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迪  傅亚庶 《学术探索》2014,(5):114-117
中古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从词汇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古词汇能够体现出上古词汇演变的情况,也能为近代新词新义的出现提供来源。然而在词汇学领域,中古汉语词汇的研究最为薄弱,既没有上古词汇研究那样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没有近代汉语词汇的厚积薄发。近三十年来,中古词汇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论著,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断代研究,由于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几部书上,专书研究也仍然有很多空白。在这一情况下,从词汇学角度对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作品的研究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汉语介词的研究中,现代汉语介词研究得比较充分,古代汉语介词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其中又以中古汉语介词的研究最为薄弱。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对中古汉语时间介词进行专题研究的论著,这方面的研究零散地分布在各类论著中:1、汉语史类专著。如王力的《汉语史稿》,潘允中的《汉语语法史概要》,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史存直《汉语语法史纲要》,太田辰夫的《汉语史通考》,向熹的《简明  相似文献   

3.
杨柄同志的《汉语诗歌形式民族化问题探索》一文(载《文艺研究》1980年第2期,以下简称《探索》),探讨了汉语诗歌的平仄律和诗句构成,主张汉语诗歌遵循这两条基本规律发展,以实现形式民族化。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现仅就汉语诗歌形式的基本规律问题,将粗浅之见简述于下,并乞教于杨柄同志。 一、节奏  相似文献   

4.
刘晓 《社会科学家》2006,(1):197-200
《太平经》是研究东汉乃至整个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但长期以来,围绕这部典籍所展开的语言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对《太平经》语言的研究,主要成就集中在文字校勘方面,在词汇、语法方面的成果不多。有关《太平经》词汇研究的成果,主要分布在词语考释,熟语、应叹提顿语等特殊词汇,以及同素异序、同义复词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印刷术普及之前,中古时代的诗歌作品主要通过手抄文本进行记录,这使得此时期的部分汉魏古诗和许多乐府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文献记录呈现出多种文本面貌。《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一书在手抄本的立场上,对中古诗歌的文本生成和诗歌创作进行解读,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古诗歌的文本面貌以及创作特点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书中也流露出过度夸大抄本时代文本差异的研究倾向,其分析中古诗歌创作的理论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1994—1997年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 1 997年间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先后召开两次关于汉语音韵学重要的学术会议。第一次是1 994年 8月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前出版了《语言研究》1 994年增刊 ,共收论文 82篇。论文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音韵学史、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现代汉语方言、汉藏语言以及音韵理论方法研究等诸多方面 ,都是音韵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次是 1 996年 8月在福州福建师范大学举行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前出版了《语言研究》1 9…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本汉和他的汉学名著《中国音韵学研究》以及相关的汉语言文字学成就 ,特别是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现代方言的撰写及其对历史语音学研究的价值。中古汉语韵母的拟测是制订《方言字汇》表的基础 ,有关辅音韵尾构拟 ,三、四等的主元音构拟 ,一、二等重韵 ,《广韵》十六摄各韵开合口一至四等的韵母构拟 ,都从构拟原则和具体构拟两个方面为中古音构拟作出了重要贡献。该表还是古今韵母历史演变图表。文章还概述了《中国音韵学研究》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也指出了它的若干可商之处  相似文献   

8.
1998-2003年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续篇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12期发表了拙文《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上篇)》和《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下篇)》,分别概述了1998—2003年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的研究情况。本文是前两篇文章的继续,将包括三个部分:四、1998-2003年汉语音韵与汉语方音比较研究概况;五、1998-2003年汉语音韵与少数民族语音的比较研究概况;六、1998-2003年汉语音韵与他国语言对音研究概况;四、1998-2003年汉语音韵与汉语方音比较研究概况(一)汉语音韵与汉语方音综合比较研究1、方言间系统比较研究问题,如王福堂《平话、湘南土话和…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性质综论──文学语言研究系列之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什么是文学语言?这是个既老且新、既浅且深、既单纯又复杂的话题。(一)代表性定义评析清看下面举出的具有代表性定义:狭义的文学语言,则专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人民口头创作中经过加工的语言。文学理论中所讲的“文学语言”的概念,通常指狭义的文学语言。(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年10月第2版,第333页。)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辞海·文学分册》(修订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5月版.第7页…  相似文献   

10.
作为“采访近世之事”的著作,《搜神记》(二十卷本)中有很多接近当时口语的成分,保存了晋代当时很多的常用语汇,为后世研究魏晋词汇面貌提供了材料;书中大量的新词新义,既可补充现有辞书的不足,又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这些都说明《搜神记》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具有很大的语料价值,我们在研究汉语词汇尤其是中古汉语词汇时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歌语言修辞研究的开拓之作──评《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周荐读了谭汝为先生的论文集《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深感此书是古典诗歌语言修辞研究的一部开拓之作。该书有以下四个特点。一、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在古典...  相似文献   

12.
一、汉语语音史研究的理论模式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据严学宕先生所论,在现当代有三个框架。其一是高本汉的理论,认为汉语发展从上古到中古,到现代方言,是直线发展的。他的中国古音重建以中古音构拟为枢纽,上推周秦,下接现代方言。这是直线型理论。其二是张琨的理论,认为上古汉语就有方言分歧,诗经音系到切的音系,到现代北方方言的发展不是直线型的。根据这一观点,他写了《汉语语音史中的方言差异》。这是差异型理论。其三是罗杰瑞等人的方言逆推研究法,或称“普林斯顿假说”(Princetonhyp。thesis)。ZO世纪6O年代中期,在美国…  相似文献   

13.
沈亚丹 《社会科学研究》2012,(3):191-195,207
人们已习惯在四言诗之外探寻五言诗之源,但将汉语诗歌之分为"四言""五言"等仅是不得已的语言策略,已将鲜活的诗歌纳入语言的牢笼。由于诗歌本为"长言",其音节数量往往会挣脱汉字数量的束缚,而五言诗正是源于四言诗的五音节化。《诗经》主体为四音节诗,这将汉语诗歌发展纳入齐言框架。主体情境和解读方式的改变,使得原有音节长度及句读模式被打破,音节之顿挫及语气沉郁,已对音节之绵延和分化虚席以待;《楚辞》在汉初的盛行,使得"句外"之语气助词"兮",栖息于四音节模式之中,进而演化为早期五言诗之语气词,后正式分化为一个独立音节,成为五音节诗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汉初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及《楚辞》独白式私人视角,也使得长歌当哭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4.
比读汉诗《金缕衣》和英诗《劝少女:珍惜时光》原诗可以发现,尽管时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诗歌的格律不同,这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却十分相似。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环境相似、经历相近、情感相同、思想相通。而从译文来看,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语言组织法,《金缕衣》的英译诗和《劝少女:珍惜时光》的汉译诗同原诗相比,均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表明诗歌的翻译必然受到目的语语言、文化和诗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诗歌历来被认为是民族文化和文学的精粹。中英诗歌虽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背景下由不同的诗人们创作而成,但由于这些作品用来表现人间的喜怒哀乐这些基本的人间情感,故即使不同时代和不同语言的诗歌也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本文力图以文学的可比性为基础,分析爱伦.坡诗歌《乌鸦》与贾谊《鵩鸟赋》之相异与相似。  相似文献   

16.
《尝试集》是汉语新诗史上重要的诗集之一,它深深地影响了汉语新诗从理论创立到诗歌文本的构成。从诞生时候起,对《尝试集》的认识,大多规范为其诗歌史上的开拓意义远大于文本意义,而且标志着汉语新诗彻底告别了传统汉语诗歌的审美范式,以新的姿态彰显汉语诗歌的变迁。其实《尝试集》是以"旧"的姿态昭示"新",而非以"新"的面目告别"旧"。这种姿态表征的是《尝试集》群落的选择而非单纯的个人喜好。  相似文献   

17.
略论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曾毅平语言学界对“共同语”的界定不尽相同,大致有三种:A.《汉语方言概要》:“历史上或现代的几个方言或语言在尚未分化的共同时期的统一状态叫作共同语或原始语或基础语。”①B.《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一个全民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在本...  相似文献   

18.
<正>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上古音、中古音、等韵学、近代音、现代音等学科。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韵学研究也包括方言音韵研究、汉语与其他少数民族或周边国家语言对音研究,也涉及到汉语  相似文献   

19.
《百喻经》中若干语法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是印度大乘法师僧加斯那抄集小乘《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书里的寓言编纂而成的。目的是以故事为喻,向初学的佛教徒说法。《百喻经》原为梵文,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僧加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客居南朝京都建康时将它译成汉语。《百喻经》译文的语言朴素简洁,接近口语;采用偶音节拍,一般四字一句,结构风格极为整齐;是研究中古初期汉语发展的一份有价值的资料。本文拟对《百喻经》中的几个语法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词典》是当前最具权威性的“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对汉语史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在汉语辞书编纂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受到研究成果和其它因素的制约,《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对魏晋南北朝词汇面貌的反映方面亟待加强。《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综合性农书。该书语言平实,不避侄俗,是反映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面貌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本文拟以《齐民要术》(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缪启份校释)为例,从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