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万杰 《学术论坛》2012,35(8):57-61,209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曾是世界社会主义左翼力量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斯大林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对世界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层面,斯大林思想都推动或制约过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大演变。全面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建立和采取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关系到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还关系到其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巩固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就开始了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他试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合作制以及能够容纳多种经济成分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新经济体制,来打通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由于列宁过早逝世,他没有能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一任务大体上是由斯大林完成的。斯大林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包括:单一的以…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世界格局变化的新特点,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务实的对外战略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非资本主义道路"等,涉及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民主国家的关系。这些思想和理论观点是对马列主义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具有许多局限性,在苏联史和国际共运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俊 《江汉论坛》2007,2(7):18-20
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前期,苏联人民甚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斯大林产生了严重的个人崇拜.从时间这一纵轴上来看,当时苏联国内外人民对斯大林的崇拜,是以俄国的专制主义和封建崇拜的历史传统为基础的,是苏联当时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结果.从当时苏联社会情势这一横轴上看,人们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由当时的特殊国情及社会主义建设状况和斯大林个人的偏好等多种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孟宪平  姚巧华 《理论界》2007,43(6):172-174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即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在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等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由一种科学的学说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发展,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事件之一,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乃至千年来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思想家。 随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运动的需要,50年代初形成了以斯大林理论、观点、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份。这一学科,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经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不可讳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几十年来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特别是近十年来苏联的解体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急剧变…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联共(布)中央尤其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积极发展民族文化,苏联的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在民族文化发展问题上也有失误,苏联民族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偏差.总结斯大林时期苏联民族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建设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走出误区——“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由于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一开始即存在误区,把马恩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特别是第一阶段)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硬套到经济技术文化相对落后的苏联,把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制度误作为可以超越现代文明,结果导致战略选择上的严重错误,僵化的体制模式妨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至少应从斯大林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得到两点重要启示:一,现实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任何超越社会阶段的认识和实践都将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的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俄罗斯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研究苏联的历史,必须研究俄罗斯东正教。东正教在苏联战前历史中,一直处于被压制被打击的地位。卫国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改善了同宗教的关系,实现了政教关系正常化。战后,斯大林没有重回战前的宗教政策,而是继续战时的宽容宗教政策,主要是因为以东正教为代表的各宗教,在苏联当时的内政外交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斯大林主观上意在利用宗教实现其大国主义目标,客观上却开创了和平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一种新的政教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主题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共处和斗争,从军事转到经济,从战场转到市场。在经济因素越来越成为首要的关键因素、经济优先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的情况下,两种制度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互比优越性和吸引力。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心也发生了从革命向建设的转移。苏联东欧演变的深层原因在于苏联模式的特点是强烈的战备体制,根本适应不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邓小平理论抓住了世界主题转换的机遇,系统地解决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它标志着社会主义正由适应以战争与革命为世界主题的早期阶段,进入到适应以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主题的、社会主义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成为苏共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出发点。这次大会也推动了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深入思考,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由1956年前的全面肯定转向深入反思。苏共二十大后的一段时间是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揭示得最系统、最完备的时期,这与苏共二十大的背景有关,但毛泽东在反思中又维护了这一模式。由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与苏共有不同的看法,这次大会不仅成为中苏分歧的起点,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初,引发了中苏之间的一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肯定下来的。在这部著作中,斯大林不仅对这个规律的意义作了说明,而且还对这个规律作了表述。对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我和我国一些经济学工作者一样,一开始就认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对在斯大林直接关心下编成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写成一部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一个一个地予以表述的文集,也认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的这种看法是很自然  相似文献   

13.
自十月革命胜利至今,社会主义事业在20世纪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里程。总结历史,尤其是苏东剧变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计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于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正确与否,而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向题就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两次较为成熟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一次是20年代初,列宁在其晚年的革命实践中,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思考及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次是80年代前…  相似文献   

14.
<正> 苏联在1935年到1938年间,开展了一次肃反运动,惩办了一批反革命分子,这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扩大化,给苏联及整个国际共运带来了十分深刻的教训。扩大化发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包括客观的、主观的方面。其根本的社会历史原因是由于国内外敌人的破坏,但斯大林主观上的失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本文仅对此作些分析。一、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估计是肃反扩大重要理论依据应该指出,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及其它剥削阶级的斗争。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当苏联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失时机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把这些反映在宪法之中。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明确宣布:苏联社会“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但是,斯大林对剥削阶级消灭后阶级斗争的状况和特点缺乏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一年斯大林同志在写给《经济问题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意见中,提出统一的世界市场的瓦解与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形成问题。从那时起,两个对立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论研究在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里广泛流行。斯大林的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在实践上也已证明不是实事求是的。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跃前进的时代,两个世界市场对立的观点既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争取加快发展经济的要求。对我国来说,过去随声附和一面倒,是长期以来受斯大林观点的影响,对西方国家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推迟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本文试对斯大林的世界市场观点,从理论上作一探讨性的研究。 一、关于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提出 斯大林同志关于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是这样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经济影响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结果,应当认为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紧瓦解。这个情况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和其他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却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和苏联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和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立。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1936年,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同时,宣布在苏联必须坚持和巩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却忽视了由于经济文化不发达,新国家仍然可能产生官僚主义、特殊化和腐化等弊端;忽视了新国家的不成熟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难题;忽视了由于分工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成员存在着蜕化为新的统治阶级的客观可能性.其失误的思想理论根源在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在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偏离.  相似文献   

17.
潘正祥  许正华 《理论界》2008,(8):194-196
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苏联的国力在短期内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的巨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的背后,斯大林的许多行为对苏联人民的影响是深刻的,亦有负面的。探析斯大林各种行为对苏联社会心态造成的影响,可以发现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心态方面建设的得失,也能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孟捷 《人文杂志》2022,(6):22-27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一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著作。今天看来,斯大林的这部著作一方面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一种为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最大功绩,是将生产关系界定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联系生产力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然而,斯大林的失误也存于此。《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虽然试图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却回避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成与生产关系(所有关系)变革无关的,单纯表达手段(生产力)与目的(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间联系的抽象规律。毛泽东等人对斯大林的批判性反思,一方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超越,另一方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斯大林之商品观比较赵子忱,赵学清在1956年我国所有制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他曾联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认真研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发表过...  相似文献   

20.
现在,在部分同志中存在一种观点,认为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内涵”、“内容”,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这是把苏联模式、斯大林体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国外有识之士所说的“中国模式”相混淆,把两种不同社会主义模式框架下概念字面相同、而却有着完全不同内涵的东西混淆了。对此,我们是应当分辨清楚、不能含糊视之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