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年8月26日,韶关市西河镇马屋村举行食水工程竣工仪式。全村188户人家,户户贴上红对联,家家响起鞭炮声,一对威武的醒狮伴随着雄壮的锣鼓声翻腾跳跃,500多名村民个个笑容满面地聚集在蓄水池旁,欢乐的气氛比过春节还要热闹。在各家各户的红对联中,有一副写着“致富全靠共产党,饮水不忘引泉人“的对联十分醒目,充分反映了村民的心情。马屋村背靠沙山天子岭,天子岭半山腰有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由于山下建了个沙山水  相似文献   

2.
解缙巧对     
解缙是我国明代的对联大师。他少年时候读书用功,不但诗词写得好,而且善于对对联。有一次,父亲领他去游泳,把衣服挂在河边大树上,随口说了句“千年老树当衣架”,解缙应声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父亲听后,非常高兴。有一次,要过年了,父亲要他去求人写一副对联,他说:“待儿自己写吧。”他见对门曹尚书府内有一簇竹林,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一见,十分恼火:“我家的竹林,倒被他用来写对联!”随即命人把竹子砍去。解缙见此情景,马上在每一联下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  相似文献   

3.
羊年农历正月初四,在山西省翼城县西关村居住的78岁的老女婿高城景,骑着自行车到相距10公里外的王庄乡北丁村,为89岁的岳母李淑珍过生日,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4.
明朝时,江南有一个书画家叫祝枝山,他和唐伯虎、文徵明、周文宾被人们称为“江南四才子”。祝枝山虽出生于富户豪门,但却嫉恶如仇,常常替老百姓说话。有一年除夕,一个姓钱的财主请祝枝山给写对联。祝枝山想,这个财主平日搜刮乡里,欺压百姓,今日找上门来,何不借机奚落他一番!于是,他吩咐书童在钱财主家的大门和二门上贴好红纸,提笔在上面写了两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祝枝山写的对联表达的意思是:(居住这里的人——钱财主一家人)明天是春节好不晦气(晦气、倒霉),全年倒运(运气不好)很少有余财(钱)…  相似文献   

5.
岳母原来当过多年工会主席.每逢单位在节日搞庆典,她总是带领文艺活跃分子登台表演,载歌载舞.她开朗豁达,人虽到六十,面相一点也不显老. 去年初,岳母办了退休手续,小区有人打趣她:"咋这么年轻就退了?是不是被炒了呀?"岳母红着脸直摆手.夸她年轻,岳母心里倒是很受用,以此来敲打岳父:"看见常跳舞的好处没?跟我学,这样我们都年轻,彼此才般配."  相似文献   

6.
泽川 《山西老年》2014,(5):42-42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尚未称帝时,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戏班子的练艺场门前,见两扇大门上贴了一副奇怪的对联。这对联只有两个字,上联写了个“行”字,下联写了个“盛”字。  相似文献   

7.
楹联趣闻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楹联就十分喜爱。古人欣赏对联,一要追求字写得漂亮,二要讲究意义吉庆。相传,因王羲之笔势流畅,字体清新,一年春节之时曾连贴三次对联,皆被人揭走。一年,聪明的王羲之忽然写出了这样一副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邻人一见,无不摇头走开,自然没人再揭。然而,就是在元旦那天早晨,他挥毫又在两联的下边添上了几个字,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字样。人们无一不拍手叫绝。 古时候,还有一些写在楼台亭阁、名胜古迹的楹联,更是别出心裁,语颇隽永。山海关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日常所见的、最为普通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笔者把小对联引进语文课堂教学,教小学生学写对联、用对联,传承了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大语文观教学。文章分语文课堂对联教学的策略与教学后的思考两部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走近刘仲邦先生的“六茅斋”,展现在眼前的是两副颇有气势的对联。一副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张杰先生书赠的条幅,上写: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另一副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手书赠送于刘老的对联:竹报一阳转,花开四化新。展眼望去,刘仲邦先生的书橱里尽是有关对联的藏书、资料。谈起对联艺术,身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理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的刘仲邦更是滔滔不绝。 对联,又叫楹联、春联、对子,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耕耘于斯。如今,全国已有240多个对联组织,古老的对联文化得到了普及。刘仲邦钟情对联艺术,醉心其中,默默  相似文献   

10.
正这是岳母讲的一个真实故事。岳母叫白淑贞。周恩来总理第一次问她姓甚名谁时,因为她有陕北口音,以致让总理把"淑"听成了"素"。周公诙谐地笑道:"《白蛇传》里有个白娘子,原来就是你啊!"这事发生在1963年12月,地点是周总理出访非洲11个国家的第三"站"——摩洛哥王国。岳母那时恰好在中国驻该国使馆就职。一天下午,岳母在使馆走廊上无意中遇见了正在踱步的周恩  相似文献   

11.
我的家乡是广州市白云区棠涌村,村中心有一个公园,叫棠涌公园。那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是个美丽的地方。棠涌公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假山。我们沿着羊肠小道来到了假山前,看见假山上写着四个红色大字——棠涌公园。假山被一个湖  相似文献   

12.
妙读谐音联     
陆家仕 《山西老年》2014,(11):53-53
谐音联,是利用我国许多汉字的同音特点,在对联中形成一种谐音法。古往今来,这类谐音妙联俯拾皆是,读来饶有趣味。 唐朝有一个叫袁爱新的读书人,考中状元后,厌妻色衰,想纳新欢.写了一上联于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其妻看到,明白意思,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对联绵词的界定是"双音节单纯词",根据经典范畴理论二分法原则,由义同义近语素构成的联绵词被排除在外,有些外来词却符合双音单纯词的标准.联绵词成员的取舍成为联绵词研究的困扰,有些学者质疑对联绵词是"双音节单纯词"的界定.文章通过梳理传统语言学和近现代学者对联绵词的描述,发现联绵词除了具有单纯性特征外,还具有语音、语义和记录其文字形体上的联绵性,并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家族相似性、典型成员及范畴成员地位的不平等、边界模糊性和范畴成员的交叉性以及典型成员的变化,对联绵词概念和成员的归属问题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平仄。但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对联也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例如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后,郭沫若就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相似文献   

15.
今年39岁的李瑞花是吉县文城乡文城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自从20年前嫁到文城村以来,她孝敬公婆、团结妯娌,和左邻右舍和睦相处,深受群众交口称赞。尤其是近几年来,她细致入微地侍奉身患绝症的老公公,久病床前尽孝心,儿媳胜过亲闺女,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6.
楹联是贴挂在门柱上的对联,因其是展示于门外供人观赏的作品,因而更具有社会文化性质与公众性的审美作用。所有对联的体式皆以格律诗的平仄文字相对仗,并在上联句尾以仄声字起,而下联句以平声字收尾,构成严格的律诗联句,属于文学诗类中遵格律而不押韵的联句诗。因此不仅在体式上是诗,而在许多名联内涵的意指上,又特具主体的理性与情思的寄托与评量,特别引人关注,多是抒情与叙事合为一体并展示于外的诗。绝大多数对联字数较少,更见律诗惜字如金的精到。楹联是中国古今相续的民族文化,作联则最需要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素养和写近体诗的文化修养功夫。  相似文献   

17.
对联的源流、对仗技巧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的源流、对仗技巧及审美价值金天相(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对联又称楹联、楹贴,是书写或刻在楹柱、门框、墙譬、山石上的联语。对联也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且是我国特有的、艺术性很强的、雅俗共赏普及面极广的文学形式。可是多年来却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被...  相似文献   

18.
苏轼少年时,博览群书,文才显世。他在门前写了副对联: 读尽人间书, 识遍天下字。 不久,一个老者登门走访,带来一本书,问苏轼;苏轼竟连一个字也不认识,感到很惭愧。于是在对联上加了四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19.
王罡 《华人时刊》2012,(2):72-73
这幅八字对联当属红色题材,先后3次出版。线条以圆为主,苍健遒劲,潇洒豪逸,润枯互生。如此大尺幅的对联,林散之先生写得很少,可谓联中大件,藏家当宝存之。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宫观庙宇中的对联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道教对联数量繁多,涉及的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在众多的武当山道教对联中,讲"仙学养生"的对联占有重要地位.武当山道教对联所见养生智慧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性命双修、内丹修炼和动静互摄等四个方面.这些养生智慧不仅是中华养生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它可以给现代人治疗"现代病"提供宝贵借鉴;其对修身养性的讲求,有助于新世纪人们实现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