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孟子面对“七雄”争霸之势,为了实现其天下“定于一(统一)”(《孟子》。以下引语凡未注明出处的,均系《孟子》)的理想,“不远千里”游说齐、魏等列国国君,要他们尊贤使能,施行“仁政”,以“安天下之民”。虽然他的学说被国君们看作是“守旧术,不知世务”,但在当时的思想界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仅就孟子尊贤使能的思想,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
见利思义——孔子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来 《理论界》2008,(7):114-115
谈到孔子的义利观,人们极易想到的,是他“罕言利”的态度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评论。尽管孔子对义利关系的认识还有许多,但有了这两条记录,余者就大多被遮蔽起来,并成为后人传承或判断孔子义利观的主要根据。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问题时,就立马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相似文献   

3.
《辞源》(修订本)1757页“河汾诸老诗集”条注曰:“元房淇撰。八卷。集录麻革、张宇、陈赓、陈飏、房皞、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八人之诗,人各一卷。”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依据汲古阁本断句并用四部丛刊本和粤雅堂丛书本校勘、由中华书局1958年12月出版的《河汾诸老诗集》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作“元房祺撰”,旧《辞源》亦作“元房祺编”。故作“房淇”,误。房祺,平阳人,大概为房皞后裔,曾任河中、大同两路儒学教授,著有《横汾集》,已失传。他因元好问所编《中州集》未录当时尚在世的河汾诸诗人之作,便收集八人之诗  相似文献   

4.
<正> 《孟子·尽心下》载孟子谓高子云:“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此语究竟如何断句?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注巯》两卷本、焦循《孟子正义》、朱熹《四书集注》以及新编《辞海》“介然”条所引此语均于“间”字处断开,“介然”属下读。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三》“当属上读而误属下”条于“然”字断开,“介然”属上读。杨伯峻《孟子译注》则于“蹊”字断句,以“间介然”为一词而属下读,但同书《孟子词典》,章,“径”字条引此语时又在“然”字处绝句。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之五“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条则于“介”字处绝句,以“间介”为一词而属上读。鄙意则以为应在“间介”之下绝句。  相似文献   

5.
典籍外译本担当着传承、宣扬中国民族文化,为西方汉学界提供研究资料的重任。译者必须重视典籍外译本的质量,如实、准确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通过比较当前流行的几个《孟子》英译本,可以发现译者在翻译《孟子》时存在三大误区:利用西方概念和经典教义简单"反向格义"孟子思想的误区;忽视语义的不确定性,机械翻译的误区;不重视训诂,错解原文的误区。上述三个误区各有其显著的表现和危害,制约了典籍外译本的准确性和忠实度。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的54种《孟子》英译本中,杜百胜译本是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性著作选集,杜百胜译本在凸显思想主题的编排方式上、在修辞和雄辩的文风传达上以及核心术语的处理上都有独到之处.在国内外的评论中,要克服一种职业批评的垄断倾向,更要防范“变译”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孟子思想是颇具特色的庞杂体系。对它的评析,一是因其本身的复杂性而众说纷结;二是因其历来与政治斗争相联系,而影响其客观性。翟廷晋先生近著《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学者书库”之一)一书,从探源寻流着手,用马克  相似文献   

8.
孟子与经学     
<正> 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题辞》)可见孟子也是传经之儒。孟子于五经中,除了《易经》没有讲到以外,其余《诗》《书》《礼》《乐》《春秋》都有所论述。 (一)孟子论诗司马迁说:孟子与其徒公孙丑之属,“叙《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所以赵岐说他“尤长于《诗》《书》”。现在《孟子》中引《诗》论诗的,不下三四十则,可见司马迁、赵岐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孟子》中讲到诗的兴衰,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以下  相似文献   

9.
经例 诗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 《周南·麟之趾序》云:“《关睢》之应也。”(《疏》云:“此篇本意不为有《关睢》而应之,太师编之以象应,叙者述以示法耳。”) 诗有作诗之义,有引诗之义 《孟子》:“‘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季父季刚先生云:上二句固为文王作,下二句则非为孔子作。盖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左传》已明言之矣。)  相似文献   

10.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对孟子"人性论"的理解非常重要,但此章历来难解,而前两句尤为难解。难解的根源,在于段落独立、词义不明。"故"、"利"二字,众说纷纭,前贤注解已多不同,近人又援引郭店楚简等新材料来解释"故"、"利"二字,遂使文意更为繁复不清。本文联系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取用《孟子》材料,以《孟子》证《孟子》,证明"故"字在此应解释为"已然之迹"。在此基础上,探讨孟子思想中"人性论"、"智者穿凿"、"禹之行水"之间的关系,提出笔者对本章的见解,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毛朝晖 《中州学刊》2022,(10):107-113
阳明心学以“成圣”为出发点,以“圣即理”为根本前提,由“心即理”和“致良知”两个命题建立其义理结构。从发生学的视角看,阳明早年的成圣之学由朱子入手,其悟后的义理结构与《孟子》契合。但是,阳明晚年对孟子、朱子都有批判,他认为朱子《大学》改本偏离了孔子的成圣之学,孟子的“集义”功夫论有二元论的嫌疑。为此,他认为有必要批判朱子的《大学章句》,并修正孟子的功夫论,这促成了其晚年恢复《大学》古本的举动及其对《大学》的新诠释。简括言之,阳明心学的建构是由朱子《大学》改本的扬弃而契入《孟子》,再由《孟子》的修正而上溯到《大学》古本,并最终以此作为其经学的奠基与归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胡培兆《当辨〈原富〉与〈国富论〉》一文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根据原著书名 ,说“严复翻译《国富论》”并不错 ,《原富》就是“论富”或“论国民财富” ,胡之“辨正”实不确 ;《原富》翻译于 1897至 190 1年 ,出版于 190 1-190 2年 ,胡之 190 2年说亦不确 ;《国富论》的三种译本应是严译本 ,郭、王译本和杨敬年译本 ,三译本各有所长 ,特别是严译本的首斧之功和巨大作用不能抹杀 ,胡文抑严扬郭、王而不知有杨译 ,是失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康有为的《论语注》是一部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著作。不仅时《论语》的词语作了简明的训释,而且从经世致用方面,阐发了《论语》的义理,探索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思想,可谓兼汉学、宋学之长。对康氏这部书,中华书局据《万木草堂丛书》刻本,重加整理标点,于1984年出版,可谓必要而及时。这里仅就点校方面,提出笔者浅见。整理者对这部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康氏原著中的疏误之处,整理者也注意予以纠正。如《八佾篇》“子夏问巧笑倩兮”章,注(以下凡云“注”,均指康氏注)引《考工记》“画绘之事,后素功”,而误作“绘画”。《述而篇》“子所雅言”章,注引郑氏曰“读先王典法”,而误作“法典”。《子罕篇》“凤鸟不至”章,注引《礼·礼运》“河出马图”,而误作《礼器》。《子罕篇》“吾自卫反鲁”章,注引《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而误作《儒林传》。《乡党篇》“齐,必有明衣”章,注引《既夕礼》“明衣裳用幕布”而误作《士丧礼》。《先进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相似文献   

14.
张谓是中唐时代著名文人,与其年辈相当且曾一同在湖南观察幕下作刺史的元结写过一篇《别崔曼序》,是研究张谓生平的重要材料之一。元结在《序》中言:博陵崔曼,或叟所为,游而辨之,数月未去。会潭州都督张正言荐曼为蜀邑长,将行,叟谓曰:“……张公往年在西域,主人...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一书,多数篇幅是记孟子与他人的辩论。时人称孟子“好辩”,后人谓孟子“善辩”,这话确实道出孟子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了。解放以来,一些同志对孟子的辩论艺术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多是就辩论方法而论。本文拟从孟子为什么要“辩”,孟子怎么样“辩”,为什么说孟子“善辩”这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学者同人。  相似文献   

16.
范文澜同志说:“孟子一生辩论,影响最大的在于辟杨墨,但有较多进步意义的却在辟许行。”(《中国通史》第一册)孟子辟许行那的次著名的辩论,记录在《孟子·滕文公上》里,这就是有名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简称《许行章》)。让我们重读这一章,看看孟子辟许行的进步意义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7.
西夏文《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是目前所发现的为数不多,兼具汉文、藏文、西夏文三个文本的西夏文献之一。本文在林英津女士《西夏语译(尊胜经)释文》基础上,进一步对英藏、内蒙古藏西夏文本进行梳理,结果表明各藏卷西夏文本《尊胜经》至少有9个不同的版本,分属于合刻本、单刻本、写本和石刻本四个系列。通过对题记及部分语言材料的对勘,可以推论,《尊胜经》的西夏文译本和汉译本据藏文本翻译而来。以此同期、同源性的藏文本、汉文本作为对勘材料而进行的西夏文藏传佛教文献解读,于西夏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元代欣斤塔刺思(Chingintalas)是《马可波罗游记》里所记述的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地理名称。迄今为止,这一地名方位不明,是元代西北地理中一个难解的谜。本文试就这一名称略作考证,还请方家指正。一《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欣斤塔刺思”一章紧接在“哈密”一章之尾和“肃州”一章之前。冯承钧中译本(据颇节法译本)列作第59章,新近出版的陈开俊等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短歌行》的罗慕士和泰勒两个英译本为例,尝试结合翻译美学理论,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对两译本进行评析,旨在揭示“三美”理论对古典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武王克商前,周人尚停留在原始公社制的末期,他们为了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为形势所迫,匆促地建立起国家。因此氏族制度的习惯和思想,特别是父家长制的某些传统,便被保留下来。如《诗·公刘》“彻田为粮”,这是部落首领向各父家长家庭征收实物作为公共支出的费用;《孟子·梁惠王》说:“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这种“比较温和的隶属形式”(恩格斯语。见《起源》第八章),其中就具有某些近似封建的东西,或者叫它作封建因素。马克思说:“现代家庭在萌芽时,不仅包含着奴隶制,而且也包含着农奴制,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同田间耕作的劳役有关的”(转引自《起源》第二章)。西周时期,父权制大家庭无疑是存在的。《诗·大田》篇记载的“大田”耕作与“曾孙”督耕,说明大家庭公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