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罚人吃肉     
一位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性情暴躁的将军(我理解有些像电影里的巴顿),他最讨厌的事情是吃肉。因此当他的部下出现错误的时候,他的惩罚手段是罚人吃肉,于是故意出错的人就越来越多。这当然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是这里面确实说明一个道理,激励与惩罚一样,你必须懂得什么是人家的需要,必须懂得怎样才能有效。近年来有一种现象,一谈到激励似乎就是论功行赏发钱。当激励被引进金钱的死胡同以后,把人刺  相似文献   

2.
引言:韩礼德是"神" 过去的20年里,在很多学术场合,我经常有幸应邀做韩礼德先生学术会议主题报告的主持人.记得2009年7月14-18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36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期间,我在介绍韩礼德做题为"Some thoughts on choice"的大会主旨报告时一开头就说,M.A.K.Halliday does not need any introduction. If there is anyone here who does not know or know of Professor Halliday,then he is in the wrong room.这句话说完后,全场响起了会意的笑声.我接着说 We read Halliday, just as we read Shakespeare(记得1997年10月在澳门大学召开的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nalysis期间,会议召集人任绍曾教授在介绍韩礼德教授时说过这句话).我接着还说,Halliday is a great man.He has changed the lives of many people,including mine,and because of him we have changed other people's lives too.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认识或了解一些名人,但配得上这样介绍的人应该是不多的.从这一点看,韩礼德不是普通的人,他是"神"!  相似文献   

3.
一起沉默     
韩寒 《可乐》2010,(7):6-7
英雄本色 磊子是我以前十分要好的朋友。所谓的要好。就是你要我的好东西我要你的好东西。我觉得这不是酒肉朋友的象征,否则一旦成了好朋友,就仿佛踏入空门,不准喝酒吃肉。 磊子长得很有人样,但他觉得自己跟人已经没有什么好交流的,每日抱着电脑上网。那时刚有一些搜索引擎,上网的人不多,检索出的成人网站很少。  相似文献   

4.
我是杭州人,道地的杭州人,但是我少小离家.我二十岁那一年,也就是五四运动的下一年离开杭州.以后种种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一直到抗战前夕,一九三六年秋我母亲去世时才秘密地回来过一次.这之后,抗战期间,我就在外面闯荡江湖,先是在上海,抗战时期在广州、桂林、香港、重庆,抗战胜利后又到了香港、新加坡.一九四九年随军回上海,忙忙碌碌,想回故乡看看也没有时间.直到一九五四年,才和谭震林同志来到杭州住了十来天,那已经年过半百了.以后就一直住在北京.“文化大革命”后,我回来过两次,一次是参加八一年电影“金鸡奖”发奖大会,另一次是浙江大学校庆,因为我是“甲工”毕业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最新发现,单纯吃素可能对大脑不利,那些不吃肉的人患脑萎缩的概率是吃肉的人的6倍。单纯吃素的人最有可能出现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因为维  相似文献   

6.
一次,董玉苓问张弘涛:"我一没钱,二没貌,比你大那么多,你和我结婚,你图什么呀?"张弘涛说:"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就足够了。要说我图你什么,我图的就是你的艺术,你的人品。"你能跟我过到头吗?"张弘涛没有回答,却把手中滚烫的烟头猛然扎向自己的手腕,以此表明决心。这让董玉苓非常震惊。……一天晚上,张弘涛又留在董家。都凌晨四点了,董玉苓见对面小屋还亮着灯,就披衣过去,看见了张弘涛刚刚写就的诗:"我悔前生缘未尽,爱得今世再相逢;婉幽梨园种红豆,云开月下两鸳鸯。"董玉苓一口气吟诵了好几遍,一股股暖流在胸中激荡……这是《北京纪事》1996年一篇名为《缘于艺术的忘年婚姻》文中的情节,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66岁的京剧名家董玉苓女士和25岁的张弘涛先生。这篇报道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怀疑和好奇的目光之外,更有着很多人真挚的祝福,因着这段情感真挚的"忘年之恋",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在每个读到此文的人心中蔓延着……  相似文献   

7.
周一海 《新天地》2017,(5):48-49
春风吹拂,我走出家门,赶赴一场农友间的会议.伴我随行的是手机里的知青群"OK老家". 这几年,微信群的兴起给我们日常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如今在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低头一族",看微信成为人们生活的一景.有人戏称,如今出门不带钱包可以,忘记了手机不行.一旦忘记了,就像丢了魂一般.  相似文献   

8.
70年前——1945年夏,我在北京市立第三中学高中毕业. 这一年是日本鬼子侵占北京的第8个年头.在沦陷区的中国老百姓,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绝大多数穷人,连棒子面儿也吃不上.市面上只供应混合面儿,黑乎乎的,据说是用豆饼、高粱、老玉米碾压在一起做成的.人吃了这东西连大便都很困难.尽管是这么难吃、难咽、难便的混合面儿,老百姓也必须排长队去买.不买这种粮食就得挨饿.当时大米已被列为军用,只许日本鬼子们吃,私运大米就是犯罪.  相似文献   

9.
据说中国电影、亚洲电影早已走向世界了.几年前我在慕尼黑时,一位德国女士告诉我《花样年华》她看了两遍,喜欢得不得了,《卧虎藏龙》出来后她又看了两遍.我理解她对"东方"、对"中国文化"的这种迷恋,我也了解许多中国的文化人是怎样迎合这种"国际口味",以打入全球性的文化市场.七八年前,我参加比利时的一个诗歌节时,一位记者采访我,她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导演的作品很中国化,而你的作品不是这样?"我记得我当时引用了博尔赫斯的话作为回答,这句话是:"即使穆罕默德不和骆驼在一起他也是阿拉伯人."  相似文献   

10.
到八岁时,我还不记得有谁曾经爱过或拥抱过我,一次也没有。但想想,在世上的八年中,头六年全是封闭在孤儿院里,这也就挺正常了。我认为被人爱或被人关心不算什么,因为那时我甚一直不知道世上还有那种感觉。  相似文献   

11.
劳骥 《中华魂》2017,(11):34-35
塞罕坝人历经三代、55年,以坚强信念与超常意志,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坝上荒原,建成百万亩人工林海。由此我们记住了奋斗拼搏的塞罕坝,更记住了塞罕坝人谦诚而博大的一句话:"我是一棵树!""我是一颗树"寄托了塞罕坝人的坚强信念。  相似文献   

12.
"人之为人"究竟何在,自古就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与勒维纳斯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海德格尔把人规定为"此在",而勒维纳斯则把人规定为"我在此".这两种对于人之为人的不同理解源自两种不同的视野:一是从人与存在的关系出发理解人之为人;一是从我与他人的关系出发理解人之为人.前者导致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存在的澄清;后者导致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他人的本质.这两种理解标志着西方思想在理解人之为人问题上的两种极端.  相似文献   

13.
食素拯救地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餐桌上的肉类原来是碳密集型产品。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人们每生产1公斤肉类,就会排放出36.4公斤的二氧化碳。不吃肉、少吃肉,成了环保分子的呼声。素食者的理由很多:健康、瘦身、动物保护、宗教信仰……现在又多了一条:拯救地球。不少生态科学家认为: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我在北京第九十六中学上初中.那时正值"文革"时期,我在上初二年级的第一学期时,学校组织我们到京棉一厂参加学工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 学工劳动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社会的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来说,感到十分的新鲜.我当时被分配到筒拈车间.我记得我们一共5位同学被分配到筒拈车间.当时是筒拈车间的工段长把我们接到车间的.我们5个人各有分工,可能工段长看我细细的手指像个女孩儿,所以安排我学接线头.带我的师傅是一位40多岁的、身体胖胖的女同志.她说话和气,待人热情.刚开始不习惯,我老是接不好线头,可她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我,直到我学会为止.纺织女工们工作是有定额的.为了不耽误时间,按时完成任务,她们接线头时不等机器停下、纱筒还在运转的时候就要伸手去抓.看着带我的师傅熟练的接线头动作,我非常佩服.可我怎么也不敢伸手去抓那飞转的纱筒.在师傅的鼓励之下,我一咬牙、一闭眼,手哆哩多嗦地就去抓那还未停转儿的纱筒,结果感觉手心一热,抬手一看,手心脱了一块皮.师傅鼓励我,别害怕,越不敢抓越烫手,要自己琢麽找巧劲儿,就能抓着不烫手了.  相似文献   

15.
2018年春节前的几天,我的留学生同学、好闺蜜张璐瑶从老家山西忻州到北京来玩.一是陪着好友来咨询整容事宜,二是想去协和医院配眼镜.作为"地主"的我当然要招待这位好闺蜜了.张璐瑶也是个闲不住的人——忙东忙西地在北京奔波了好几天,可以说是从西北到东南,把北京城走了个遍,刚到我这儿,还没呆上1个小时,就又想出门转悠了.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怀疑到只有“我在怀疑”这一当下最后的怀疑而不能怀疑为止,发现我在怀疑以我的存在为支撑点,由之而得出了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来看“我思故我在”,由于笛卡尔自我的经验化、实体化,笛卡尔的“我思”还没有达及自我的意会之知,不具有自我明证性的“是者”,近代哲学确实性的支点动摇了。萨特以“反思前的我思”来置换笛卡尔的“我思”,就是认为“我思”不是原初意识,不是那道始源性的“光”,没有回到事实本身、回到人与世界的最初关联。  相似文献   

17.
我谈一个稍微具体一点的问题,就是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这个问题在最近这些年比较突出,有一种说法叫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不讲信仰.因此觉得中国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有很大的悬疑.我在1987年出版的《价值论》中,曾第一次肯定了"信仰"概念.我主张,人的价值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这是任何一个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我在论文答辩时,人们主要怀疑这个问题,说你肯定信仰,是不是为宗教说话?我讲信仰和宗教应该区分开来的.二十几年前,我用信仰和宗教的区别来为人的信仰权利争辩;二十几年以后,我又要用这种区别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点辩护了.  相似文献   

18.
幸福无贫富     
那天,我来到一家快餐店,点了一份套餐,没滋没味地吃着。不久,来了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小男孩坐在了我的对面。 这是一对年轻的夫妇,穿着很旧的衣服但还算干净,他们面色泛黄,两人都是一脸的憔淬和疲惫。倒是那个小男孩无忧无虑,无拘无束。 他们点了两份汤面,服务小姐很快送了上来,这是珠海很廉价且常见的小吃。男孩见了汤面,兴奋地嚷嚷:“妈妈,我要吃、吃肉。” 女人轻轻地在男孩耳边说了一句什么,又  相似文献   

19.
"洛州无影"与"天下之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一部有关佛教史的名著,书中讨论到古代怎样测定时辰,其中有"洛州无影"一句话.洛州即洛阳,其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北,从天文的角度讲,一年之中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出现"无影"的情形.这究竟是错误,还是另有含义,长期以来成为问题.本文作者曾经认为这是义净书中的错误.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本文作者发现,在洛阳附近一处地方,确实可以见到"无影"的奇观.本文根据作者实时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认为这与中国古代把洛阳看作是"天下之中"的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20.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市场化·人文视野·信仰》.现在,我先讲-- 那是1993年夏天,算起来都快十四年了.当时文质受福建《教育评论》杂志社的委托,对我作了一次关于教育问题的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