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并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创办经济特区。这四个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超前试验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1987年,四个特区工业总产值共完成103.72亿元,比上年净增35.92亿  相似文献   

2.
自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很快。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认真贯彻和执行,我们已经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在引进外资方面已经采取多种方式,初步打开了局面。我国同外国的经济往来,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这种频繁的往来中,中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多数需要通过各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不但成为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导,而且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纠正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理论在认识上的偏差,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发展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4.
我国办经济特区最根本的目的是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推动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因此,研究经济特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及如何利用经济特区促进内地的经济建设,具有深远这略意义。在广东省办的三个经济特区中,以深圳经济特区在经济和技术方面成效最显著,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关注。一九八四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时,题词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对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充分肯定,必将推动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本文拟就深圳经济特区工业发展的成就和趋向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创办经济特区是实行对外开放这一长期基本国策的一种特殊有效的形式,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试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7年来,经济特区在对外活动中采取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受到国际的关注和好评。实践证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是把我国迅速建设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具有远见的战略性重要决策。《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领域,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极富理论创造性和实践创造性的一个方面.从创建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地带,再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整个实践发展历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开放观在我国对外开放历史中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和具体化的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宏观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经济特区在我国宏观经济格局中继续发挥出某些特殊作用却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首先,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来看,任何一个经济区域都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某些特性。这些不同的特性是一个特定经济区域区别于其他经济区域的主要标志。因此,从这层意义来看,经济特区由于其在经济政策和体制方面的特殊性而继续发挥着某些其他地区所难以发挥的作用。其次,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并不否定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某些特殊作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不能取代经济特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对外开放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又成为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十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扩大,至今已形成了“黄金海岸”自南至北全线开放的态势。对外开放向沿海地区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势能,使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国内独著先鞭。对于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发展层次的民族地区来说,由于原有的物质技术基础较为薄弱,更需要通过开放引入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短缺  相似文献   

9.
经济特区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是地缘政治的需要,更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体现.随着中国社会对外开放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开放等形式的渐次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版图日渐清晰明朗.从沿海开放到沿边开放是在中国大地上确立、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战略大思路;是中国社会实现协调发展的大举措;是全方位开放路径的积极探索;是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整体部署.它不仅以战略眼光规划着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马列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是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依据;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在继承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基础上的逻辑发展。毛泽东认为,对外开放是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是“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邓小平将这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指出: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在对外开放中必须“采取两手政策”;对外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试验基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办企业,是一项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武汉地处内陆腹地,吸引外商投资兴办“三资”企业,这对繁荣经济、建设武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武汉如何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怎样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怎样扩大吸引外商投资的规模?如何引导外商投资的投向?这关系到武汉扩大对外开放,发展“三资”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经济特区的建立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经济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特区是中国专门划出一块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和确保比国内其他地区更优惠的方式吸引外资。1980年4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广东省的深圳、汕头、珠海和福建省的厦门)迈出了第一步,这证明中国领导抛弃了整个国家平均发展的战略,选择了克服经  相似文献   

13.
经济特区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实行特殊政策的经济性区域.我国经济特区发展分传统经济特区和新特区两个阶段,前者发展受到挑战,后者发展势头迅猛;经济特区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实现,极化效应表现为基于市场机制和特殊制度安排下的生产要素的聚集,扩散效应主要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制度移植模仿机制、知识技术溢出机制发挥作用:经济特区应该继续"特"下去,一方面传统经济特区应主动求变.另一方面因地制宜促进经济特区发展的多样化,并适当保持各特区之间的政策差异.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新技术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正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经济,缩短在经济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号角,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改革以土地承包经营为突破口在农村率先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叩响了全面改革的先声;对外开放以引进国外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为发端,突破于创办经济特区,进而从沿海开放,走向沿江、沿边、沿市、沿道的全面开放.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这段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发挥了独特的领导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特别其卓越的创新思维方式,如实事求是、对立统一、动态发展、系统开放,在否定"两个凡是"、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新阐析、经济特区的设立与整个中国的对外开放等重大方面,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发展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在创建经济特区过程中所形成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促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由此,我国成功地实施了渐进式、梯层次、分步骤的对外开放战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一国两制"理论,指导我国政府成功地从经济特区实践向特别行政区探索,加速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国际贸易学新构架——评价王毅武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学》刘凤岐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海南是我国唯一以全省为单位全方位开放的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步伐都应该而且已经走在全国的前面,对外贸易作为一个实行市场经...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为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而兴办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的企业(以下简称合营企业)已有七年左右的时间了。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外合营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逐渐萌芽而成长,尤其是在广东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得到较广泛的发展,取得显著的业绩,在建设经济特区使之成为引进技术、引进先进管理方法的“窗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30年来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时代的经济特区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开放发展战略路径.作为第三代经济特区的喀什特区,开放优先依然是其战略路径选择.推行有效的开放发展战略,喀什需要解决好特区定位、开放路径、制度变革方式、发展力量聚合等4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