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代际分化的形成,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其城市融入的过程及程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适应存在着人际关系边缘化、身份认同模糊化、心理剥夺极端化的特点,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农民工心理援助体系来缓解其心理冲突和矛盾,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实现心理适应。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农民工群体规模的扩大和代际转换的开始,该群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历史必然。政府部门应科学统筹,逐步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积极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利用2001、2005和2010年"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描述进城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居住等方面与城市本地居民的差距及其变化趋势;然后从政策法规方面,阐述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进展;最后,从户籍制度、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和人力资本提升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推动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发展,农民工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尽快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可以从完善当今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着手,使农民工尽快容入城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作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统筹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维护农民工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均衡性的特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非均衡源于不同利益主体需求的非均衡,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从市民化的对象、市民化的区域以及市民化的内容的非均衡循序渐进式地推进。  相似文献   

6.
高娟 《现代交际》2013,(9):10-10
在当前,有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真正地融入到城市中,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政策、制度,城市居民的排斥以及农民工自身原因,使得他们无法实现市民化。因此,对于寻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需求的跌落——第二代农民工培训需求与培训供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改革开放初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相比,当代农民工更加年轻,学历层次普遍提高,在城市工作多年,已成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服务业中重要的人力资源。我们将30岁以下的农民工称之为“第二代农民工”。通过调查.发现第二代农民工对培训有着更主动的需求,但是培训需求与市场要求之间,政府的培训模式、企业的学习内容、机构培训的进入门槛等,与他们的培训愿望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脱节,致使培训需求难以得到更大程度满足。增强第二代农民工培训市场研究.特别是加强优秀进城务工青年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中成熟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农民工培训中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第三部门作为直接产生于社会的民间组织,为农民工进城后各类社会需求的满足提供了一条渠道.因此,积极促进第三部门的发展,对缓解和消除农民工社会问题的产生,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紧紧围绕“第三部门参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分析”进行分析,点明第三部门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青年农民工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身定位的转型期,他们已经成为独立于城市之中的新的阶层和利益团体,本文着重研究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这一问题.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已有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相关定义,然后,具体分析W市的抽样调查数据,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层面来探讨他们融入城市的情况,并且得出结论:他们的城市社会融入只是"嵌入"式和"失范"性的融入,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农民工群体。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生的农民工在城市化的建设、社会转型、社会结构调整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的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化的进程,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进行简要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当第一代农民工渐渐退出人们视野时,农民工二代成为焦点。这群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离开城市回到农村,他们希望最大程度地融入城市生活,而融入的最高境界是政治参与。但对他们来说,城市的疏离又使他们难以融入,这种边缘身份对于他们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农民工二代政治意识虽然较低,但快速发展空间很大,随着自由、民主、权利及平等观的不断发展,群体政治行为越来越成为可能。因此,要加大对农二代移民倾向、城市化中的社会矛盾、农二代政治诉求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政府制度化参政道路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角色转换与农业换班:从新生代农民工到新生代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土地流转、农民退休、农民职业化和土地规模经营的研究共识是我国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和发展现代农业,但又忽视了现代农业谁来接班的问题。调查发现,我国的农业换班正悄然到来,打工时从事管理岗和技术岗的新生代农民工正在农业接班和改造传统农业。与上一代农民不同,他们在乡村正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更注重打造农产品品牌、拓宽营销渠道和农产品深加工。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接班或农业的换班,还需要各项政策、制度之间的协调与配套,要与土地流转制度、土地规模经营、农民退休制度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多地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关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情感心理及主体意识、个人发展等层面社会心态状况的考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总体呈现健康、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心态,也呈现出与传统农民工相异的特点.部分领域则存在消极、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如此新生代农民工心态问题的出现既与当前社会变革、社会管理及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支持不足、经济收入低等现实因素有关,同时也与农民工身份认同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需要进行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引入家庭社会学视角,有利于分析家庭结构变迁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影响及其机制。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形成以家庭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新生代农民工是其有机构成部分。代际分工结构具有社会性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市民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代际支持功能,表现在进城购房、隔代抚养和自主养老三个层面。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农民家庭的代际分工塑造了接力式进城城镇化模式,扭转了长期失衡的城乡关系,为人的城镇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民工市民化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流模式。文章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背景、动力机制和特殊形式,深刻揭示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在推进我国城镇现代化建设、促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压力的研究发现,消极事件、子女教育、经济困难、人际疏离是该群体主要的生活压力来源,其中,经济困难与人际疏离两个维度的压力相对突出。并且,生活压力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男性的子女教育压力小于女性;已婚群体的子女教育压力较大,经济困难压力较小;年龄越大的群体受人际疏离压力的影响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受消极事件与经济困难压力影响越小;个人租房的群体在经济困难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工作职位越高的群体经济困难压力越小,但受人际疏离压力的影响越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关注多维的生活压力,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切合需求的社会服务,有利于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压力难题。  相似文献   

17.
自2005年印度提出向西看政策以来,印度与海合会经贸关系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在概括印度与海合会经贸关系新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国经贸关系得以紧密发展的动因,进而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双方在多个领域存在利益互补关系,经济合作前景巨大。但是,受该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生态影响,印度在该地区推行的经济外交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道勇 《城市观察》2012,(5):173-180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仍然在就业领域内面临着一系列的歧视,对于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而言,积极推进体面劳动,让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有一份工作,而且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应当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改善民生的重心所在,为此必须要在思想观念和具体的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梁涛 《城市观察》2011,12(2):139-148
文章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视角研究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住房需求问题。英国、德国、新加坡在城市化进程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进城农民工的基本住房应该主要由政府提供。鉴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对进城农民工具有强烈的排斥性,文章建议改革我国现有的廉租房制度,将进城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对于可能出现的资金供给不足,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以及制度创新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