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土主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主是西南少数民族的村社保护神。西南少数民族的土主信仰绵延千年传承至今,在云南彝族、白族民间仍然盛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土主崇拜,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产物。土主信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流播,是在历史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融摄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崇拜老虎的传统源自古代游猎族群的精神文化中。华南拜虎传统的分布范围从武陵到罗霄,或许亦到达武夷山脉;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野猪和虎的崇拜曾互相结合,后来虎作为崇拜对象普遍取代了对野猪的崇拜。山岭拜虎族群影响了所谓“后石家河”文化的形成,殷周时期在长江中游之江南地区以湖南、江西为主要分布范围,存在着一个拜虎的古国网络体系,其在商周甲骨金文中被称为“虎方”。  相似文献   

3.
虎崇拜在土家族与汉族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综合古文献记载、考古材料及流传于民间的习俗等多方面的材料,认为土家族及其先民的白虎崇拜是源自汉族虎信仰的产物,并以此追溯土家族白虎崇拜的渊源,探讨民族的交流与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西南独特的立体自然物候与多元的民族文化语境,造就了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歌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歌场与各少数民族传统信仰、节日庆典、婚恋习俗、文化传承、文艺娱乐、集贸交往密切相关,是其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歌场运作规律是其文化承传的重要机制,对其文化认同及其社区和谐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歌场文化,创造性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可以满足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传承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日本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女姓始祖神话进行比较,同时探讨了以女性为主的偶生始祖神话的相似之点以及对日本、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女神信仰文化节日祭祀文化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虎形器物,在三星堆遗址中曾有多件出土.在成都市青羊区金沙村遗址中亦出土多件虎形器炉,时间在晚商至西周,在晚于上述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巴蜀青铜器物中亦多有虎的形象出现.总之,在巴蜀地区早到殷商晚至近现代虎形器物或装饰一直盛行不衰.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虎的民族.这与他们的自然环境有关,也可说是他们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也是信仰和文化的融通之地。儒家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尤为值得重视。明清时期是关帝信仰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而忠义精神是关帝信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核心价值。通过军队信奉、基层行政长官推动、商业塑造等形式,忠义精神得以广泛传播,成为西南各族群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儒家忠义精神传播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促进了该地区宗教、民俗文化的融合,及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西南民族的原始宗教性质的动植物崇拜来说,除了早已为学术界研究的虎崇拜、龙(蛇)崇拜、盘瓠崇拜之外,竹崇拜文化亦开始受到学术界关注。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以地域而言,竹崇拜文化的复盖面遍及我国西南地区;以语系而言,主要流布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苗瑶、壮侗三个语族里的民族。本文仅就彝族的竹崇拜文化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9.
地处关内外文化衔接点的辽西文化,体现出中原汉民族文化与散居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文化相融汇的特点。这种特点投射到医巫闾山的山神崇拜与民间信仰习俗中,便表现为一种具有奇特演变过程的、多元化的、色彩斑斓的民俗景观。  相似文献   

10.
平城时期是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文化碰撞与融合共存。在信仰文化上,北魏政权改变了原始的自然崇拜状态,转而尊崇代表当时主流信仰文化的佛道,故信仰文化的认同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步伐。佛道间的根源性差异、北魏上层的认同性取向等因素致使二者在北魏平城时期实现了历史性的变迁,使得佛道信仰文化发展更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1.
彝族作为多民族群体的成员之一,其身份表述问题同样关涉着中国多民族文学族群身份问题的研究。从《梅葛》《勒俄特 依》等彝族史诗出发,结合当代彝族文学作品及音乐作品等,对照解析了“虎族”与“鹰之子”两种不同的表述类型,由此对彝族 自身的身份表述做一个整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西南地区把白石作为神灵象征的不止是羌族,但川西北羌族的白石崇拜习俗无疑最有代表性。理县西山村的白石祭由来已久并在岷江上游羌区颇有知名度,是研究羌族白石信仰不可忽视的重要个案。当地的白石传说及信仰有"在地性"特点,其中凝结着非我莫属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族群历史记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目前西山村挖掘本地传统并向外来游客展演的白石祭具有明显的文化整合特点,这种整合体现在三方面:从主体看,是官方与民间的整合;从结构看,是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从功能看,是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白虎不是鄂西、湘西土家先民——虎巴的图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虎的崇拜者不以白虎为自己的部落命名 ,又不禁止猎虎 ,也不禁止互通婚姻 ,所以 ,白虎不是虎巴的图腾。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关于廪君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虎巴崇拜白虎 ,就是崇拜他们的精神始祖廪君的亡灵。因此 ,白虎崇拜就是祖先崇拜 ,白虎神就是虎巴的祖先神。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中的鄂伦春、鄂温克等满-通古斯语民族,大都有过使用驯鹿的经历,也曾将鹿作为重要神灵崇奉。自当地生态环境变化,驯鹿丧亡殆尽之后,鹿崇拜也随之衰亡。鹿神的消亡尘封了一段满-通古斯语民族萨满信仰的重要历史。  相似文献   

15.
祭祀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合理的祭祀对象可以对社会成员有着教化与引导的功能,黔西南布依族的文化与哲学在长期发展中已经融合了儒家的很多元素,从祭祀的对象的选择与确立可知,布依族的文化哲学呈现着很强的"合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深入探讨和考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虎图腾崇拜起源、演进和流传的历程。阐述了虎图腾崇拜在古代政治军事史上以及中国人民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中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白族本主祭祀仪式象征意义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本主祭礼仪式是白族本主崇拜中最活跃并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是白族文化的特殊形态,在文化人类学中有重要研究价值。探讨本主祭礼仪式的象征体系,对准确理解本主崇拜的宗教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彝族族源源于羌,也源于濮。濮在西南分布广泛,百濮为西南土著。彝族的基础为外来羌与土著濮的融合,濮是彝族族 源的一元。至今,我们仍可在彝族习俗中看到濮人的遗俗:龙崇拜,竹崇拜、“衣著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