廷政治斗争以及战乱的波及。其他晚婚女则多因自身择偶时间过长,高门和良士是其选择的标准,她们自身的优越条件以及当时宽松的社会环境是其晚嫁的基础和条件,同时男性对仕途的渴求以及蓄养姬妾的风气又促使他们愿意接纳晚婚女。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繁荣发展的经济文化为大学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伴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倡导多渠道成才的社会环境背景下,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潮流。目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健全,大学生创业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尤其对于女大学生来说,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她们的创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关注女大学生创业,正视她们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为女大学生创业成功助力等工作就显得刻不容缓。通过研究分析,在资金支持、政策支持、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市场环境等方面寻求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常驻使节尚未产生的古代世界,和亲女作为某种替代性的常驻使节在一定情况下弥补了这一不足.和亲女之具有常驻使节作用,体现于其具有持节出使之身份和庞大的陪同使团,她们通过常驻于和亲国之日常活动了解和掌握该国的国情和动态,为朝廷决策提供情报和建议,乃至直接参与谈判、斡旋等使命;她们还发挥女性之特点和优势,通过繁衍后嗣,将和亲效应从时间上延伸,空间上扩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机智人物故事.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地区的作品,大都具有比较浓郁的幽默情趣.以善于营造诙谐风趣的喜剧氛围见长。每当人们接触我国各民族机智人物故事时,就能够自然而然地领略到其中的幽默情趣,得到艺术享受的愉悦。可以肯定地说,幽默情趣是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是中国机智人物故事足以抓住听众、读者,征服听众、读者,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论女大学生违法犯罪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大学生违法犯罪数量持续增加,危害性大。研究和探讨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征、成因及防范措施,不仅可以填补长期以来女大学生犯罪未列入女性犯罪学的理论空白,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还能使女大学生远离邪恶、全面提高其素质,发挥她们的社会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在彩色缤纷的壮族民间文学艺苑里,机智人物的故事是一枝奇丽的鲜花。它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壮族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珍品。机智人物的故事,是在壮族地区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产生的。它是土司、流官、财主和贫苦的农民阶级这一主要矛盾在观念形态上的特殊反映。其所以特殊,就在于贫苦的农民和土司、流官、财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御斗争,是通过艺术虚构的故事形式表现出来的,以表现故事主人公的“机智”为其最突出的特点。它反映了壮族贫苦农民的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为研究场域,针对当地女性通过运用"女书"书面文字媒介传承她们对平等、独立、自尊的吁求与践行。从女性主义视角诠释"女书文化"这一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特性:多民族互动背景下女书文化的多元性,女书作品彰显出女书文化的开拓性和女书传承中女书文化的能动性;而女书文化的这些特性则缘于女书流传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重要部分。不同群体因所处的位置各异,势必形成 不同的幸福观,女大学生也不例外。研究她们的幸福观对于高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对她们的人生观教 育和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基于此,通过对重庆市五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统计调查研究,揭示女大学生的幸福观 现状,指出其存在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19.
广西高校女大学生婚恋价值取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广梅 《广西社会科学》2004,(9):103-104,107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正确与否 ,不仅影响她们自身的成才 ,更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风气的导向。在对当代女大学生各种婚恋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正确对待两性感情、建立女大学生爱情中的主体意识、正确处理家庭幸福与个人幸福的关系等几种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中狐女和鬼女所占的篇幅比重较多,阳光明媚的狐女和凄美哀怨的鬼女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狐性和鬼性在她们身上得到诠释,但她们又具有人性,而且个性迥异.这种狐性、鬼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使狐女、鬼女的形象更加丰满深刻,而两者形象的塑造,则往往是为了满足落魄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不仅体现了一生穷困潦倒的蒲松龄的美好心愿,更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的共同理想追求,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暗含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女性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