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犍陀罗是佛教造像的源头之一,在这里创造出大量的佛教雕塑作品,其中佛本行故事占重要比例。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较大的皇家石窟群,第6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其中有30多幅佛本行故事保存。文章选择其中18个故事情节,进行初步分析,找出其与犍陀罗雕刻在图像布局、表现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8-42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发展,逐渐本土化,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宗教。辽金政权建立伊始便重佛崇佛,大量修建寺院,不断赐给寺院土地、钱财。特别是对云冈石窟寺更为重视,多次进行修缮,并加以重视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佛教的发展,也为辽金时期民族矛盾的缓和、民族融合的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犍陀罗是佛教造像的源头之一,在这里创造出大量的佛教雕塑作品,其中佛本行故事占重要比例。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较大的皇家石窟群,第6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其中有30多幅佛本行故事保存。文章选择其中18个故事情节,进行初步分析,找出其与犍陀罗雕刻在图像布局、表现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杨俊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28-30,36
本文重点对云冈石窟的雕塑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希腊雕塑、印度佛教艺术对云冈石窟雕塑特点的影响。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阶段,其艺术特点上承汉代之雄浑,远袭希腊之宏伟、印度之华丽,体现佛教之平等,鲜卑之大度,下启盛唐之丰腴,完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5.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
本文重点对云冈石窟的雕塑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希腊雕塑、印度佛教艺术对云冈石窟雕塑特点的影响。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阶段,其艺术特点上承汉代之雄浑,远袭希腊之宏伟、印度之华丽,体现佛教之平等,鲜卑之大度,下启盛唐之丰腴,完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6.
员小中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37-41
云冈石窟从开凿起到主要洞窟的基本完成,无不与北魏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昙曜五窟"的开凿宣告了"沙门不拜王者论"的结束,而政治上的需求则引发了艺术上的创新和发展。皇室与社会民众的互动促进了佛教艺术世俗化的进程,并形成了云冈造像模式。 相似文献
7.
地处边僻,且交通不便,导致中国古代关于云冈石窟的散文留存下来的很少。但是到了民国,云冈石窟开始进入现代文人视野。他们以散文形式,或对云冈石窟的历史进行考证,或惊叹于云冈石窟的艺术之美,或惋惜当时云冈石窟之毁坏,这些散文弥补了中国古代关于云冈石窟的文学作品亡佚的缺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8.
"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穆慧贤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6):56-61
北魏开凿云冈石窟始于文成帝兴安二年(453年),这项工程历时60余年,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昙曜能够在皇权支持下开凿石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全国各地的石窟开凿和佛教造像现象已经广泛流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均有热衷于佛教造像者,使开凿石窟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北方僧侣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融入佛教之中,对教义的变革迎合了皇权的需要,将皇帝地位提高到了佛的高度而受万民敬仰,同时文成帝将佛教视为巩固北魏统治的思想武器,从国家层面对佛教发展给予了支持,这也是石窟能够开凿的根本原因。师贤、昙曜等高僧精于佛教造像艺术,将天子即佛融入到造像艺术之中,迎合了文成帝的政治需要,同时为佛教的发展争得了皇权的庇护和财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王恒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24-30
源于印度早期佛教艺术和犍陀罗艺术时代的孟形龛形式是佛教石窟的基本龛式之一,云冈石窟亦雕刻了大量孟形龛以装饰佛像、菩萨像以及其他佛经故事内容。这些孟形龛形式不仅体现了艺术的继承性,更表现了艺术的创新性。通过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表现,我们看到了孟形龛在云冈石窟的多种式样。这不仅使云冈石窟的孟形龛式样更加丰富,加强了孟形龛式在装饰意味上的重要作用,而且使孟形龛装饰佛像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使其成为石窟壁面运用最灵活的造像龛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解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42-45
从云冈石窟女性供养人早、中、晚期造像的发式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汉文化对北魏时期审美特征的影响与冲击。这种变化不仅是当时北魏统治者主动汉化的结果,同时也包括着对魏晋遗风的崇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员小中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50-54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形图像应用广泛。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东渐,龙在佛教石窟艺术中同样表现非凡,充当八部护法之一的角色。云冈石窟中出现大量龙形图像与其皇家工程有关。它是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北魏民族汉化过程的产物,上承秦汉之风,下开隋唐之气,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解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9-61
北凉昙无谶翻译的《金光明经》广为流行,所宣扬的地神造像也随着佛教东传,对云冈石窟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神造像虽然在云冈石窟雕像的降魔品中并没有出现,但其形象在云冈石窟早、中、晚期洞窟中都有所表现,且雕刻成熟,运用自如随意,为以后地神的雕刻传承提供了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云冈石窟在佛学、考古、雕塑等领域探究颇深,本文则从较少涉及的文学和美学层面进行探讨,纵向对自古至今有关云冈的诗文进行美学分析;再从"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对话的角度来探讨雕刻与文学的碰撞、交融。 相似文献
15.
佛学自传入中国以来,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与儒学这样或那样地妥协、融和,云冈石窟的第9、10窟虽然表现的是佛教内容,但仍闪现出儒家“忠恕”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16.
从云冈石窟旅游文本看汉译英需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瑞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81-83
通过对云冈石窟景区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现状调查,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语法和拼写错误、翻译的不一致性及过度一致性、中国式英语以及对原文信息不恰当的增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旅游文本汉译英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云冈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现实问题较多,在营销意识、名牌塑造和市场细分上缺失较大。细分旅游市场、重视商品营销和把脉时尚审美是云冈旅游商品包装的设计策略。云冈旅游商品包装设计要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以大同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内涵,细分市场、塑造名牌,进行历史文化和本土元素的再生设计,这样才能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