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诗经》中,“既见君子”共出现二十二次,分别见于九篇诗歌中。因各篇诗歌内容与主旨的不同,“既见君子”的意义指 向也有所差别,或指的是诸侯见天子,或指的是国人见诸侯或贤者,或指的是女子见丈夫或情人。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就数词而论,三百零五篇中有一百三十余篇使用了数词,占全书篇目的五分之二以上,其中有的一篇中就出现了四十余处之多(《豳风·七月》),可谓古今罕有。为些,本文试图就《诗经》中数词入诗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樛木》是《诗经·周南》中的作品,全诗如下: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古今学者多认为这是一首贵族统治者的作品,他们互相涂脂抹粉,祈福求禄。笔者认为这并不是颂扬统治贵族的诗歌,而是一首控诉统治贵族残酷奴役劳动人民的反抗之声,是可以与《伐檀》、《硕鼠》相媲美的讽刺性作品。  相似文献   

4.
《樛木》是《诗经》的第四篇,属于歌颂性质的小诗,不为研究者所注意。但此诗有助于研究周南、召南诗的时代和地域,有助于研究《诗经》中的“君子”。先看原诗: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相似文献   

5.
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 先秦语言中第一人称代词数量很多。除了一些君主专用的称谓(如孤、寡、不榖、余一人等)外,泛用的据《尔雅·释诂》有以下十种:“印、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其中我、余、予、吾使用广泛,为人们所熟知。“朕”作为封建帝王专用的自称,是秦统一后的事(《广雅》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以朕为天子之称),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蔡邕《独断》云:“朕,我也。古昔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其实,朕在先秦虽非君主专称,但使用范围并不越出贵族社会的圈子,这从  相似文献   

6.
《关睢》辨正──兼论《关睢》的起兴和诗旨陈晓《关睢》章是《诗经》开卷首篇,也是名篇,历来,夫于它的诠释不少,但至今在《关睢》究竟是何诗这个问题上尚存“贵族诗说”与“民间诗说”的分歧.从名家对诗旨的推导中可看出对此诗起兴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诗旨的...  相似文献   

7.
《诗经》在春秋前期已流传到楚国,许多楚国贵族通晓《诗经》,并能够在各种公共场合熟练地赋诗言志,引诗说理。近年来,新面世的战国中期的竹简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珍贵的新材料,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到楚人解读《诗经》的方式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君子"概念起源较早,经过孔子的阐发,基本定型为对有道德修养之人的称谓,成为儒家理想人格。《吕氏春秋》广泛采撷了诸子各家思想的精华,是先秦时期最后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君主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全书通过称引《诗经》中"君子"的作为,为统治者树立了榜样;沿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描写方式,使"君子"的内涵更加明晰;引述孔门弟子及其他君子的事迹,完善了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吕氏春秋》延续了历史上"君子"的含义,"君子"在书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指君主;二是指有位又有德者;三是指有道德修为之人。  相似文献   

9.
《小戎》:铺陈渲染,刚柔相济《小戎》是一首妇女怀念出征丈夫的诗。与《诗经》中同类题材的作品《卷耳》、《君子于役》、《汝愤》、《草虫》、《雄雉》等篇比较,其突出特点是采用了铺陈渲染的手法,咏物抒情紧密结合,显得刚柔相济,浓淡得宜。全诗三章,每章十句。三章结构相同,前六句皆极写征夫车马装备之盛,后四句则倾吐思妇相思苦痛之情。三章的叙述描写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0.
《君子于役》的主题是一般的思妇怀人 ,还是借思妇怀人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 ,这两种观点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君子”身份的理解。本文考察了《诗经》雅、颂、风诗中的“君子” ,认为《诗经》中的“君子”属统统阶级上层 ,故《君子于役》中的“君子”不可能是劳动者 ,再加上对该诗个别诗句的分析 ,可知该诗的主题是一般的思妇怀人  相似文献   

11.
第一节 《诗经》的韵例 《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到东周中叶的大量民歌和一些贵族的诗章。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它对后代诗歌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现在仅仅从它的押韵方式(卽韵例)来看,其变化繁多已可惊人。这种丰富的方式当然是从写始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我们为什么要来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五篇属于《大雅》的祭歌:《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它们反映了周族起源、发展以至建国的情况。我国的《诗经》研究学者一般都把这五首诗称为周代的史诗。如冯沅君《诗史》称这五篇为后稷传、公刘传、古公亶父传、文王传、武王传。她将《小雅》的《出车》、《采芑》、《江汉》、《六月》、《常武》五篇种族战争诗和上五篇诗合称为“周的史诗”。她说:“这十篇所记大都周室大事,东迁以前的史迹大都备具了”。再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称《大雅》的五篇诗为”民族史诗”,称《小雅》的五篇诗为“具有史诗因素的诗歌”。他说:“如果把这些史诗有次序地排列着,那末东迁以前的周民族历史,就可以看出一个线索来。”  相似文献   

13.
略评先秦儒家的《诗经》观吴贤哲《诗经》产生以后,因其应用范围的宽广,遂成为贵族学习的教材之一。当时贵族统治者们对待《诗经》的态度有三:一是“赋诗言志”,即贵族统治者们在外交或政治活动的宴会上点一首《诗经》中的诗请乐工演唱,断章取义地利用这首诗中的个别...  相似文献   

14.
元明清时期的研究者们深刻论析了《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的理论内涵,指出其理论核心是"君子之德"。《文心雕龙·谐隐》的诙谐文学理论,继承了"谑而不虐"说对"君子之德"的关注,在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史上提出了"德音"说。这类被称为"德音"的诙谐文学作品,虽然幽默滑稽,但合德中礼、有节有度,有亲和之力,而无诋毁之意,并且旨在对社会有所匡正,对时用有所裨益。刘勰的"德音"说,源于??《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且是在其基础上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所谓“诗无定解”,意思是说:对于诗的解释不会有一致的定论。“诗无定解”的语意,初见于清代人方玉润语。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的“前言”中引述了他的话:“例如《伐檀》篇,尽管‘二千余年纷纷无定解’(方玉润),今天读者的看法却渐趋一致”。显然,“诗无定解”中的“诗”,不是通用名词,而是专有名词,是指《诗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以《诗经·驺虞》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从文化角度对《驺虞》进行分析。《驺虞》不仅是一首赞美猎人的诗歌,也是一首天子专用的射猎音乐,因为"乐者为同",故而有时也会用于普通阶层的重要场合,但主要是上层统治阶级使用。《驺虞》除了作为射猎的音乐节奏之外,还含有劝诫统治者顺应天道时序、躬行仁心道德的讽谏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诗·周南·夫睢》结尾的两句。历来注家,承袭了“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毛诗·序》)的传统见解,把这两句诗说成是表示“夫妻间感情和谐”。与之相应,注家们也都毫无异议地接受了“关关睢鸠”是“雌雄和鸣”的传统解说。某些学者也曾敏锐地觉察,这种“感情和谐”说同《关睢》诗意并不合拍,从而提出“友乐,则预计初得时事也。”(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以这种想像中的美满婚姻说,来为“感情和谐说”修缺补漏。当今,学者们论起《关睢》,或者说,“君子”和“淑女”最后“结了婚”(高亨《诗经今注》);或者说,“君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的原因,流传下来的西夏文献,犹如凤毛麟角,十分稀少。明代《嘉靖宁夏新志》(简称《嘉志》),转录了两篇西夏佚文,《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简称《承碑》);《大夏国葬舍利碣铭》(简称《碣铭》),甚为难得。这两篇西夏文献,是研究承天专(在宁夏银川市)营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研究西夏的宗教、文化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朱熹《诗序辨说》在《诗序》作者问题上一方面肯定汉代毛公之前已有很久的流传,一方面又说《诗序》起初出于汉儒之手、乃后人所为,显然自相矛盾。这是因为他既要破除《诗序》的权威,论证其不可信;同时又认为《序》亦不可全废。朱熹虽不一概否定《诗序》,但其疑《序》反《序》的倾向却是十分明显。《诗序辨说》分别从妄生美刺、望文生义、《诗经》的使用场合、《诗序》本身逻辑矛盾以及一些训诂和文字方面的错误等几个方面辩驳了《诗序》之失。同时朱熹的《诗序辨说》又体现出了有破有立的特点,对男女之地位、君臣之关系以及《诗经》中涉及情爱之诗都有很好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这部鉴赏辞典集中展示了我国古代爱情诗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和赏心悦目的美妙境界。它收入并鉴赏了从上古初民到晚清诗人有关爱情生活的一千多首诗歌,是一部展现古代人民爱情史、心灵史的宏伟画卷。从作者而言,有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流诗人(屈原、李杜、苏辛等),也有普通黎民百姓的无名歌手(《诗经》、汉乐府、南北朝民歌等作者);从语言形式来说,有唐代的五、七言律绝,宋代“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长短句,四言的《诗经》,五言的六朝诗等;概括其内容,则有少男少女们对纯洁爱情的执着追求,有异地而居的恩爱夫妻的真诚的思念;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