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转移人口能否实现自由及稳定迁移是一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其社会融合是落实我国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笔者以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社会融合的制度框架,并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品的供给进行多维度的路径设计,力求多措并举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增强其城市融入意愿与融入能力,从而以实现人的融合为突破点,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再以城镇人口比重而是以综合发展水平来衡量。对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综合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停滞型。在空间分布上,除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以及山东省的济南市和青岛市等大城市外,其他城镇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人口城镇化综合水平较低。针对人口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下降和停滞的城市,结合其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新型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城市蔓延,形成"城市二元结构"。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应做出相应改变。人的城镇化要求城乡人口平等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服务在供给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匹配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因而,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分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困难,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以确保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提升女性劳动人口比重和人力资本存量能够大幅度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的现实已基本形成,城镇从业人口中女性人口比例也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河南省女性人力资本存量低于男性人力资本存量,妇女职业生涯具有的非连续性特点造成的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下降,以及女性人力资本的市场收益率低于男性等问题,使女性人力资本开发受限。因此,应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形成有利于女性职业发展的环境;完善和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补充女性人力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女性劳动力人口质量;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不断加大河南省女性人力资本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格局已趋于终结,一次人口红利正逐步衰减,将来要想为经济高增长提供人的支撑,就必须转向二次人口红利开发,着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在这一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借鉴美欧日韩等国家二次人口红利的开发经验,我们发现,开发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是:延长义务教育,强化职业教育,矫正高等教育,优化在职培训,加强健康保护,打破劳动力流动障碍。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新型人口红利视角,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全国272个城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就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在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以及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调节效应表明,人口流动有利于增强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空间溢出效应表明,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地理距离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产生了虹吸效应;城市异质性分析表明,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更有利于从人口高质量发展中获益;人口流动在工资水平较高的城市中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工资水平较低的城市中则有相反作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存在明显的城市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基于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份额以及通过提低、扩中、控高等过程来实现共同富裕两重挑战,阐释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根据新型城镇化的结构转型、人口流动、经济集聚、空间互动、公共服务五大动力机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目标—手段”链条,明确共同富裕目标下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战略要点和政策思路,提出新型城镇化需要以市场衔接适应结构转型、以制度改革推动人口流动、以城乡融合推动集聚经济、以城镇协调推动空间互补、以公平共享优化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人口红利,福建省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的,其效应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福建省是否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随着福建省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小乃至消失,在充分把握人口红利效应的同时,应从人力资本的积累、产业结构的转型、劳动力的流通、就业机会的创造等方面着手,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对人力资本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把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以往的依靠资本、土地、普通劳动力转向主要依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指出了人力资本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分配、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市民化水平、提升市民综合素质五条具体路径来影响新型城镇化,并且对其影响效应及机理做了相应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口红利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人口发展中形成的良好的人口年龄结构条件,通过劳动力、储蓄和人力资本等促进经济增长。仅依靠传统的人口抚养比衡量人口红利存在较大缺陷,通过就业人口修正以年龄界限作为划分生产性人口与消费性人口的缺陷,得到有效抚养比,再以人力资本为突破口,抛弃生产性人口的个体和时间同质性的隐含假设,得到能力抚养比。同时使用三个抚养比,对中国人口红利发展进行考察,发现中国仍存在一段时期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可以通过鼓励农村隐形劳动力转移,改革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深挖存留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同时需加快积累人力资本,努力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1.
"人口红利"的发展和吸收与当地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通过对陕西省人口红利现状、特点及不足的分析,指出开发陕西"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实现第二次人口红利,希望借助"人口红利"的影响,能够推动陕西的经济迅猛发展,帮助陕西实现"三强"目标。  相似文献   

12.
对人口红利理论发展的轨迹进行了梳理,结合人口红利期的判断标准对河南省人口红利期进行了界定,通过计算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出人口红利对河南经济增长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充分实现河南省人口红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从人口红利的两个显著特征,高劳动参与率和总抚养比的下降两个途径提出理论假说。以中国1993—2012年的第二三产业总比重、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ECM 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受到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共同作用;在滞后期内,第二三产业总比重的增加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扩大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及优化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为标准,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从三种类型产业集群的特点出发,结合我国区域城镇化的进程,分析了基于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并针对城镇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经验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重要的相互推进作用。采用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和协调系数测度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以来福建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影响关系和协调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长期上升的均衡关系,城镇化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因,但目前城镇化水平还远远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升高。基于此,提出了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会结构中出现大量新生群体,不同社会力量的拉锯,造成严重的社会结构断裂,使城市问题不管是从内涵还是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深刻变化,导致当前城市管理者在社会事务的解决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对我国目前的城市公共管理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当前乃至未来的城市公共管理变革的方向在于不断提供城市公民参与执政的空间,增强城市的民主氛围。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与产业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城镇化发展需要产业的有力支撑。农业大省城镇化本身有着许多特殊性,其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全国的城镇化进程。农业大省城镇化发展中面临诸多的产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现代化不足,减弱了对城镇化的推动力,非农产业不能充分吸纳就业,降低了对城镇化的拉动弹性。因此,农业大省在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时促进非农产业与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推动特色城镇建设,积极拓展乡镇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容量,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并需要尊重城市居民的切身感受。从居民感知视角,设计出一个以人为本城市的评价模型,以来自重庆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安居感、乐业感、社会交往、认同感和归属感五个维度、二十个测量指标构成的以人为本城市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城市以人为本属性及其程度的评价和测量。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于“产城融合”。城镇化建设并非只有“放弃农业,发展制造业”唯一出路可供选择,依托农业产业链构建,发展精品农业和生态农业,以涉农制造业与涉农生产性服务业为“增长极”形成区域内产业优化、环境保护与新型城镇发展协同演进,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方向。基于3个具有典型性城镇化演进案例的比较研究,证实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主旨,以“产业引导”与“生态友好”为发展导向来驱动新型城镇发展,有可能成为传统农业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可行途径。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良性发展依靠市场选择和产业定位,政府不应该成为城镇化的主导者和决策者。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物质条件,也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我国农村进入了一个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历史的节点上,中国的乡土文学创作在追踪社会变迁、书写乡土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敏锐地感应城市化背景下的现代转型律动,将叙事领域扩展到"农民进城"及传统农民形象的嬗变,关注"三农问题"以及人们在利益追逐中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而突破了中国乡土文学原有的叙事格局,实现了自身的转型与新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