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今年赵宝刚导演的热播电视剧《北京青年》,围绕着重走青春的主题讲述了9名年轻人创业故事。他们勇于与现有的生活告别,去陌生的地方从零开始体验生活。一时间重走青春成为当下年轻入的热门话题。然而这样的行为早在3年前被两名年轻人实践过了,他们开着一辆二手车360天走遍美国,潇洒地演绎了自己的传奇。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变的越来越小。不同国家在科技、经济、技术、艺术、文学、音乐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通过"软实力"外交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以及提升国际形象。美国就是一个成功使用"软实力"外交手段扩散和传播其文化和价值观的国家。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西方国家视中国的崛起为一种威胁,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比较负面。中国可以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形成自己的"文化符号",同时运用"软实力"来提升和改善自身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3.
龚知栋 《社区》2013,(22):62-62
“美国退休者协会”,简称AARP,最早出现于50多年前,当时不过是一个小组织,由一位名叫埃塞尔·安德勒斯的退休教师创立。组织成立之初的宗旨只是为退休人员争取健康保险金,所以在当时名气并不大,会员也寥寥无几,因此社会上谁也没把它放在眼里,就是退休者对它也很陌生。  相似文献   

4.
牧琳爱是位年过九旬的美国老人,9年前,她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山东农村定居。一个年逾八旬的美国老人,为何要在人生暮年选择定居中国?在这位老人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5.
在1931年赛珍珠的《大地》塑造了正面中国形象并广泛流行之前,美国文学由于受"排华运动"的影响,所呈现的中国人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但在哲学和诗歌领域尚有一脉不涉及个体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书写传统。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新诗运动等,都力图借鉴并呈现文化的中国,以对抗当时美国的思想与文化现实,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与充满活力的思想反思。  相似文献   

6.
曹红 《21世纪》2010,(4):29-29
刚来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在系里听到风言风语,说是中国留学生只喜欢与中国人做室友。有一次有个教授就在我面前嘀咕:那英语怎么提高?怎么能了解美国文化?为了不加强他们的这种印象,我就铁心找了个美国室友。  相似文献   

7.
来自美国的贝天牧夫妇,20年间在中国救治、收养孤残儿童超过3000名。贝天牧夫妇的故事被很多网友在论坛和微博中分享热传。  相似文献   

8.
钟阳 《人生与伴侣》2007,(10):50-52
袁帅是成都外国语学校的高三学生,不满18岁的他在近几年多次角逐国内英语大赛,并取得骄人成绩:在世界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中国赛区冠军;在央视“三星智力快车”中学生英语大赛中,夺得总决赛亚军: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主办的2006年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力夺大会唯一个人奖——未来领袖奖,是该奖项全球年龄最小的获奖者。  相似文献   

9.
我家邻居是一对老夫妻,他们有两个儿子,都在海外打拼并跨进成功人士的行列。有一天,定居美国的大儿子突然接到父亲的越洋电话。"儿子……爸爸要告诉你一件事……"父亲沉重地说:"我决定跟你妈离婚!""什么!"大儿子听了,下巴都快掉下来了:"你跟妈妈的感情不是很好吗?"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他被教成水泥脑袋,到美国他被育成年轻天才。他叫王楠子,8年前,他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王楠子如今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多元文化的独特产物,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和汤亭亭一直在进行一场论战,就是人们所说的“赵汤之战”,这场论战已经成为探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书写无法回避的话题。赵、汤之战的实质是华裔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如何书写中国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玉生 《老友》2012,(2):30-31
2011年4月16日,在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部,沈阳某律师事务所罗志强律师当着两位相关证人的面,宣读了在该院住院的德国籍技术顾问汉斯.皮尔诺立下的遗嘱:汉斯去世后,将他在中国境内的包括住房在内的全部财产留给一个叫赵宇新的中国打工仔。辽宁省沈阳市公证处公证确认了遗嘱的有效性。3天后.汉斯告别了人世……  相似文献   

13.
佚文 《今日南国》2005,(24):56-57
6年前,我带着刚满9岁的儿子斌斌移民到美国纽约。生性活泼的儿子对陌生的西方社会充满了新奇感,而纽约是一座特别充满性色彩的城市。不用说曼哈顿四十二街有臭名昭著的红灯区,就是儿子每天上学要经过的那些性用品商店就足以让我担心:橱窗里的展示一览无余,赤裸裸的男女亲昵画面令我这个过来人都脸红心跳。  相似文献   

14.
美国对华文化霸权与中国对外文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全球化语境下,面对美国对华在政治、教育、传媒及产业等层面文化霸权行径,中国需采取相应的对外文化战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中抵御美国文化霸权,为推动国际的多极化和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等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董月玲 《社区》2015,(15):58-59
30多年前,一个美国人因对汉字感兴趣,去了台湾学习汉语。20多年前,他自费创建汉字字源网,为此穷困潦倒。3年前,沉寂近20年的他被中国网友发现,被称作“汉字叔叔”。随后,他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中国过得“可敬又可怜”。3个月后,“汉字叔叔”的3年聘期将结束,他得赶紧找到新工作。这个美国人叫Richard Sears,中文名叫斯睿德。  相似文献   

16.
罗晓 《社区》2005,(17):39-39
尼克和罗恩是美国加州一个社区的住户,他们以前经常为高昂的电费账单而苦恼,因为他们每月需要交纳的电费常常高达200美元。2004年9月,这对夫妇搬进了离城区不远的“能源自给自足”社区。现在,他们再也不会为电费账单而发愁了。在过去的10个月中,他们一直住在拥有三间卧室的房屋里,总共支出的电费不超过75美元,并且在最近的两个月中,根本就不用向能源公司交电费,因为他们所用的电能都是由社区制造并提供的。这个社区于2004年夏天向住户开放,全部由高科技建造而成,科学家们设想使这片社区成为真正做到能源自给自足的社区。加州政府规定州内所…  相似文献   

17.
正彼得·海斯勒,生于美国,牛津大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华记者。在中国,他叫何伟。第一次来中国,他还只能算是一个旅游者,从俄罗斯偶然转至此间。后来,他加入美国志愿者组织和平队,来到江城涪陵,身份是教师。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翻译《寻路中国》及《江城》的大学教师李雪顺。再后来,他考了中国驾照,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或是南下……1996至2007年间,他的11年经历化作中国三部曲:《江城》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是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社会组织结构长期孕育的结果。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面貌而言,主要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求和谐主平衡的世界观,强大的生命力及包容性和重经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等诸种特征。而美国的社会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质:文化来源的多元性,重实际勇创新的开拓精神,独立、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念以及典型的开放性与鲜明的扩张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美国学者眼中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他们的观点或许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胡湾 《华人时刊》2007,(4):59-59
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布,中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300万件,“为中国专利事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数据显示,早在2005年,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的年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然而,与此同时,“问题专利”和“垃圾专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有人认为,垃圾专利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