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元宵歌》歌本是“唱元宵”仪式的文本呈现。歌本浓缩了仪式的时间、场合、人物、事件等叙事要素。歌本的打开过程是还原生活仪式、回归社会生活本身的解构及建构过程。从歌本形态来看,船是叙事的核心符号,构成了以年为主的叙事线索;而“唱元宵”则隐喻了歌本描述的时间点上元节。歌本的自足性并不足以解说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歌本的形体特点处在变动中,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社会生活中的仪式活动决定的。仪式决定歌体,而仪式的形式则是村落社会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纠合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壮族民间文学中,许多代表性的作品其主人公多为女性,如上古神话《姆六甲》,传说《刘三姐》、《莲花公主的传说》,师公唱本《唱秀英》、《八姑》,叙事长歌《达稳歌》、《达备歌》,故事《虾耶》、《班氏女的故事》、《逃军粮》、《洪宣娇》……可以说,女性形象如天河里闪烁的繁星,照射出壮族女性生存文化历史的折光。这是壮族民间文学一个突出的现象。 许多研究者单视角、单个体对壮族民间文学女性形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大都停留在文学形象的审美意义层面上。在此,我们试图把女性形象置于文化人类  相似文献   

3.
侗族自称“甘”,是聚居在黔、湘、桂边界近二十个县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侗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诸如神话、传说、故事、谜语、歌谣、谚语、戏剧、史诗、叙事长诗;音乐方面有“窘”——琵琶歌、“嘎窘”——叙事歌、“嘎节卜”——叙事大歌等。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委婉、曲折、寓义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我国文学增添了艺术的光彩,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4.
董永传说流传两千余年,武梁祠董永事父汉画像是现存研究董永传说的最早图像资料。此画像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考释,画面故事虽然已基本阐明,但对其中部分图案的解说仍存在争论。对比南阳汉画像以及武梁祠画像中的各种熊图案可知,汉画像石熊形图案有固定的造型图式,武梁祠董永图中左侧之兽不符合汉画像石里常见的熊图式,可识别为大象造型;结合汉代仙人羽化的观念,可论证武梁祠董永图中董永右上方之图案虽是仙女,却以飞鸟的形态出现,此鸟配合董永左上方的大象,组成了董永孝行感天,"象耕鸟耘"的图案。  相似文献   

5.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民间传说流传久远、影响较大。这类故事中,主角均为并不追求轰轰烈烈生活的普通百姓,而非“才子佳人”,多出现地位高、出身优越的女子主动追求男子的情节,但二人共同生活的美景并不长久,均以幻想的“团圆”作结等,这些共性特征折射出下层平民的爱情旨趣。  相似文献   

6.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自古以来在镇江广为流传,尤其在丹阳、丹徒一带。近日,日本著名音乐家来镇访问,对我市的七夕传说和相关遗迹很感兴趣。提议我市举办中日七夕节纪念活动。由此,笔者开始了调查和走访.在镇江发现了大量可考的遗址和广泛流传于百姓口头的民间传说。串成了一个头尾相衔的故事。我们相信,在宏扬中国传统文化,恢复古老“七夕”节日,改变西方情人节一统天下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形下,镇江当可成就现代中国七夕节(东方情人节)的复苏和辉煌。  相似文献   

7.
汉字与古壮字是当今壮族人群使用的两种文字。目前,古壮字在壮族民间宗教经典、山歌唱本、地方剧剧本、人名、地名、谚语等领域继续使用,汉字则已成为目前壮族最常用文字。  相似文献   

8.
壮族反战乱长歌《嘹歌·唱离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嘹歌”是壮族人民喜闻乐唱的一种民歌形式。由于歌唱时歌句的尾音都用“嘹——嘹”来拖腔,因而人们称之为“嘹歌”。“嘹歌”是从一九六一年开始搜集整理的。先由田东县文化馆搜集整理了八百多行。后由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两次派人下去,深入发掘,共搜集到手抄本和口头记录约一万六千多行。其内容丰富多采,从各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等。而基本内容则是由《日歌》、《夜歌》、《散歌》三部份组成。第一部分:《日歌》,就是白天唱的歌。它又包括《三月歌》、《日歌》、《入寨歌》三方面的内容。《三月歌》唱的是壮家的自然风光、季节时令以及农事活动的情况,从一月唱到十二  相似文献   

9.
董永传说同孟姜女、梁祝等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一样,广泛流传于各地,并被改编为各种文艺形式流传。许多地方还为董永建造了坟墓,并按照这一传说故事的情节,附会出一些遗迹。比如清《嘉庆一统志》载,河间(在今河北省)、蒲州(在今山西省)、济南、青州(在今山东省)、汝宁(在今河南省)、通州(在今江苏省)等地均有董永墓,汉阳府孝感县有董孝子祠,等。汪国璠同志先后写了两篇文章:《东台县的董永祠墓及其传说》(载《新华日报》1956年12月10日)和《“天仙配”故事的产生、演变和  相似文献   

10.
神话、传说与民族精神是一种表与里的关系,民族神话、传说蕴含着民族文学的叙事密码和叙事精神。中国现代文学在理论上大力阐扬民族神话、传说的叙事精神,其意在恢复叙事效果上的“新鲜感”,实现叙事文风上的“古风”意韵,在叙事经验中抵达对“神思”的妙用。中国现代文学对民族神话、传说叙事精神的理论阐扬,实质上是“复元古”意识下的写作精神重构,沉潜地表达了对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归心;在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时代潮流的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在理论上对民族神话、传说中深层次意蕴的发掘,于当代中国文学叙事的民族性建构,以及相关的文学批评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方风物传说由引子部分、主体部分和确证部分三部分组成 ,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叙事技巧。其中引子部分 ,常以单向递进式、“借花献佛”式、“移步换景”式、“拉郎配”式以及“特写式”等多种叙事技巧来引出并介绍其传承对象的地理位置 ,描述其状貌特征。主体部分使用对比式、三复式、巧设悬念和连环式等诸多叙事技巧来结构主要情节 ,增强其艺术感染力。确证部分则根据传说情节与可信物之间神、形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来选择是运用粘附式还是依附式叙事技巧来收束全篇。地方风物传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地方风物传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嘹歌·唱离乱》时代背景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达一万六千多行的《嘹歌》是桂西壮族地区“噉仰”歌圩里自成系统、自有程序的壮族民歌的总称。它集壮族散歌之大成,是壮族文化艺术宝库里独具特色、璀璨夺目的珍品。“噉”,壮语,意为岩洞;“仰”,该岩洞的名称,其地点在桂西田东思林公社。据传古时这一带常兵荒马乱,附近百姓常到  相似文献   

14.
壮族民间长诗《唱离乱》的艺术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唱离乱》又称《离乱歌》,如按原壮语篇名直译,则应译为《贼歌》①。全诗二千多行,是桂西田东县岩仰歌圩上所唱的两万行“嘹歌”中可以独立成篇的第五个篇章,也是当地每届歌圩必唱的传统作品之一。②它在壮族群众中已经流传了四百多年,至今仍为壮族人民所传唱。  相似文献   

15.
韦玖灵的专著《儒学南传与壮族思想发展》最近出版。该书以费孝通教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壮族思想发展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书中设专章介绍费孝通教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揭示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体的多层次性,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是一个以汉族为核心层次的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汉族”的核心是“汉文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留美后创作出一系列“洛丽塔”式的畸恋小说,这些小说在建构乱伦与恋童相结合的故事模式、重塑老男人与小仙女类型人物形象、反讽精神分析学派学说、借鉴“talk out”疗法式的叙事方式以及细节描写上的重情感抒发而轻欲望书写都受到了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影响。外国作家的影响一方面造就了严歌苓创作的特殊气韵,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严歌苓小说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7.
读书四得     
易呈学 《社区》2014,(20):4-4
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我与村上的几位童年牧友骑在牛背上去野外放牛。我手里拿一本《天仙配》的连环画边走边看,看着看着,我突然号啕大哭起来,同行的牧友向我投来了惊异的目光,问我:“你哭什么呀?”我一边哭一边说:“董永真可怜啊,玉皇大帝派来天兵天将把他的妻子七仙女抢回天庭,一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把董永掀倒在荒郊野外的槐荫树下,夫妻离散,好命苦啊……”牧友听我诉说完,不禁哈哈大笑,笑我成了书呆子。  相似文献   

18.
《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关于成长的叙事经验都来源于社会历史意识,具有“史”的可信度,“史传合一”是共同的叙事规范。《红旗谱》以阶级斗争为叙事动力,由农村说书艺人线性叙述朱老忠“在斗争中成长”,史传语言较有历史感;《青春之歌》以思想领路人推进叙事,由思想工作者线性叙述林道静“在受教育中成长”,理性语言少文采有说教味;《三家巷》则以生活网结点的异动和松解为叙事动力,由中学生诗人扇形叙述周炳“在生活中成长”,诗性语言极富抒情性  相似文献   

19.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壮语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历史,壮语在社会交际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很多典籍、古书中有记录壮音的文字符号,著名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中有壮语的词条;《佩文韵府》中的“怀特”词条,训“牛犊也”,“怀特”是用汉文记录壮音的文字符号,壮族人把牛犊称为“怀特”,壮文写作“vaizdaeg”。壮族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歌代白,即用歌唱的形式来交流思想感情,壮民族的成员都能出口成“歌”,顺口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做到“深”“细”“实”“活”,将宏大的国家话语进行“降维法”实践与应用,突出人民群众在推动民族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普通大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作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突破口,弥合政府叙事的风格单一性、概念抽象性、宣传垂直性的缺漏。要贯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宏大叙事,促使大众通过日常叙事主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热情,使民间叙事与国家话语相得益彰。在大叙事与小叙事的循环互构中,确证与阐释中国特色发展的成效和道路优势。在故事的书写、传阅和共议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和责任承担,最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自觉自强的行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