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欣慰 《新天地》2016,(10):24-25
2016年元旦前,由意大利导演莱昂纳多导演的根据中国留学生与罗马老人忘年情谊的纪录片《虹与多丽丝》在意大利第八届电影节上首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奶奶,谢谢您的关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尤其是在当前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中国医生》《人间世》等中国医疗纪录片引起了现象级关注和热议.文章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探析了当前中国医疗纪录片呈现出的新的创作理念,即放弃明显的价值评判,给人们留下更多解读和思考空间.认为这两部纪录片有不同的叙事结构,《中国医生》是单一的客观视角,《人间世》则属于多元的交替视角.另外,这两部纪录片在解说词、配乐以及摄制的真实性原则方面也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位德国纪录片导演将尘封70年的往事拍成了纪录片,德国英雄的《拉贝日记》被搬上了银幕德国著名的纪录片情节剧导演雷蒙德·莱(Raymond Ley)在11月5日至7日,携带《拉贝日记》、《洪水之夜》、《出于对德国的爱——捐赠丑闻》3部作品来北京放映。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放映厅里,引发中国观众最大兴趣的,是展现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影片放映之后,观众与雷蒙德·莱展开了1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这部完成于今年的纪录片,仅在南京和北京的两所大学公开放映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故事化的制作手法被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所采用,如新闻、法治、科教节目等,纪录片也同样如此。从1993年《生活空间》明确提出"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以来,到现在的《探索.发现》、《敦煌》等,纪录片的"表现手法甚至比故事片更加充分",纪录片故事化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厘清纪录片故事化的发展脉络,探索它的演变规律,可以让我们对纪录片这个片种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会带来纪录片的不断创新,以这一社会规律为出发点,引出对中国30年来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概述;以《话说长江》和《远方的家》两部纪录片为例,并将二者放在时代变迁下多元文化背景和生态文明语境中,结合纪录片中的具体内容,对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变化加以分析;结合视听语言、叙事策略等理论,对比两部纪录片中具体的创作手法,剖析30年来中国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创新之处在于对两部纪录片的同地比较研究,对中国未来纪录片发展创作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
自然类纪录片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和审美文化底蕴,以投射到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境况和意义的探索.自然类纪录片遵循纪录片的纪录美学原则,采用多景别多角度的叙事视点,利用不同类型的镜头构建戏剧化场景,追求完整明晰的镜头视觉逻辑,以散文化的风格组织叙事链条,拥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眼光,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影像叙事.文章将结合雅克·贝汉的经典力作《迁徙的鸟》对自然类纪录片的影像叙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故事性纪录片《解放商丘》为例,讨论了纪录片成功的基本规律:精彩的故事是故事性纪录片成功的一半;鲜为人知、撩人心弦的情节是故事性纪录片成功的支撑;真实典型的细节是故事性纪录片成功的亮点。  相似文献   

8.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将鄂伦春人尊崇的山神建构为整个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山神树被砍伐这一影像意味着山神死了,这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影像化结构.山神这一文化符号附在孟金福身上,使孟金福具有了双重文化身份,由此形成了文化符号的人化重构--永恒性的神附着在一个67岁的老人身上,最终必然随着孟金福肉体的消亡而死去.因此,正是通过"山神"符号的建构、解构和人化重构,纪录片预言性地凸现了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被消解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历史纪录片由于表现手法的单一和沉闷往往在审美上缺乏一定的可视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历史纪录片从创作理念到表现手法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嬗变。其中,《复活的军团》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堪称中国当下历史纪录片的代表之作。大量的“情景再现”、唯美的电影造型以及生动的故事手法不仅成就了《复活的军团》,更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当下历史纪录片的发展新趋势。为此以《复活的军团》为例,以大众文化在中国当下的发展为背景,对中国历史纪录片在当下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1月24日,第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上,这部由中国导演王久良执导的纪录片《塑料王国》在新晋纪录片竞赛单元获得评委会特别奖。“此次获奖的纪录长片《塑料王国》可以说是一个故事(长达81分钟),产业状况则变成了人物故事的一个大背景。”在潍坊农村长大的王久良称,《塑料王国》这部片子,是对“外国垃圾在中国的处理”这一基本事实的深度调查。这个项目整体来说新闻性很强,但是对于纪录片来说,电影的艺术性也很重要,他也一直遵守其创作准则。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探索频道和我国《探索·发现》等纪实性栏目为例,论述了电视纪录片中的娱乐化走向。认为在娱乐化的旗帜之下,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定位与选择上刻意追求新奇性,在叙事策略上以设置悬念来强调故事性,由此使纪录片偏离了对现实生活的客观纪录,构成对纪录理念的冲击,危及到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我们不能不对它保持应有的警惕。  相似文献   

12.
宋哲 《国际公关》2022,(1):51-53
如何"小中见大",将百年风华以微纪录片的浓缩篇幅呈现?如何以个体的人物故事刻写一个党派或团体的百年历史?2021年,中新社用统战领域名人的鲜活故事讲述了各民主党派始终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峥嵘岁月.播发献礼微纪录片《大道同行——百年风华谁与共》.作为一部"火出圈"的融媒体产品,有专家撰文称"成了统一战线多党合...  相似文献   

13.
1929年,陈三立将手书《散原诗稿》一册送给新婚女儿陈新午作为纪念,现藏九江学院.《诗稿》封面题署《散原诗稿一》,扉页有散原老人亲题"此手稿付新午收藏散原老人"十二字.内容起1919年,讫1926年,除了部分被删诗歌外,其他诗歌已全部收入《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中.《散原诗稿》中保留了不少散原老人修改诗稿的...  相似文献   

14.
2015年,韩国KBS电视台推出新年特别纪录片《超级中国》,分别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等方面,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发展现状.这部纪录片在韩国掀起一阵“中国热”,收视率一度超过10%,被观众称为“了解中国的百科辞典”.在中国一些网站,制作精良的《超级中国》也获得赞声一片.  相似文献   

15.
2018年12月,陈晓卿带着最新美食题材纪录片《风味人间》回归,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叙事角度而言,《风味人间》依然采用板块化的叙事结构,结合了多种叙事方法;从视听语言的展现而言,注重展示奇观与仪式;最引人注意的还是《风味人间》的国际性探索,不仅拓宽了纪录片的深度,而且也为纪录片的国际文化传播指引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李秋生 《中华魂》2013,(5):26-27
《羊城晚报》2012年11月20日消息,位于河北省高碑店市西北107国道旁的“慈兴斋快餐店”对外“营业”3年来,已为路人提供免费午餐14.4万人次,食客以老人为主,140位老人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17.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英与白》,以其独特的拍摄视角、张扬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蜚声国内外电视界,但是当我们反观整个纪录片的时候,发现《英与白》中存有诸多人为的视觉技术痕迹,刻意而为的视觉技术编码,纪录片中所彰显的人为关怀似乎也成为了视觉技术隐喻的结果。在当下这样一个由图像、影像等所拼贴的视觉文化时代,纪录片《英与白》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的审视视觉文化现象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黎志兰 《老友》2012,(5):21-21
《老友》《老友》,老人之友。 知识宝库,蕴藏深厚。 《老友》《老友》,老人之友。 诗词书画,吐艳竞秀。 《老友》《老友》,老人之友。 专家指导,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9.
边文 《百姓生活》2011,(2):17-17
据央视《今日说法》2010年11月29日报道:昆明市独居老人张小余离世5年,躺在家中无人知晓。2010年10月26日,当拆迁的工作人员走进老人家门,早已去世的老人才被发现。  相似文献   

20.
电影《三峡好人》片尾的致谢名单中,有一个名字叫做李一凡,他与《三峡好人》的副导演鄢雨2002年拍摄的反映三峡地区拆迁现状的 DV 纪录片《淹没》,是贾樟柯眼中"近年来最好的纪录片",也是让贾樟柯创作《三峡好人》的灵感之一。虽然这部纪录片从未在中国公开放映,但却在2005年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最高奖沃尔夫冈·斯陶特奖,这也是该片拿下的第8个国际奖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