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晏爱红 《东南学术》2011,(5):219-227
林则徐从道光十二年调任江苏巡抚以来,曾四次主持办理冬漕,对渐至积重的漕运弊端有着深刻认识。十九年七月,林则徐奏呈"体察漕务情形通盘筹画折",阐发了思考已久的漕务改革思想。林则徐主张改革运法,以"县督帮收"替代行之二百年之久官收官兑,旨在将官府权力限制在行使监管职能,而让运军与粮户直接接触以减少腐败。难能可贵的是,林则徐最先从制度层面上思考摒弃"官办"实行"商办",停止征漕而从市场上采买米石海运京师之类根本变革的问题。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留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完整体现他的漕务思想的奏折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后人,让人们得以借鉴其思想精华以观察今世,并从他个人的遭际体味改革的艰难。  相似文献   

2.
清嘉庆道光时期,淮盐“疲敝至极”,两江总督陶澍进行盐务改革,他在淮南裁浮费、加斤减价、严厉缉私、整顿销售,在淮北实施票盐法,取得成功。值得注意的是,陶澍改革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在经济活动中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重商用商,将商人资本引入经济领域。从陶澍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漕运、盐政和河工是清代江南地区行政事务中的重中之重、核心所在。陶澍通过个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江南地区的衰退。从总体上看,陶澍的所作所为,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漕政与国家稳定休戚相关,历代统治者皆极为重视.进入晚清,在官、吏、绅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把持下,漕政百弊丛生,不但漕粮征不及额,更严重的是,在漕粮浮收的重压下,底层百姓不堪忍受,屡屡酿成激烈的抗漕事件,严重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太平天国起义后,财政更为窘迫,社会矛盾激化,危局下,清王朝被迫整顿各地漕政.面对积弊深重的湖北漕政,巡抚胡林翼以圆融老练的政治手腕,一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漕务章程,通过清丈等方法抑制官员、胥吏、缙绅藉浮收牟利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则一本雍正朝耗羡归公用为养廉之要旨,采取将州县陋规合法化等举措,调整、平衡各方的利益,营造出“自上而下”的让利态势,促使湖北各州县顺利裁革漕粮浮收,达到了“取中饱之资,归之上下”的效果,使湖北成为有漕各省整漕减赋的典范,其为政之道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5.
陶澍是鸦片战争前夕我国杰出的政治人物,他抱有以天朝大国为中心,奉行怀柔远人政策的外交思想,同时主张加强海防建设,积极防范外夷入侵;主张正当的商业往来,坚决反对鸦片贸易,虽然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局限,但仍然是走在同时代前列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库的《陶澍全集》是我国第一部基本上名副其实的《陶澍全集》。本文概述了陶澍著作刻印和整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与陶澍 ,是清代道光时期 (182 1~ 185 0 )在江苏做官最久而且卓有成就的高官。两人有大致相似的人生经历 ,都关注民生 ,恤民爱民。他俩在江苏同心协力 ,救民疾苦 ,推行了诸如赈济灾民、兴修水利、灾年奏请缓征钱粮、推广双季稻、主张严禁鸦片等善政 ,对改善民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毅 《兰州学刊》2007,8(7):195-196,194
漕捐无论从嬗变过程,还是从收教来看,都是晚清江苏厘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税项.文章依据各种历史文献,首先对漕捐起源与嬗变的来龙去脉,详加梳理;进而估考其历年的收数.  相似文献   

9.
丁宝桢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1877——1886年他出任四川总督期间所进行的盐政改革,在四川近代史和晚清盐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丁宝桢的盐政改革主张和改革实践及其历史功过试作评述。  相似文献   

10.
陶澍在江南担任封疆大吏期间,适逢清王朝由盛入衰,漕运、盐法、河工三大政窳败甚深.于是,他辟设幕府,延请具有经世才能的人才入幕,对三大政进行整治与改革,取得很大的成功.陶澍幕府施行改革,兴利除弊,其形态和职能与专为幕主处理琐碎政务的清前期幕府完全不同,显现出新的特征,为当时第一个以经世闻名于时的新型幕府.陶澍幕府的出现标志着晚清幕府的发轫.  相似文献   

11.
朱梅光 《兰州学刊》2007,(2):180-182
方濬师受命编纂《洋务纪事本末》,其书未成.学术界对此缺少研究,论文利用直接和间接材料,详细考察了此书大致面貌,将此书置于当时社会外交史料编纂的大环境中考察,着重揭示出此书编纂特色,及其与《筹办夷务始末》之间优劣比较,从而凸现其在史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辞赋创作历经两汉之盛后,在三国时期仍未显颓势。同时,辞赋观念在继承两汉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变化。但目前学界对此期辞赋观念的研究重视在曹魏,而忽略了吴蜀。虽然吴蜀在辞赋观念上的整体成就不及曹魏,但它们推崇汉赋、重视辞赋的文采之美和政教功用,以及追求新奇的创作观等观念,均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3.
陆游诗尤其是其蜀中诗集中地表现出"兵魂"特征,传达出陆游杀敌报国敢为国殇的情感。陆游蜀中诗"兵魂"的表现既有现实的"兵魂"、历史的"兵魂"也有梦想的"兵魂"。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领域,陆游以"兵魂"为代表的诗作都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闫春 《兰州学刊》2008,(10):187-190
收录于《四库全书》的十部明代《四书》著作基本体现出明代《四书学》阐发深至、注重体认经义等特点。《四书大全》虽然是因为其负面影响而被收入《四库全书》,但是在历史上它的价值并非仪具有弋获功名之用,同时它也被当作宋元《四书》文献的集成著作来使用。  相似文献   

15.
实现改革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平稳和发展即满意,需要政府的合理抉择;而政府的有限理性则决定了合理的政府抉择必须是一个基于解决问题,采取合适试错方式的改革过程。解决问题要求政府通过信息分析,准确诊断社会状况,提出事前能为社会接受的改革方案。合适试错式改革要求有限理性政府通过试错式改革平衡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动态要求,掌握改革主导权。就迄今为止的中国改革而言,由于政府在试错式改革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了发展、改革和稳定三位一体的执政理念,时刻注意自己的抉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从而能比较满意地实现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6.
皇侃《论语义疏》成书于南朝梁武帝年间,南宋乾道、淳熙以后亡佚。清乾隆年间由日本传回中国,其真实性无庸置疑。在《论语义疏叙》中,皇侃对《论语》的撰集成书、"论语"二字的意义及"论"前"语"后的原因、《论语》的不同传本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皇疏不仅经注文并疏,兼存疑说,而且采用了"义疏"体的新注解体例。该体例在文体上采用了分章段疏解和自设问答的手法。  相似文献   

17.
侯马盟书的内容反映了春秋末年宗族解体的事实,而宗族的解体则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宗法制的周人传统在战乱频仍中逐渐走向消亡。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宗族的解体并不是突然分崩离析,盟书仍然强调效忠“宗主”,还提到“宗人兄弟”,说明这个时期宗族的外壳还在,只是它的本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春秋末年社会结构演变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8.
苏轼"蜀学"与程颐"洛学"在思想领域中的对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漆侠 《河北学刊》2001,21(5):76-82
元祐更化后,反变法阵营发生分裂.蜀、洛两党交恶,矛盾公开化.两党交恶,表面上看源于权力之争,而更深层原因则在于"蜀学"与"洛学"在思想领域里的尖锐对立.作者深入分析了苏、程两家对<中庸>这一儒学经典的不同认识与看法,试图阐明蜀学与洛学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形成对立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9.
王吉鹏  王敏 《殷都学刊》2007,9(4):154-156
《尚书》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的元典。深受古典文学浸润的鲁迅与《尚书》存在着难以割裂的或直接或隐晦的联系。首先,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从文学史学的角度对《尚书》进行了客观的考察和知识性的介绍;其次,鲁迅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六经"之一的儒家经典《尚书》自然被鲁迅信手拈来地用于多处作品之中;第三,《尚书》作为一部文化元典性著作,其中也包含了朴素的文艺观,它所提出的"诗言志"一说,对后代文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鲁迅对该文艺观也是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蜀汉人口数量锐减的问题。在蜀汉统治的地区,两汉时期的人口发展非常迅速,而到蜀汉统治时期却出现人口数量锐减以及人口发展十分缓慢的问题,其原因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