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张英伟八十年代以来以“现象”命名的事件越来越多,但各种“现象”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唯有王朔现象是个例外。他在1988年,先后把《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四部小说搬上银幕,“玩”出了个中国电影的“王朔年”...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坛上不能忽略王朔,他贡献给文学史的是顽主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顽主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平民,他们自己鄙夷着老百姓,这类多余人不具备平民身份,甚至还有一种优越感.但王朔进行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地采取平民视角,让广大读者接受,真切展开叙述.王朔的平民倾向还表现在小说的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易于普通受众接受.  相似文献   

3.
顽主型人格同样是对现代社会反抗的一种病态人格体现 ,是在焦虑中走向狂欢纵欲。从地点 :狂欢节广场式场所 ,活动 :各式游戏 ,道具 :假面等角度看 ,顽主人格是一种对民间狂欢节活动的复活。它所代表的狂欢节精神主要体现为无父与笑谑 ,而王朔的身份正是民间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王朔日前的一篇《我看金庸》又触犯了众怒。他把金庸说得一钱不值,把全中国入惹得直跳,恨不得把王朔拉到火刑架上烧掉。 王朔的话当然说得很不客气,他先说金庸和琼瑶电视连续剧、四大天王、成龙电影是“四大俗”,再说金庸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总之极尽诽谤之词。这下好了,一大帮中国人像气球一样炸了!他们立即口诛笔伐,其路线不外三条—— 一是替金庸辩护,说他的小说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怎么怎么远超琼瑶四大天王成龙之流; 二是拿王朔的作品开涮,说你的那  相似文献   

5.
王朔的小说总是以反理性的精神取向解构现实人生、摒弃幸福爱情,抹煞了英雄、爱情与信仰,充满了顽主、小人物与价值的迷失,呈现出浓厚的世俗性与后现代性特征,由之而迥异于经典的叙述话语,迥异于传统的主流文学。  相似文献   

6.
初“识”王朔是那样偶然,或多或少一些看不明白便成了我急待了解其人其作的原因,于是与其有关的评述、轶闻统统包揽,笔下之作一概渴望读过。然而释读《等待》《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之后,心便开始有所悸动,王朔真让我《过把瘾》,痛之后便真得开始认同众多的评介:影视大腕、码字明星(崇拜他的人语)、“皇城根下贩卖文化垃圾的丑陋的北京人”(萧元《王朔再批判》)、痞子学者、毒蜘蛛(不喜欢他的人语)。王朔其人便真在我眼中迷幻朦胧了,但客观却不容置疑,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个作家谁能认同他的完美,褒贬便相应而生,…  相似文献   

7.
没人想到,这个曾穿梭于各种酒吧,开名车,打架能“从北京朝阳打到长辛店”的“80后”顽主闫帅,最终选择了一份大多数同龄人都不会选择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王朔小说之“新”,主要在于其反讽特征和后人道主义思想倾向。但从历史传承角度审视 ,王朔小说的生命力却在于对前人创造的“俗套”的继承  相似文献   

9.
给女儿写信     
周三的黄昏,我接到女儿从学校打回的电话.她无比激动地告诉我:“妈,我收到你的信啦!”听着她欢快的声音,我仿佛看得见她眼睛里透着闪亮的兴奋。“我同学都抢着看,有的同学竟然看哭了。”电话那头。还听到一群女孩在叽叽喳喳地应和着:“你妈写得太好了!”  相似文献   

10.
《新少年》2011,(7):31-31
我们都知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吧?可是,这句话却是有来历的,听我来讲一讲吧——传说,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到东吴做客。他为东吴国主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孙权便召集东吴的能工巧匠,开始建造这座塔了。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07,(9):59-59
“乱七八糟”是人们用来形容杂乱无章,一片混乱的一个词语。追究这个词语的来历,与历史上的两次叛乱相联系:一次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一次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  相似文献   

12.
小镇上的十字路口,是我的必经之路。每次路过那里,我都有意无意地向路旁看一眼,看那个“公用打气筒”,看打气筒上坠着的那朵晶莹的玻璃花。当然,每次也都会“重温”一遍关于它的一个小故事。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常来这儿给自行车充气。不知道这打气筒是谁放的,反正谁也不用花钱。每当我推着自行车离开那儿的时候,心里总充满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激之情,总觉得这人太伟大了。古人说:“福兮祸所倚”,这句话还真应验了,没激动几天,就激动不起来——打气筒不翼而飞了。那天早晨,我又去那儿给自行车充点气,从老远就看见那儿围着一群人。我从人缝里…  相似文献   

13.
1927年胡适得到残抄16回甲戌本《石头记》时,对其来历交代的十分简单。他说:“去年我从海外归来,便接到一封信,说有一部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愿让给我,我以为‘重评’的《石头记》大概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当时竟没有回信。不久,新月书店的广告出来了,藏书的人把此书送到书店来,转交给我。我看了一遍,深信此本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抄本,遂重价把此书买了。”(《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第158页,。以下简称《全编》)胡适的交代如此轻描淡写,如此轻易致信。怎样“重价”“买”的,把钱交给谁了,皆语焉不详。梁启…  相似文献   

14.
韩乔生老师在某一次解说中,创造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中国汉语的结构,作了一次不小的颠覆。之后,他又将这一语言特点继续发挥,让汉语向一个真正不靠谱的方向发展,每句话都让你感觉停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不知所措手不及”。最近,王朔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人有个习惯,说话喜欢简略,一个成语,四个字。非吃掉一个字。比如,你今天的气色真好,看上去容光焕,我就不说那个“发”,憋死你。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文学,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内容纷呈,形式斑斓。特别是90年代,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坛出现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状况。王蒙曾在北大举行的“后新时期文学”研讨会上指出:当前文学存在着三种令人感到兴趣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以王朔和新写实为代表的调侃文学现象,使文学从神圣的祭坛上跑下来,蹲着和读者说话。在这里,王蒙有见地地指出了“王朔现象”。 王朔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以其独具的敏锐、特有的叙述视角,塑造了一群按快乐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当代大陆文坛炙手可热的青年作家王朔,出席在南京举行的“作家与读者恳谈会”。借此机会,记者与驻宁各媒体记者一起,对他进行了采访。 王朔目前正在制作根据他的中篇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系列电视剧《直到舒坦为止》。该剧说的是几个年轻人成立所谓的“三好公司”,献身“捧人”事业的故事。其风格依旧轻松调侃,时有精彩之笔,使人喷饭绝倒。 王朔是一位文化个体户,用他自己  相似文献   

17.
展望史学史的未来,一要谈发展之“理”,二要看现实之“势”,而且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下面我就从史学史研究的现状出发,分析一下该学科近期发展的某些趋向。...  相似文献   

18.
导演姜文首次从镜前走到幕后,将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进行了改编。从王朔评价看来,《阳关灿烂的日子》是他所有小说中改编最好的一部,王朔对电影的喜爱溢于言表,甚至还友情出言了影片中两个军区大院劝架的调停者。导演姜文则作为影片的叙述者和成年的“马小军”娓娓道来属于王朔也属于他的那段少年时光。  相似文献   

19.
冲不破的情爱怪圈─—谈王朔小说的情爱模式王素霞王朔,这个躲在世俗背后,戏谑正常的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念的“写字”家,在都市文学的舞台上,勾画了一批批“反社会”的角色,他们无视、低毁现存世界的“神圣”或“永恒”,嘻笑怒骂,冷嘲热讽,击毁人们心中一个个固...  相似文献   

20.
“主一客一主”交往实践辩证法作为辩证法的又一个向度,是在对传统向度“主一主”辩证法和现代性向度的“主一客”辩证法基础上的完善与发展。从生存论视域进行哲学反思,目的就是返回到人自身之存在,使人能动地对客观世界进行生存意义上的改造,使“以人为本”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崇高使命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