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O1) O2”结构,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因“动宾结构扩大化”所造成,即“O2”这个宾语是从“原型结构”“S-(KO2) V-O1”中的非宾语位置上通过成分移位所致。这种结构的形成还可以通过省略介词“于”或通过动宾结构的自身调节等手段来加以实现。词语的语法性变化、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汉语语序的和谐性要求以及人们认知方式的选择,是这种句法变化的内在动因。一方面,“(VO1) O2”结构产生和运用的历史源远流长;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又使得外来语对汉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英语里较为普遍的动宾动词带宾语现象,是汉语“(VO1) O2”结构在日常运用中迅速增多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存在着“一+动量词+NP+也/都+没(有)+VP”句式,语言学界对这种句式的生成机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通过倒装生成的,有人认为是通过移位生成的,有人认为是通过倒装加移位生成的,还有人认为是由动量名结构中的谓核动词隐含而生成的。本文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了这种句式是通过焦点移位的机制生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元曲选》自报家门的判断句按是否受异质语言影响而分为一般的和特殊的两大类句型。这两大类各小类在使用频率、表义特点、语用范围、附有色彩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等文献比较,具有大体一致性,但又显出一些差异。它们大体上表现了近代汉语元明时期自报家门判断句的特有面貌。  相似文献   

4.
音近(同)义反(对)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不少语言学家注意到了这一语言事实,如黄侃、黎锦熙、王力、陆宗达等。他们只是指出了这一语言现象的存在,并没有做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在此将所收集的具有音近(同)又反(对)这一特性的100多个词,分列为五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要与量词组合再修饰名词,而"两+N"结构则是由数词"两"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语素的一种结构。能进入"两+N"结构的名词主要有个体名词、集合名词、方位名词三类,这种结构有着特定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疑问式判断句",这些句子语气类别上是疑问句,意义上并非有疑而问,而是或无疑而问,或半信半疑,以疑问语气表达加强或减弱肯定或否定判断。这些疑问式判断句分四类:特指疑问式判断句,是非疑问式判断句,反复疑问式判断句和选择疑问式判断句。每一类表达加强或减弱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功能不尽相同,其中特指疑问式判断句只表达加强判断,不表达减弱判断,是一种强势判断句。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法出发,研究了汉语中一类表现出"现象+意义"语义的"V着(N)+VP"格式,实际在逻辑层面上模拟了时间的先后顺序.满足时间顺序原则是连动范畴连续统中的一个环节,其中包含有"否定类"和"留存类"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种“往+过3+(一)V”结构中的“过3”.它的用法是“过”业已概括诸用法之外一种未予概括的用法,一种具有方言特征的用法.基于语义、语法特征和文本中出现的呼应性词语,该用法的“过3”的词类性质,总体上确认为兼含有一定趋向动词性质的方位名词.  相似文献   

9.
部分同时是俄语简单句中动词谓语与时间状语之间的一种时间关系.这种时间关系主要通过由静词性组合与动词构成的结构来体现.本文介绍了表示部分同时时间意义关系的结构"3A+N5+V"、"BO BPEMЯ+N2+V",对结构的组成要素从语义和语法上做了分析,并对两个结构处于同义时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V+N+的+O”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N+的+O结构有甲、乙、丙三种格式,其句法来源是V+(N+的+O)、N+(V+O)和(V+O)+N.甲式为V+O的自然扩展式,N是领属定语;乙式和丙式为N强制性地裂割V+O并插入其中而造成的离散式,N是准定语.为了满足语用需要,N从主语位移至定语位,N+(V+O)变换成乙式; N从宾语位移入定语位,丙式成为被抑制格式(V+O)+N的一种自由的补偿形式.对同一语义结构的不同句法形式进行选择,是语用平面的核心内容;同义句式维持着语义平面动核与题元关系的大同,体现着语用平面不同交际需求的小异.  相似文献   

11.
行为完成时间是俄语简单句中动词谓语与时间状语之间的一种时间关系.这种时间关系主要通过由静词性组合与动词构成的结构来体现.本文介绍了表示行为完成时间意义的结构"3A+N4+V"、"B+N4+V",对结构的组成要素从语义和语法上做了分析,并对两个结构的异同之处及不同使用场合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内部修饰关系不明显的“N1的N2”结构仍应归属名词性偏正结构。理由是:(1)判断句法结构类别的标准是表层句法特征,而这一结构的表层句法特征与名词性偏正结构更为接近。(2)范畴有原型范畴和非原型范畴之分。把与原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具有家族相似形的“N1的N2”归入名词性偏正结构一类,看作名词性偏正结构的非原型范畴,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得到解释。(3)还可以从形式得到验证:这种非原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与原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有着相同的变化形式。  相似文献   

13.
《六度集经》和《六祖坛经》中的判断句形式多样,变异复杂,既对上古汉语的判断句有所继承,又对中古及近代判断句有所启发。《六度集经》属于早期汉泽佛经,其判断句受到梵文句式的一定影响,而《六祖坛经》属于近代禅宗语录,与《六度集经》相比,非“是”字式判断句的使用已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更加广泛使用的是“是”字式判断句,尤其是“……不是……”这种否定判断句的大量使用,更加说明“是”字判断句进入唐代后已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汉语主谓谓语句即“S1+S2+P”结构进行了语义分析,认为这一结构所形成的语义类型主要有领属关系类、施受关系类、关涉关系类、陈述关系类及数量关系类等五种,而这一结构所体现的语义功能主要是复合式功能,可分为描写说明、叙述说明、判断说明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汉语中系词"是"的问题,学者们已有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是"从指示代词发展到系词的过程,认为"是"自身的语义以及判断句句式的结构特点均对其从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判断句格式标记,"是"在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扩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18.
《六度集经》中的判断句有多种表达格式。与上古汉语其他文献相比,《六度集经》里有一种判断句中的系词"是"后置于谓语之后,这是与众不同的。系词的前置与后置是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语法形式在一种句型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也说元代指物名词后加“们(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梵语、蒙古语对汉语影响力的大小,汉语中动、植物名词与"们(每)"组合句出现的差异两个方面,论证了是汉语自身因素导致了元时汉语中出现了指物名词与"们(每)"的组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媒介、互动、施为力三个重要的语用因素来讨论语体对汉语句法形式的制约作用,这三个因素塑造了汉语的句法表达形式,如受事主语句、特殊的判断句、非主谓句型等有标记的句型、句式都是在具体的语用因素促动下作出的与语境相匹配的形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