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分析了苏轼"情词"产生的背景和历程,以及词在苏轼这里才发展成熟为"情词"的原因,指出了苏轼情词的创新方面.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前贤总结的吴梦窗词作中十四首杭州情词进行了勘比剔抉,认同其中四首,另外加上三首相关情词,共七首词作构筑了杭州情词完足的"自证链";更正了前人关于杭州亡妾的成说,得出了较为严谨的结论:因为未成纳娶,所谓杭州亡妾实为杭州亡妓。前贤杭州情词归类的误差,主要是因为梦窗与苏州营妓的前期交往,与杭州亡妓多有重合之处。另外,写杭妓之作,时节并非全部在春,其时也略有在秋者。  相似文献   

3.
无遗山词题材广泛,其言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爱情词、悼亡词和闺情词,且又各具特色:写爱情而不拘限于个人的私生活范围之内,有反封建礼教色彩;抒悼亡之情,则承继苏武,既有独特之处,又有对这方面题材掘进之意念;其闺情词具有托喻性质,更能体现遗山词刚柔相济、豪放婉约兼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晏几道打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艳情词的抒情旧套,在大量词作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倾吐对女性的真挚情意,其情词呈现为三个分主题:深情缱绻,获取高峰体验;无奈分离,吞咽“情殇”苦水;痴心无悔,执着于真情挚爱。这三个分主题同样贯穿于吴文英和姜夔的情词中,宋词史上形成了男性情词的三座高峰。  相似文献   

5.
王浩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3):61-63,53
纳兰性德的爱情词,通过儿女情长,怨离伤别,反映出他爱情的喜悦和伤感,体现其缠绵凄婉的词风。本文拟就梳理纳兰性德爱情词的创作,来窥探其爱情词中包含的对人生别样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6.
纳兰容若情词,可分为艳词、爱情词、悼亡词三类。若细加品味,其三类情词无不各具特色,情长意深。若细加评辨,则其情所寄之身份不同,词人触发之感情层次和体现之感情内涵亦各有别;详加考察,则其描叙之生活细节、审观之方位角度、词作之境界风格也自有差异。三类情词虽各呈异彩,然又情愫略通,仔细咏诵.更觉其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7.
"男子作闺音"是宋词中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两宋众多词人中,程垓乃男子作闺音之典型,他的词集名《书舟词》,其中闺情词有20多首。程垓以女子口吻为代言体作闺情词,用曲折婉转的方式反映自己与故乡以及与意中人的双重别离,间接自我抒情,题情合体。然而他在闺情词创作中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男性主体意识,以男性化视角来想象伊人,这使得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略显人情不足。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的愁情词在其词篇中占绝大多数,其离愁词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惶恐无奈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园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9.
日语中常常被称为「拟声词」、「拟态词」,即"オノマトペ(onomatope)"是极其丰富的一门语言,日语文章及会话中大量使用.学界从各个领域对"オノマトペ"进行研究,但对在「拟态词」的下级分类中出现的「感觉拟情词(gijyougo)」和「感情拟情词(gijyougo)」为中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むかむか」作为具体实例,通过对『拟声拟态词词典』、日语语言文字数据库及日本明治以后的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部分例句的使用实态的分析,记述了单一的"オノマトペ"是如何实现其范畴间的转换和意义上的扩展.  相似文献   

10.
"男子作闺音"是唐宋词发展历程中凸现的一种畸形的文学现象。而宋代元夕恋情词,则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男性词人笔端流露的不再局限于女性的哀怨与叹息,他们更以"男性话语"昭示着自我的高傲与尊严。用平淡语写浓情,用端直语写缠绵,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了"作妇人语"向"男性话语"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乐府诗是宫体诗的源头之一,这是因为乐府艳诗的盛行对宫体诗的形成有着催生作用。但乐府诗对宫体诗的影响又是很有限的,不宜估价太高。文人艳诗也是宫体诗的一源,宫体诗是历史上文人艳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前代文人艳诗的某些因素如拟代手法、体物特色和哀怨题材都为宫体诗所继承和发展。不过,相对于文人艳诗的传统而言,宫体诗的出现又是突变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传统艳诗的否定。  相似文献   

12.
道教对唐代三大女冠爱情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冠诗歌是唐诗中特殊且重要的一类,其中爱情是其最重要题材。李冶、薛涛、鱼玄机三大女冠的爱情诗受道教影响颇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女冠道观生活对其爱情意识的催化;道教重阴、房中、辩证、无为淡泊的思想对其爱情诗内容的影响;道教典故在其爱情诗中的运用等等。  相似文献   

13.
现存鱼玄机诗五十首,大部分是爱情诗,内容多为追忆过去,追求爱情,担忧自己的情感,抒发内心的孤独寂寞,生动呈现了她的情感历程。鱼玄机工于炼字,词句精妙;偏爱律诗,工于对仗;语言大胆直白,又善以典故传达内心幽情,含蓄委婉。鱼氏爱情诗生动形象,寄情于景,情景相融;善用比喻,联想丰富。这些艺术手法形成了鱼玄机爱情诗工致精炼、绮丽秀美的艺术风格。鱼玄机虽然身为女冠而行为放荡,但文学批评应具有不以人废文的学术视野,评价诗人应该给其人、其诗一个全面的观照。  相似文献   

14.
忠贞与背叛是多恩爱情诗的两大主题,这一矛盾的爱情观有其深刻的爱与宗教根源。多恩宗教生活中背叛与皈依的经历使他一生都处于心灵的矛盾与冲突中,但是多恩始终都没有停止对宗教和爱的追求,他的爱情诗表达的是诗人由男女间的情爱进而体验到神人之间的圣爱的诗意理想。  相似文献   

15.
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具有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叙述曲折、抒发浓烈;塑人物形象,采用诗歌表现方法等艺术特征。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郑、卫风诗"多为恋歌。诗人们以歌会传情,催生爱的萌芽;以投桃报李,缔结爱的盟约;以幽期密约,品尝爱的禁果;以坚贞勇敢,冲破爱的桎梏;以歌咏道情,倾吐爱的心声,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摇曳多姿的婚恋风情。这种婚恋风情与其特定的地理、民俗、文化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7.
悲恋诗、悲怨诗、弃妇诗和悼亡诗是中国古典悲情诗的四种形态,完整地构成了表现古代爱的悲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通过分析四个形态来审视中国古代悲情文化的审美内涵,透视中国古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她们的凄凉命运。  相似文献   

18.
舒婷和翟永明,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坛上两位著名的女性诗人,都分别写下了许多“爱”的诗篇,但传达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声音:舒婷的诗是对爱的呼唤与追求,而翟永明的诗是对爱的质疑与反思。从舒婷到翟永明的这种“爱”的嬗变,折射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女性对爱情婚姻、对两性关系的不同思考与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乐府体、艳体、杂体三类爱情诗为主要线索,完整地描述了唐宋之际爱情诗的演变轨迹,并尝试对其时代根源作出阐释。通过梳理,笔者以为,晚唐爱情诗重表象、重心理,浓墨重彩地描写情人;而北宋爱情诗则轻描淡写地叙述轶事,并且把情思都托付给了爱情词。爱情诗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士人的官僚化,而直接原因则是诗词分工的定型。  相似文献   

20.
以爱情中的情感的发展历程为视角,通过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对比分析,展现了一幅风格迥异又纵横交错的爱情世界的全景图。研究发现中英古诗中都包含大量讴歌爱情的激情诗句,但由于作者彼此情感经历的不同、中西文化差异等因素使二者在内容与形式的表述上各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