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末,上六年级的儿子带回来一项家庭作业: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一周内至少挣一元钱. 儿子的语文老师是本市"名师工程"的首批培养对象,一位德才兼备的女老师,在"爱就是智慧"的理念指导下实施着理想化的语文教育.把孩子交给她,我们很放心.这项别出心裁的作业显然是要孩子体验挣钱的不易,获得挣钱的体验,不失为一个好点子.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少时但得父母乐,老来自有儿孙贤"。据说,当年郑板桥被削职回老家前曾对送行的朋友说:"请你们回家把老人当孩子看。"这是要儿女用对自己孩子的呵护来对  相似文献   

3.
暑假里的"绿色食品基地" 在我的记忆里,北京最完美的夏天,是在我十来岁的时候.那时候虽然已经住进了楼房,但还是没摆脱在四合院里养成的整天不着家的习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都是这样,没几个是能在家里坐得住的.只要是放暑假的日子,您就看吧,整个家属院都是四脖子汗流的小孩在疯玩疯跑.另外,孩子放假,家里大人却还得上班.两个多月的漫漫长假里,我们都得自己琢磨着解决吃食、安全等等问题.现在回头看看,这种"放养"的生存模式,给了我们这些疯孩子更多的欣赏北京夏天原生态风貌的机会,更让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懂得了如何在群体中和睦相处,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自理的能力也比较强.  相似文献   

4.
在沂蒙山区,传颂着一位"傻孝子"的传奇故事:他从18岁开始,20余年如一日,以青春的代价,历尽艰辛,义务照顾9位孤寡老人,像亲生儿子一样替老人端屎端尿,帮老人看病抓药,为老人尽孝送终。请看——  相似文献   

5.
胡洪侠 《社区》2011,(14):6-6
刚刚出版的文化老人吴藕汀《药窗诗话》大可消暑。老人一生远离世事,将自己隐于书海,藏之笔端。先生去世前,许宏泉去嘉兴看他,见老人身边还堆放着《袁氏当国》等新书数卷。老人曾对秀州书局的范笑我说:“我死后,你们有了好书,帮我留着,放在我的书架上。”  相似文献   

6.
老人·家     
静一 《新天地》2017,(1):4-5
新年伊始,对天下所有的老人道一声:老人家,新年好! 老人家,老人家,老人即是家,家即是老人!老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你看,即将来临的春运大潮,无不指向同一个方向:家——一个老人所在的地方! 老人是一个家的根本 一个人不论岁数大小、样貌美丑、距离远近、成就高低、身份尊卑、财富多寡……只要老人尚在,在老人眼里就永远都是孩子.一个人可能同时兼具老人和孩子的角色,既是儿孙们的老人,又是老人眼里的孩子.每个人都会由年轻人变成老人家,而老人家也无不打年轻时过来,所以,尊敬爱戴老人,即是尊重爱惜自己.  相似文献   

7.
蒋秋生 《老友》2008,(3):40-40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把家中"宝"当做免费保姆,把理应承担的义务转移到家中老人身上。我们并不反对当年轻人为工作忙碌而无暇照料家庭和孩子时,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帮一把儿女,我们知道隔代亲会给老人带来天伦之乐,我们也理解老人"快乐"付出的宽容与无私,但我们更期待做儿女的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亲爱的读者朋友,看了本期特别策划,您有什么感想?抑或有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来函,我们热切期盼您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彭恢谋 《老友》2008,(3):39-39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把家中"宝"当做免费保姆,把理应承担的义务转移到家中老人身上。我们并不反对当年轻人为工作忙碌而无暇照料家庭和孩子时,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帮一把儿女,我们知道隔代亲会给老人带来天伦之乐,我们也理解老人"快乐"付出的宽容与无私,但我们更期待做儿女的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亲爱的读者朋友,看了本期特别策划,您有什么感想?抑或有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来函,我们热切期盼您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陆建新 《老友》2008,(3):41-41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把家中"宝"当做免费保姆,把理应承担的义务转移到家中老人身上。我们并不反对当年轻人为工作忙碌而无暇照料家庭和孩子时,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帮一把儿女,我们知道隔代亲会给老人带来天伦之乐,我们也理解老人"快乐"付出的宽容与无私,但我们更期待做儿女的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亲爱的读者朋友,看了本期特别策划,您有什么感想?抑或有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来函,我们热切期盼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黄瑛 《老友》2008,(3):38-39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把家中"宝"当做免费保姆,把理应承担的义务转移到家中老人身上。我们并不反对当年轻人为工作忙碌而无暇照料家庭和孩子时,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帮一把儿女,我们知道隔代亲会给老人带来天伦之乐,我们也理解老人"快乐"付出的宽容与无私,但我们更期待做儿女的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亲爱的读者朋友,看了本期特别策划,您有什么感想?抑或有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来函,我们热切期盼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秦鸣 《社区》2002,(10):7-8
时下,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年轻爸爸妈妈们都会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请个保姆。即使有老人帮着带,或是自己请一年的产假,也有很多家庭再请个小阿姨来帮助自己或老人,以应付体力与精力上的不支。将孩子托付给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的选择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孩子从小就从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中,模仿行为、学习语言、建立安全感与对人的信任感。因此,如何照顾1至3岁的婴幼儿,深深影响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保姆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那么,父母怎样选择适合的保姆呢?下面是几位经历过或准备请保姆者的谈话,对大家或许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时下很多老人帮儿女带孩子都不是出于自愿,有些老人甚至理直气壮地跟儿女索要“带孙费”。对此,有些人不予理解,认为老人索要“带孙费”是亲情变异云云。但笔者不敢苟同,反倒认为老人索要“带孙费”于情、于理、于法都行得通。  相似文献   

13.
申宝珠 《社区》2011,(14):53
下班后,看到三单元的老人无精打采坐在院子里。"大妈,今天怎么有空啊?"我关切地问。"牙疼,刚吃了一点药还不抵事。"老人捂着嘴巴,唏嘘。看得出,很痛苦。"那就休息休息。"我一边说一边准备回家。忽然发现老人身旁的簸箕、笤帚,"今天还要打扫卫生?""嗯,我歇会就干。"老人仍捂着嘴巴,恻隐之心而起。我说:"我等会来帮你。"  相似文献   

14.
美丽谎言     
《可乐》2006,(8)
有位女孩报名参加了"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所谓"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就是照顾一些身患绝症、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的起居。女孩照顾的是一位癌症患者,老人的子女在国外,但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反倒老人自己有不少积蓄。女孩去之前,医生告诉她,老人已经对自己绝望了,希望她能安慰他。每个星期六,女孩准时来到老人身边,和他说话,给他讲故事,并在护士给他打吊针的时候,帮他揉手臂。医生发现,自从女孩来了之后,老人的精神有了很大改善。他开始主动配合医生治疗,病痛发作的时候,也不再大喊大叫,而是默默忍着,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有了变化。医生为老人的变化感到高兴。但医生渐渐发现了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每个周末,每当女孩离开时,老人  相似文献   

15.
《社区》2008,(22)
利之说老人带孩子一举多得"老人带孩子有经验,比年轻人有耐心,我觉得挺好的。""现在找个满意的保姆太难了,由老人帮忙带孩子,省心多了。"几天来,读者纷纷对隔代教育的问题表示关注,对于帮忙带孩子的老人,年轻父母都心存感激。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中仅在小说开头与结尾出现的孩子形象实际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与老人桑提亚哥"硬汉"形象及小说"不言败"主旨的表现密切相关,也体现了生存本质、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及海明威写作的"冰山"原则.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年轻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和事业上,甚至于元暇顾及孩子和家庭,于是,许多老年人便主动地承担起看孩子的任务。天真活泼的孩子给老人带来了生命的活力,老人将自己全部的爱心、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孙子身上,把孙子当成心肝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然而,这种特别的爱一不留神就变成了无原则的溺爱,会带来许多的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老人对孙子的溺爱,又该如何正确处理祖孙之间的关系呢? 大多数的老人,年轻时忙于干事业,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照顾,如今退了休,有了大把的时间,却没有了必须要做的事情,于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孙子身上。这样一来,一方  相似文献   

18.
强江海 《新天地》2016,(2):16-17
时值国学大师南怀瑾逝世3周年之际,南怀瑾三子南一鹏写书立传,力图还原一个真实、平凡的父亲. 不让贫困在孩子心里留折痕 1955年南一鹏出生时,正是父亲南怀瑾生意失败,一家人挤在台湾基隆小巷的陋室中,有段时间家里三餐不继,父亲却始终面带笑容.一天,朋友送来了半袋米,然而父亲听说附近有户人家已无米下锅,马上把这半袋米送给了那一户人家.举家食粥,父亲端着碗对孩子们说:“别人遇到困难了,即使自己碗里只有一碗饭,也要分出半碗来帮助别人,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能帮的就一定要帮.”  相似文献   

19.
1951年夏天,北京"八一"学校放暑假了,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收拾好东西等着家里人来接。因为"八一"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军队干部或行政领导人的子弟,平常都住校学习,连星期天也很少回家。开学或放假时,孩子们除了学习用品外,还有被褥等生活用品,幼小的学生们自己背不动。所以有车的干部人家用车子接回自己孩子是很平常的。  相似文献   

20.
"废名圈"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派别,在新诗创作和批评方面均有独特的造就.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这一派圈子形成,同时形成了谈诗、讲诗、论诗的风气.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沦陷后的北平诗坛,北平沦陷区的教育、文化环境为这一派诗学话语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废名圈"围绕自由诗这一观念和理想,建构自己的新诗批评话语.这既离不开对当时新诗发展问题的正视,也离不开对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选择性继承."废名圈"新诗批评话语也是一种隐微的政治性话语.考察这一派新诗批评话语的生成过程和意味,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派的具体存在,认识中国现代新诗史和新诗批评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