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实人     
吴树 《今日南国》2014,(9):31-32
一 父亲去世3年后,你来到了我家.50岁的母亲需要一个老伴. 你是一个老实人。见面时,你深知自己各方面都没有优势-房子小、工资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而且刚刚结婚的儿子一家还需要帮衬,你诚恳地留母亲在家吃口便饭。  相似文献   

2.
钱双庆 《新天地》2011,(6):30-31
我——母亲最小的儿子,就要准备结婚了。母亲年近古稀,她老人家对生活从来没有过多的奢望,只是有一样,盼望着小儿子早点结婚。历经艰难,张罗着准备结婚的我,总算对母亲有个交代了,因为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母亲常在我面前唠叨:"你赶快结  相似文献   

3.
在星光大道年终冠军赛的现场,著名词作家、剧作家阎肃在辛勤忙碌着。他曾以《敢问路在何方》、《长城长》、《雾里看花》、《前门情思大碗茶》、《红梅赞》及歌剧《江姐》、京剧《红灯照》等获国家三代领导人好评,是中国剧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将军衔的军队文艺大家。很少有人知道。阎肃的儿子阎宇曾是一个多次被学校要求转学甚至开除的“刺儿头”,一个经历坎坷的“市场弄潮儿”,一个狂放不羁的“不婚主义者”。阎宇的调皮逆反曾经愁得他的母亲想自杀。是阎肃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改变了儿子。  相似文献   

4.
苏东 《百姓生活》2012,(7):67-67
我的父母都是部队南下干部。1949年春,父亲17岁时从山西逃壮丁来到北京参加了解放军。入伍后,他在部队担任过文书、连队指导员。部队南下后驻扎在广东省汕头市。母亲是黑龙江省哈尔滨人,19岁入伍,到部队文工团,后来随军南下,转业到汕头市人民广播电台当播音员。母亲在广播电台工作时,经常要去部队采访,所以认识了父亲。他们1964年结婚,当时父亲32岁,母亲23岁,3年后有了我,后来又有了弟弟。“文革”前,父亲转业到地方工作。  相似文献   

5.
轻松一刻     
《社区》2016,(18):64-64
结婚花多少钱 八岁的儿子回家问爸爸:“爸爸,结婚很花钱吗?” 爸爸说:“是啊,非常花钱。” 儿子又问:“要花多少钱呢?” 爸爸说:“不知道,我到现在还一直在付钱啊!”  相似文献   

6.
选择     
五位丈夫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假设,你和母亲、妻子、儿子同乘一条船,这时船翻了,大家都掉进了水里,而你只能救起一个人来,你选择救谁? 这问题很老套,然而却的的确确很不好回答,于是—— 理智的丈夫说:“我选择救儿子。因为他的年龄最小,今后的人生道路最长,最值得救。” 现实的丈夫说:“我选择救妻子。因为母亲已经经历过人生,至于儿子——有妻子在,我们还会有新的孩子,还会是一个完整的家。” 聪明的丈夫说:“我会救儿子的母亲——至于是指我自己的母亲还是我儿子的母亲,你们去猜好了。”  相似文献   

7.
我的母亲     
老舍 《社区》2010,(26):19-20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可是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一岁半,我又把父亲“克”死了。  相似文献   

8.
我母亲与本世纪同龄,今年3月25日全家为她做了驱岁寿辰。她没有文化,没有名字,至今户口簿上仍写著“杨陶氏”3个字。她一辈子勤劳、善良,而又恪守封建礼教,是传统的中国农家女性。母亲11岁那年嫁到杨家做童养媳,17岁与父亲结婚。祖父母相继过世後,父亲成了家中唯一的“壮丁”,他以种田为生养活全家。但“天有不测风云”,母亲叩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给全家带来无限的悲伤和痛苦,也给我这颗幼小的心灵深深烙下了终身难忘的哀思。那是1卯0年春节过後,刚刚扎岁的父亲,偶尔患了重感冒,复来越来越严重,连日高烧不退,咳嗽不止,浑…  相似文献   

9.
今年80岁的阎肃是位德高望重的词作家、剧作家,他和夫人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在桥牌方面功力很深,儿子阎宇现任一家银行副行长,近几年却在  相似文献   

10.
高荣 《山西老年》2011,(6):26-26
记忆中母亲总喜欢搬家,从城里搬到乡村,又从乡村搬到了人迹罕至的沙漠边缘。每当我问及母亲,为何这么喜欢搬家时,母亲总是说小孩子别管大人的事。母亲很袒护我,一天三顿都吃小灶,家里舍不得吃的肉、蛋、细粮和好吃的东西都留着给我一个人吃。就这样我还经常挑食,不合口味的饭菜宁可饿着也坚决不吃。父亲经常在吃饭的时候眼巴巴地等着吃我的剩饭。十岁那年,父亲觉得母亲这样把我宠坏了,特地回四川农村老家把姑姑八岁的儿子过继过来当儿子。母亲坚决不答应,怂恿我不要这个弟弟到我家来。父亲为此狠狠地揍了我一顿。  相似文献   

11.
光阴似箭,母亲离开我们一晃就8年了。然而,母亲慈祥的面容依然那么亲切,音容笑貌也历历在目,使我久久难以忘怀……母亲是一个性格很刚强的人,她19岁嫁给父亲,25岁时父亲为革命牺牲,那时我还不到2岁。面对当时孤儿寡母的家境,母亲独力难支,想带上儿子嫁人,但本家族人不依,说要嫁人可以,得把孩子留下,他是翟家的后代,翟家不能断了香火。我母亲舍不得把我留给本家,怕我受罪,说要遵循  相似文献   

12.
民歌助长寿     
白德玛 《新天地》2017,(2):60-61
“阿妈,你105岁了,我今年也78岁了,我和你一样都是老人了.”201 6年1 2月6日,在广西马山县白山镇新汉村国兴屯,78岁的罗育辉在院子里和母亲马金莲聊天.“阿弟阿妹都走了,现在就剩我了,如果有一天我比你先走,你也不要伤心.”罗育辉动情地对母亲说道. “不会的,我比你老,你是我儿子,我现在还很好呢,我都没说走,你怎么就说走了呢.”老太太忍不住责怪起儿子.  相似文献   

13.
晓蓉 《社区》2006,(10)
在我4岁那年夏天,母亲就病逝了。我还恍惚记得母亲去世1年多以后,就有许多亲戚朋友要给刚过30岁的父亲再介绍个女人,但都被父亲回绝了。父亲说:“晓蓉妈走的时候,最放心不下的是,她死后女儿有了后妈受气,那事等晓蓉长大再说吧。”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常听人说后妈是世界上最坏的女人,心毒如蝎,一旦有了后妈,父亲的感情铁定要倾斜。我便时刻提高警惕,严防别有用心的人乘虚而入,不但毫不客气地撵走那些前来说媒、可能置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有时还跟踪父亲,严密监视,一旦发觉蛛丝马迹就哭闹耍泼,搅得父亲束手无策,几天都不得安宁。10岁那年,在…  相似文献   

14.
晨光 《社区》2004,(10):47-49
王志文深情地说:“我父亲去世早,母亲一直守寡到现在。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就是一座伟岸的大山,她用瘦弱的肩膀承担着生活的风雨,艰难地把我们三个儿子抚养成人。我走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母亲的心血和汗水。”母爱焐暖他孤独的童年王志文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他们兄弟三人,上面有两个哥哥。小时候,父亲就经常带他们兄弟三人去看电影,王志文至今还记得当时看过的《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影片,那是他最初的艺术启蒙。然而,童年的欢乐是短暂的。13岁那年,一场车祸夺去了父亲的生命。那时候,王志文三兄弟都还在上学,…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我有—位邻居崔某(66岁,家庭妇女)是小玉(职工)、小勇(个体户)姐弟俩之继母。1963年崔某与该姐弟俩的父亲结婚时,小玉4岁,小勇2岁。1990年姐弟俩的父亲病故。1995年初崔兼经人介绍认识了张某并准备结婚,当时姐弟俩不同意并对崔某说:“若不再婚,保证奉养一辈子。”后崔某与张某还是登记结婚,同时,姐弟俩与崔某及张某写下一份协议书,  相似文献   

16.
左邻右舍     
赵吉贵 《社区》2005,(16):56-56
与丈夫离婚那年,是我有生以来最晦暗的一年。法院判决时,5岁的儿子判给了丈夫,理由很简单——我刚刚下岗,根本没有能力抚养他。一夜间,我什么也没有了。我不敢回娘家,因为我的事,已经几次惹怒了暴躁而倔强的父亲。父亲当初反对我和那人结婚,我偏偏结了;父亲后来反对我和那人离婚,我硬是离了;父亲反对我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我虽没争来,但得到前夫的允许,让孩子暂时归我抚养。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父亲用手指着我大骂:“你要是养这个小崽子,就别吃我家的饭!自己还不知道怎么活呢,还带个累赘!”我花150元租了临时的小铁皮房,开起干洗店。铁皮房四…  相似文献   

17.
利用CGSS2010年数据,分析我国宗教代际传承中的性别特征.结果表明,父母亲在子女宗教信仰和宗教参与的传递上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母亲对成年子女宗教信仰的影响大于父亲;父亲对未成年子女宗教参与的影响大于母亲,但对成年子女的影响和母亲基本一致.宗教代际传递的主要路线是"父—子"和"母—女",父亲对成年儿子宗教信仰的影响比母亲大一些,母亲对成年女儿宗教信仰的影响比父亲大得多.父亲对儿子宗教参与的影响比母亲大,母亲对女儿宗教参与的影响比父亲大.  相似文献   

18.
荷包蛋     
《阅读与作文》2007,(10):36-36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 “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七岁能让梨,你十岁啦,该让蛋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儿子在结婚以后,常因家庭经济花费问题与我们发生矛盾,我一气之下,就让他另找了房子单独生活,彼此不相往来,为此,我还立下了一张字据:“活着不养,死后不葬”。现在我已经70多岁,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非常困难。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还能要求儿子尽赡养义务吗?  相似文献   

20.
王欣 《山西老年》2020,(2):34-34
春节值班,我无法回老家跟父母团聚。正月十五刚过,父亲来电话,说要来看我。记得去年春天,我曾邀父母来我定居的城市小住几日,可父亲总以农活忙,脱不了身为借口推脱。没想到,父母这回竟主动要来了。不过,等父亲买了火车票,我才知道,只有他来,母亲不来。问原因,母亲说,表姨家儿子结婚,她要帮着操办婚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