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列宁在一九一五年指出:“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象在一个基层的‘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页)。研究和揭示认识主体与实践主体、认识主体所固有的辩证法,对于认识和揭示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辩证法,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以对人的实践存在辩证本性自觉理解为基础的辩证法 ,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途径和方法。应当在以人的实践存在为基础的存在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中理解认识 ,揭示认识的辩证法。近代认识论是体系主义认识论 ,它热衷于建构绝对化、终极化的认识论体系。现代某些西方哲学家在反对体系主义认识论时 ,却又走向主张解构一切理论体系的相对主义极端 ,否认知识和规则的确定性、可靠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认识论都以理论脱离生活实践为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强调认识“贯串着实践”和实践“贯串着理论”的品格 ,在实践交往的基础上揭示了认识主体间的辩证联结 ,克服了局限于语言交流与释义层面理解主体间性的缺陷 ,为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开拓道路  相似文献   

3.
屈原悲剧中的"二律背反"臆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屈原的历史悲剧的同时 ,也用“二律背反”的哲学观点关照它 ,历史并辩证地剖析了屈原思想及行为中均可以论证 ,但在当时屈原的理性所“不可知”的四对命题 ,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屈原悲剧诞生的根本原因 ;并由此论题引出 ,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就终极而言 ,而在“终极可知”的过程中 ,从古至今及至将来 ,人类的“理性”对“自在物”的认识一直与“终极可知”相对存在着“暂不可知”的“二律背反”现象 ,因而导致了人类行为中许多的失败与悲剧。人类进步的历史其实始终是在“知”与“不知”的交错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包含着辩证法的成分,是黑格尔的矛盾学说的重要的思想渊源。研究黑格尔对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深入了解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继承和发展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是围绕着进一步清算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克服康德的二元论、不可知论,论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个基本目标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王艳  张薇 《兰州学刊》2006,(6):30-32
康德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混淆了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原则界限,把自在之物当成了可认识的现象,于是便产生了“先验的幻相”,并为其所欺骗。与之相应,康德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展开了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学说,赋予理性矛盾特有的形式,破除了旧形而上学的独断迷梦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促使黑格尔比较全面地从多方面对矛盾进行更深入地探讨,“二律背反”学说达到了消极的辩证法,成为达到黑格尔的积极辩证法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有双重结构:一是辩证规律体系,二是辩证方法体系。在辩证规律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核心规律。在辩证方法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却不是核心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才是其最基本的方法。而要认识到这点,就必须在搞清楚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区别的基础上,如实地把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主观辩证法去认识  相似文献   

7.
理性作为主体能力如何生成及其矛盾运动的步伐的设定,是黑格尔突破前人思想局限的关键所在,它构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重要任务。为此,黑格尔引导我们经验认识与认识对象矛盾运动,通过从感性确定性、自我意识确定性到理性确定性的意识经验的辩证法矛盾运动,勾勒显现出意识的本性及其运动的三条原理并由此揭示设定出主体能力的生发运行的逻辑,道说人类精神运动的本性与命运。  相似文献   

8.
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这一点既体现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又体现在人的内在生命结构上。在人的生存所处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中,心理和文化的矛盾作为内外矛盾是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从这一矛盾出发可以说明人的存在是一种即先天即生成、即现实即超越、即逻辑即直觉、即知识即境界……的辩证存在。  相似文献   

9.
<正> 读了彭汶同志的《略论思维辩证法与辩证思维》(《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彭文”),深受启发。我赞成把思维辩证法和辩证思维区别开来,但对“彭文”认“辩证思维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的论断却不敢苟同,特提出以下意见与之商榷。 (一) 必须严格“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一语的确切涵义 “彭文”不只一次使用“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来说明辩证思维的本质特征。如,辩证思维就是辩证法和辩证规律性在人们思维中以主观方式起作用的那一个方面,即“这种反映必须通过思维的主体,即必须为思维着的人所意识,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又,辩证思维“和在思维中必然地强制起作用的思维辩证法不同,它完全受人的意识的支配,并服从于人的意志。”尽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意义问题的探讨和对辩证法含义的分析,认为辩证法不但蕴涵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特有能力,而且它本身也需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种意义辩证法。意义辩证法作为揭示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增进不同主体、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交流、解决意义的发生发展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在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身的“对话”过程中,将有助于揭示和解决意义矛盾,促进“对话”意境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关于辩证矛盾和实证矛盾的关系问题,目前理论界有种种不同看法。本文谈些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 列宁反复研读黑格尔后写道:“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并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哲学笔记》第278、407页)这是对辩证矛盾最经典最权威的表述,被人们反复引  相似文献   

12.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并行不悖吗?─—辩证法的“鹰”、“鸽”两派(香港)黄展骥辩证法的“辩证矛盾”(对立统一)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而形成两大派:(一)鹰:它的“辩证矛盾”定义就是,由水刚要结成冰的中介、质变、过渡的“亦此亦彼”状态。这时它既是甲(水...  相似文献   

13.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是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著作所着力进行的工作之一,就是从人类实践活动的“综合运动的可知的统一性中揭示自由与必然的矛盾以及二者之间不可消解的联系”。因此,研究《辩证理性批判》中的自由与必然观,对于深入了解和批判萨特的哲学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讨主客体关系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一)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首先对“自由”和“必然”这两个概念的涵义作了独出心裁的规定。他说,这里所谓自由,“是实践  相似文献   

14.
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所表达的是一种“历史性”意识,其意义在于为人类生活设定一种价值理想。它首先是由希伯来文明在与希腊文明碰撞中形成的基督教带给西方世界的,黑格尔虽然把这种神学观念转变为一种辩证理性概念,但却同基督教神学一样,以无限的存在者绝对精神为辩证运动主体,因而这种“否定之否定”便必定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绝对的历史目的论。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则是将运动主体从抽象的无限的存在者转变为现实的因而是有限的对象性活动的人,因而,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便只能是一种基于有限的“实践目的论”对于价值理想的设定。  相似文献   

15.
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辩证思考赵永熙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是人们正确分析矛盾、认识事物的钥匙。党群关系是一个党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问题。现代领导者的一个致命的危险,就是脱离人...  相似文献   

16.
辩证法作为人类深刻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具有亘古及今的价值与意义。然而,辩证法的主题、向度、特征与形态,又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转换的。世纪之交,全球化交往社会正在来临,它呼唤着一种新的全球性思维,需要一种新的辩证法视野。这一思维的视野既不是以“存在”与“虚无”关系为主题的古代本体论辩证法,不是以单一的大写主体为轴心的近现代“主—客”辩证法,也不是无客体底板的后现代主体际辩证法,而是以“主—客—主”为框架的交往实践辩证法。交往实践辩证法是当代全球化交往社会的必然产物,辩证法思维形态演变的历史—逻…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哲学家把辩证法理解为对谈技术。黑格尔借康德二律背反思想的冲击力,一改古希腊式的理解传统,把辩证法理解为客观事物和思想观念中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在批判性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人化自然辩证法,其主要内容有三:一、人化自然本体论层面的辩证法;二、人化自然界限扩张与非人化自然界限退缩的辩证法;三、人化自然界限扩张与"自然必然性"界限扩张的辩证法。人化自然辩证法以人的认识和实践为存在范围,用马克思的话表述是"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这种思想逻辑的必然性结论可想而知,人化自然辩证法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8.
桂起权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64-68,107
(1)形式逻辑(分析理性)的渊源:它从古代论辩术中分离出来,其核心是推理的法则。(2)黑格尔辩证逻辑(辩证理性)的渊源:(a)它直接源于康德的先验逻辑与二律背反(Antinomy)。(b)可进一步追溯到古希腊辩证法的两支:赫拉克利特的生成辩证法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辩证法。(3)辩证逻辑绝无反形式逻辑的特性!那只是假象。(4)分析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联手,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科学上悖论的强有力的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扎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思维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反映)。如果说马克思主要是深刻地揭示和系统地论述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辩证法,那么恩格斯则主要是在于深刻揭示和系统论述了自然界的矛盾辩证法。自然界的辩证法和社会的辩证法本质上是同一的。思格斯关于自然界的矛盾联系和发展的深刻揭露,如同马克思通过《资本论》等著作,科学地阐明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联系和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正是恩格斯关于辩证自然观的深入研究和阐述,为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学说的科学性,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辩证法的矛盾学说经历了几种形态?各种形态又怎样?过去所见系统探讨的文章较少,我认为经历了三种形态。下面就对此作一粗浅考察。 1 人类的思维发展史表明,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看到了事物自身的矛盾性,认识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但是,在历史上人们首先概括出的却是非辩证的矛盾概念,到了中古时代的末期,才第一次提出了辩证的矛盾概念,有了矛盾学说的第一种形态。 翻开古代哲学史就可以看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中国战国时代的韩非,都曾提出过“矛盾”概念。但他们都是把“矛盾”当作了“不真”或“荒谬”的同义语。 但是,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数是自发的辩证论者,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形式逻辑思维。古希腊朴素辩证法家赫拉克利特就曾指出:“对立物存在于同一东西中”(转引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300页),并以实例的形式说明了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多种同一。包括亚里士多德,恩格斯就曾说他是一个博学的辩证论者,“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2页)。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也提出过对立面互相依伏、“反者道之动”、相反相生、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宋代的的唯物主义者张载,唯心主义者二程、朱熹,也都阐述过“天地间皆有对”以及阴阳交感、相推相荡,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